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宋之鋒鏑長歌

第499章 朝堂立場

他掌管京中禁軍,此議既能討好蔡京,又能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可謂一箭雙鵰。

尚書右僕射劉正夫迅速出列反駁。作為鄭居中的盟友,他決不能坐視高俅的建議被採納。

“高太尉此言差矣!京師禁軍拱衛皇城,豈可輕動?況且禁軍久居京師,不習邊塞戰事,貿然調往西北,恐難當大任。如此草率建議,實乃置社稷安危於不顧!”

劉正夫與鄭居中交換了一個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他們這個同盟雖然今日因王黼的轉向而有所削弱,但絕不會在此而退縮。

殿內爭論愈演愈烈,各方勢力紛紛加入戰團。支援蔡京者大談天命所歸,支援鄭居中者強調穩妥為先,而鄧洵武等人則堅持邊防為重。

門下侍郎郭薛支援蔡京,主張祥瑞之說,調集西軍前往西南平叛。作為蔡京的長期盟友,他的發言毫不意外。

尚書右僕射劉正夫支援鄭居中,強調依法而行,祥瑞之說不可取。

他與鄭居中、張康國形成了同盟,儘管今日王黼臨時轉向,但這個聯盟依然在。

尚書左丞張康國支援鄧洵武,擔心官員調配不及。

雖然他主要反對蔡京,但在這個具體問題上,與鄧洵武的務實派立場不謀而合。

秘書省校書郎何粟,忽然出列。

他是今科狀元,雖才踏入朝堂,卻敢於直言:“官家,臣有一言。祥瑞之現,在乎民心;軍事之利,在乎天時地利人和。”

“今強行推動戰事,恐非祥瑞本意。臣聞劉然在湟州青山寨時,曾以千人退敵數萬,非憑祥瑞,而憑智勇。為何今日談論西南戰事,只言祥瑞,不言良將良策?”

他這一番話巧妙地將劉然與祥瑞分割開來,既肯定了劉然的能力,又否定了借祥瑞催戰的合理性,引得不少中立官員點頭稱是。

此刻,同為蔡京庇護才能升官的開封府尹王革,也出列奏道:“官家,近日汴京百姓皆傳祥瑞之事,民心振奮。若朝廷遲疑不決,恐寒了百姓期待之心。”

鄭居中立即反駁:“王府尹!為政者當引導民意,而非被民意所挾!若因市井傳言而輕啟戰端,豈是治國之道?”

朝堂上的爭吵越來越激烈,三方勢力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蔡京一黨氣焰囂張,不斷以天意、還有劉然這個祥瑞的名號壓人。

鄭居中一方則據理力爭,強調穩妥務實。

鄧洵武等人憂心邊防,力陳西北危機。

甚至連負責祭祀的大常卿魏漢卿也參與進來,大談祥瑞的象徵意義和歷史典故,使爭論更加複雜化。

御座之上的趙佶,在這場愈發激烈的爭吵中,卻顯得愈發心不在焉。

他的目光時而飄向殿外,彷彿在欣賞著什麼想象中的美景,時而把玩龍椅的扶手,對臣子們的爭論似乎並不十分在意。

直到爭論趨於白熱化,雙方言辭幾乎到了圖窮匕見之際,他才輕輕抬了抬手。

只是一個細微的動作,卻彷彿有著無形的力量驟然蔓延開來,整個大殿瞬間重歸死寂。

“好了。”

兩個字,聲音不高,卻帶著從九重宮闕深處傳來的天然威儀,冰冷地切斷了所有爭論。

趙佶語氣平淡:“西南軍事,朕既已委派趙遹全權處置,朕信其能。具體進兵方略、時機把握,非一朝一夕可定,亦非殿上爭辯可決。”他頓了頓,目光淡淡掃過下方鴉雀無聲的群臣,“爾等可與樞密院、中書門下細緻商議,務求穩妥,權衡利弊,擬定詳實條陳,報與朕知便可。”

退朝的鐘聲悠揚響起,百官依序魚貫而出。

蔡京在與餘深、郭薛交換了一個短暫而意味深長的眼神後,面無表情地率先離去。

鄭居中則與劉正夫、張康國及幾名官員低聲急促交談,面色凝重。

鄧洵武獨自一人走在最後,眉頭緊鎖,顯然對後續的商議不抱樂觀。

王黼快步走出殿外,神態自若地與各方官員點頭致意,彷彿剛才朝堂上的轉向再自然不過。

這些老練的朝堂官員都明白,今日的盟友明日可能變成敵人,今日的敵人明日也可能成為盟友,這一切都取決於利益的需要。

高俅悠然自得地走在人群中,與幾位武官談笑風生,彷彿剛才朝堂上激烈的爭論與他無關。

他一向善於在各方勢力間保持平衡,今日也不例外。

梁師成悄無聲息地出現在皇帝身側,躬身攙扶起駕,他的目光在與幾位重要官員短暫接觸時,皆留下一個難以捉摸的微妙表情。

在這個錯綜複雜的朝堂上,每個人都必須小心翼翼地選擇自己的立場,因為今天的盟友,明天就可能變成敵人,而今天的敵人,明天又可能因為共同的利益而成為盟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