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邑決斷已定,當即點齊三千精兵,星夜兼程趕往茅津渡迎駕。
此時安邑城內,衛府書房中檀香嫋嫋,衛氏家主衛覬正執筆示範,教導愛女衛瑗習字。
他端坐在案前,手中羊毫筆在蔡侯紙上揮灑自如,墨跡如行雲流水。
河東衛氏乃百年望族,以書法儒學傳家。年方四十的衛覬膝下無子,唯有掌上明珠衛瑗。
這姑娘雖才十五歲,卻已熟讀經史子集,一手衛體書法更是深得家學真傳。
此外,衛覬還為其起了表字文淑。
“父親,您看女兒寫的如何?”衛瑗輕輕放下羊毫筆,她微微側首,杏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案上“惠風和暢“四字清麗秀逸,筆鋒轉折處已見功力。
衛覬捋著鬍鬚,欣賞一番不住的點頭:“文淑筆力已得三分神韻,這般年紀能有如此造詣,實屬難得。”
他頓了頓,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假以時日,超越為父也未可知。“
“父親莫要取笑女兒了。”衛瑗心中雖喜,但還是謙虛道:“當今天下,除了已故的蔡邕公、張芝公,能及父親書法造詣者屈指可數。”
衛覬聽的心情舒暢,不由得笑了起來。
可隨後,他輕嘆一聲:“像文淑這般有才學的,不知天下何等男兒才能配得上!”
“父親!”衛瑗聞聽,頓時雙頰緋紅,嗔怪的看著衛覬。
“好!好!此事不提,此事不提!”衛覬苦笑的搖搖頭,只得暫停了這個話題。
東漢沿襲西漢《周禮》“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理論規定。
但實際執行中卻普遍早婚,女子多在十三-十七出嫁。
尤其是貴族女子,通常十二-十五歲訂婚,及笄(十五歲)後完婚。
如今衛瑗已經年滿十五歲,也已行過笄禮,可婚事卻是一籌莫展,這成了衛覬的一塊心病。
正當現場陷入尷尬之時,書房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兄長可在?”一個略顯緊張的男聲隔著門扉傳來。
“父親,應是叔父來了!”衛瑗連忙提醒。
衛覬擺了一下手:“進來吧!”
門“吱呀”一聲被推開,衛固快步走入。
這位河東郡金曹掾年約三旬,面容與衛覬有幾分相似,只是眉宇間少了那份儒雅。
他見衛瑗也在,勉強擠出一絲笑容:“瑗兒又在習字?看來兄長教導有方啊。”
待看到書案上的字後,又連忙讚道:“瑗兒的書法是愈發精進了!”
衛瑗不敢怠慢,連忙上前行禮,謙虛了幾句。
衛覬看著衛固神色不對,便知其此時前來必有要事,轉頭對衛瑗道:“瑗兒,你且下去,為父與你叔父有事相談。”
衛瑗心領神會,施禮之後輕輕退了出去。待房門關上,衛固急忙上前說道:“大兄,王使君突然領三千兵馬出城了!”
“哦?”衛覬神情微動:“這是為何?據我所知河東好像並無戰事!”
“我也是正為此納悶!而且我也是剛剛得到的訊息!”
衛覬捋著鬍鬚沉思半晌,急得衛固張了張嘴又忍住了。
“王使君乃穩重之人,親率三千兵馬出城那定是有要事發生,只是這要事……”
衛覬皺眉百思不得其解,問道:“可探得三千兵馬前往何處?”
“我派人去跟蹤了,還沒有訊息回來,不過三千兵馬出城後卻是徑直奔向東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