而他們這麼幹的收穫,就是行軍打仗取得大勝時的賞賜,以及戰利品!
這一類士卒。
在大唐軍中的佔比實際上很高。
像薛仁貴。
當年跟著李承乾平叛時,就是屬於這種招募而來的兵馬。
從這一點上。
也可以側面的印證出府兵制度的確已經出問題了。
而有了軍餉之後,將士們的收入也就有了規律,只要花銷得當,在不遇上生老病死的情況下,日常生活也就有保障了。
軍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兒臣計算過,在統籌平均將士們各項收入之後,根據不同的戰功,不同的勳階,定下了不同的軍餉標準。”
“最普通的將士,一個月能拿到200文錢!”
“隨著勳階得提高,軍餉也就會提高,但最高卻有個極限,兒臣將這個極限設定在了500文!”
按照大唐的物價。
這麼一來的話,普通的府兵一個月收入,就可以40斛糧食!
40斛!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這都是一筆鉅款了!
畢竟除了軍餉之外,府兵還有田地,還有其他的一些收入,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個月少說也有300文左右!
“兩百文…是不是有些多了?”
有人不禁暗暗皺眉。
“其實並不多,因為除了軍餉改革之外,接下來還要進行軍隊規模的改革!”
“我大唐現在有幾百個折衝府,數十萬府兵。”
“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戰經驗不足,甚至是有傷的將士,這群人的戰鬥力,其實很多堪憂。”
“所以,就好縮減編制!”
“將府兵人數精簡到三十萬人左右!”
三十萬人。
這當然是一股龐大的軍隊。
但問題是,大唐的國土太過於廣闊,三十萬人其實還真不夠用。
“這三十萬人,是一線部隊。”
“換句話說的話就是我唐軍的精銳,在精銳之外,自然是還要再組建一支兵馬,作為補充的!”
“這些精銳部隊,本王稱之為現役軍。”
“而再組建的兵馬,則作為預備,因此本王稱其為預備役軍!”
現役軍。
預備役軍!
這兩個名詞,是李厥從李承乾那裡學來的。
“現役軍的將士,如果負傷之後,可以退出現役而成為預備役軍,一應的收入,只會出現一定小幅度的下降而已。”
“而服役的年限,為五年、十年、十五年……”
“簡單來說,就是每過五年進行一次篩選,如此一直持續下去,就可以保證我唐軍的戰力一直維持在巔峰狀態!”
李厥說到這裡。
已經把自己關於兵制改革的計劃說出了大半。
而剩下的一部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這涉及著唐晶日後的培養體系!
“父皇,諸位。”
“與縮減編制配套的,是構建出一整套成體系的將士培養制度。”
“而最能夠培養士卒的,除了戰場之外,還有講武堂!”
“因此。”
“我以為可以擴大講武堂的規模。”
“在每個州都設定相應的講武堂分堂,從一州之地選班人才,進入講武堂中深造,並在日後進入大唐軍中服役,成為萬千唐軍的一員!”
“從縣到州再到長安。”
“構建出一個成體系的培養體系,確保我大唐可以一直威壓四海,震懾四方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