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覺得自己是個罪人,對不起宋徽宗更對不起北宋皇朝;倘若李剛不上鎮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宋徽宗勸阻回來;北宋現在恐怕還堅挺著。
李剛人云亦云地將宋徽宗部署的一盤好棋活生生走成一盤死棋,誤入死衚衕難能解脫。
宋徽宗選擇陪都,首先想到的就是鎮江;因為他對鎮江有著深厚的情感。
趙佶從14歲開始曾有三年擔任鎮江軍節度使的經歷,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認為潤州地理位置優越,背山面江,地勢雄險,是鎮守江防的重要地點。
為凸顯潤州的重要,增強防禦能力,他下令將潤州提升為鎮江府,又讓親信蔡京之子蔡翛鎮守鎮江。
金兵威脅汴京時,趙佶南巡的首選當然是鎮江;倘若在鎮江建立陪都,和金兵打蘑菇戰贏不了也會將其拖死。
然歷史教科書對宋徽宗的鎮江之行都是負面——宋徽宗在金兵圍困汴梁後卻在南逃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帶著自己的心腹小朝廷先逃到了亳州,然後轉移到了鎮江,遠離了汴梁的抗金戰線。在這支逃難的隊伍中,除了童貫專門訓練的西軍精銳軍隊外,還有很多宋徽宗心腹的朝廷大臣和他們的家眷。而且這支隊伍也帶走了不少東京汴梁的財富和後勤物資,使李綱領軍防守汴梁時陷入了物資緊缺的窘境。
這段描寫使後世閱讀史書的人對於宋徽宗的決策都感到疑惑,也覺得他的選擇非常奇葩;存在種種不合理的地方:宋徽宗對於金軍圍困汴梁的危局是非常清楚的,否則也不會第一時間帶兵出逃,把宋朝這個大鍋甩到宋欽宗身上。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宋徽宗連皇帝位置都讓出來了;可見他對金軍的畏懼已經到了骨子裡。這麼一個畏懼金軍的人,還主動接受返回汴梁的建議,實在是讓人很難理解。
閱讀歷史的人難能理解宋徽宗返回邊梁的意圖,那就讓神仙出來講話吧
神仙這麼講:“但凡理智一點的人,都會果斷選擇繼續南逃;距離汴梁越遠越好。”
宋徽宗是仁人義士能蹲下能起來,在位25年使宋朝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史以來的繁榮輝煌之最——清明上河圖是反映宋徽宗在位期間繁榮和輝煌最有說服力的圖畫。
然而這樣的繁榮和輝煌一直被史學家詬病,因為繁榮、輝煌帶來的是國家滅亡;皇帝做了俘虜,堅持儒家倫理道德的所謂史學家能在宋徽宗身上花多少筆墨?
“輕佻、誤國、藝術皇帝、不懂治國、只玩藝術、在位期間重用蔡京六賊禍國殃民”諸多抽象的定論充滿歷史教科書,可沒有一個事實能為禍國殃民作註腳,所謂的史學家成為標題黨。
以勝敗論英雄的史學家只能玩一葉遮目的把戲,把一個承上啟下的皇帝說得一無是處。
宋徽宗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因為淪陷了北方半壁河山,使他必須承擔起大宋王朝由盛轉衰的所有罪責。
儒家忠君意識豢養的史學家,將宋徽宗描述成:好色之徒、昏庸無能、藝術天才。
可他們不知道曾經向唐朝叫板的吐蕃兵敗宋朝軍隊,三千多里的疆域歸於宋朝就是徽宗在位時的事;丟於後唐,令宋代先祖遺恨萬千的幽雲十六州大部分也是徽宗時復得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