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基本已經建好了,再放幾天就可以烘爐了。”
新高爐鍊鋼需要先烘爐,烘爐的目的是加熱高爐爐襯以去除其中的水分,增加其固結強度。
另外就是要確保爐內沒有漏氣點,若是漏氣必然會導致爐內溫度上不去。
烘爐需要單砌一個爐子,燒著以後,把單爐產生的熱氣用鼓風設施吹入高爐內。
烘爐需要持續2天,畢竟鍊鐵坊的高爐很小,若是大的話,時間還要增加。
烘爐結束後,冷卻溫度也需要嚴格控制,不能讓爐壁的耐火爐襯涼的太快。
比利時人比在場的所有人都專業,林百祥也是希望能夠一次功成。
兩天後一大早,曾亮連同切尼一起過來邀請林百祥去視察高爐鍊鋼。
林百祥放下手中工作,帶著趙一再次來到了鍊鐵坊。
整座高爐高2米,在旁邊專門設計了加料口。
現場已經準備就緒了,具體的原料配比,也是比利時人給的資料。
切尼說的是一個大致資料,鐵礦石和焦炭的比例暫定為2:1。
經過一段時間的蒐集,錢不多這邊挖了上千斤鐵砂,現存的焦炭正好夠用。
有了配比,接下來就好辦了。
在比利時人的指引下,高爐第一次加料終於開始了。
工人利用木吊,把原料木盒吊到加料口,依次將鐵礦石、燒結礦、石灰石、煤等原料按比例加入高爐內,然後再進行點火操作。
木炭很快燃燒起來,爐子也變得灼熱起來。
比利時人告訴林百祥,這時候還沒有真正開始鍊鋼,還處於烘爐階段。
烘爐的目的是高爐內部溫度均勻,同時會使爐襯也跟著升溫。
高爐上面有個窺料孔,可以看到爐內的顏色變化。
爐內溫度從最初的發光慢慢變成赤紅再至櫻桃紅最終至微藍,以錢不多這個老鐵匠來看,說明火候差不多了。
到了這時候,比利時人不時指揮工人清理爐渣,還頻繁要求工人鼓動風箱向爐內鼓風。
為高爐鼓風的風箱十分巨大每次推動都需要費很大的力,每鼓風一刻鐘就要換人繼續鼓風。
隨著高爐內的溫度升高,爐內鐵砂和熔劑,逐漸成為了液態。
鐵水和爐渣都沉在爐底,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從出鐵口處放出爐渣。
鐵水比重大,沉在下面,渣比較輕,浮在鐵水上面。
切尼布魯諾再指揮工人之餘,不忘告訴林百祥。
出鐵前從渣口放出來的渣稱上渣,出鐵時從鐵口和水一起流出來的稱下渣,要求放出的上渣愈多愈好,一般上渣佔渣量的2/3。
等到爐內鐵料熔化完畢後,基本上就可以出爐了。
而高爐冶煉最後所得的主要產品為生鐵,其餘的為爐渣、煤氣和煤氣中清除下的爐塵。
而錢不多等人一直候在旁邊,要做的就是用耐火坩堝將鐵水引入另一座鍊鋼豎爐中,拿著鐵釺不斷攪動熔融的鐵水。
這一步是古代中國比較常用的炒鋼法,目的是讓鐵水中的碳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使之含碳量降低而成為鋼,繼而再使用百鍊鋼法,透過反覆鍛打再次去掉鐵中的雜質。
因為這次鍊鋼是實驗性質,所以並沒連續填料冶煉。
等到錢不多和他的徒弟們停止了捶打,赤紅的鋼坯慢慢發黑冷卻,這次鍊鋼基本上就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