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帝國崛起

第371章 薩爾塔省和直升機

特別是進入1963年後,經濟活力迅速升高,配合激進的土地改革,有效打擊了原先的地方壟斷勢力,迫使他們進入其他行業,保證了更多的資源可以投入到工業化建設中來。

在聖赫塞的授意下,趁玻利維亞軍事政變之機,比爾配合邊防軍和獵鷹局情報特工,把退役軍人改頭換面成武裝員工,秘密北上聖克魯斯省,配合阿爾弗雷德行動。

幫助接管控制聖克魯斯省的天然氣田等資產,政變成功後,與新聖克魯斯省高官阿爾弗雷德·奧萬多聯合成立聖克魯斯天然氣開發公司,成為第一家進入玻利維亞天然氣工業的外資公司。

雷霆礦業也因此突破玻利維亞總統府的條約限制,全面進入聖克魯斯省礦業市場。

而隨著莫拉多鎮的礦業開發程序也越來越快,雷霆礦業也開始分散經營,而莫拉多鎮可開發的礦產資源足夠多,比爾很快制定了新的高原開發策略,接管部分資源,成立省屬莫拉多礦業公司。

莫拉多礦業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雷霆礦業,薩爾塔礦業集團的第三大礦業公司,由前獵鷹局成員,薩爾塔省的經濟部部長安赫爾·卡雷尼奧兼任總裁。

利用情報網路直接參與商業競爭,這正是科恩財團的拿手好戲。

科恩財團在微小的時候就建立了獵鷹情報局,現在很多跨國公司也會利用情報網路進行發展,打擊競爭對手。

《科恰班巴條約》簽訂時,比爾作為談判代表團副團長參與條約簽訂,爭取到了新經濟特區大量有利於阿根廷的條款。

有一個條約規定,拉巴斯省也被列入阿波經濟合作區範圍,玻利維亞東西兩大省的合作範圍繼續擴大。

阿根廷軍工產品也因此大量進入玻利維亞的核心區---拉巴斯省,薩爾塔省因此成為聯合玻利維亞最重要的核心,地位進一步提高。

波託西省,塔裡哈省,丘基薩卡省,奧魯羅省南部四省本身就是被阿根廷滲透最嚴重的省,自此玻利維亞徹底開放了對阿根廷的門戶,成為阿根廷的經濟附庸。

比爾目前仍然是獵鷹局玻利維亞分部負責人,擔任滲透玻利維亞,發展關係的重任,最近幾年兩國關係密切,與比爾的工作有很大關係。

對於薩爾塔省的發展,科恩內閣極為看重,聖赫塞也多次前往這裡,與比爾見面,談討地方發展事宜,幫助穩定地方反對勢力。

比爾在阿根廷央行的支援下,成立安第斯發展銀行,為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發放建設貸款,利用薩爾塔-玻利維亞天然氣管道專案進行債務捆綁,同時推動收購玻利維亞的各種資產,形成債務陷阱。

為巴拉圭總統斯特羅斯納提供秘密賬戶,換取其對安第斯發展銀行跨境擴張的武裝護航。

向玻利維亞文官和軍官高層發放顧問費,默許其在薩爾塔省洗錢。

由阿根廷西北銀行幕後控制,在巴拿馬註冊安第斯能源控股公司,用於接收玻利維亞抵債資產,規避主權追索。

薩爾塔省的銀行體系組建的比較完善,從國家銀行到農村信用社,再到薩爾塔省銀行更名而來的阿根廷西北銀行,比爾迅速組建了薩爾塔省的銀行體系。

西北銀行集中省內儲蓄和內閣撥款,集中管理省內所有公共資金,獨家代理阿根廷央行在薩爾塔省的再貼現業務,為安第斯發展銀行提供彈藥,同時透過控股地方銀行控制基層資金流,成為省級金融中樞,直接受薩爾塔省財政部控制。

阿根廷西北銀行迅速崛起,成為阿根廷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發展最快的銀行,在鄰國巴拉圭查科地區、玻利維亞塔裡哈省開設分行。

西北銀行還在倫敦開設了分行,透過做空英鎊獲利2000萬美金。

薩爾塔省本地還有城市三大商業銀行胡胡伊銀行,奧蘭銀行,薩爾塔銀行,也開始了異地擴張。

比爾將分散的農村信用社合併為薩爾塔農業合作銀行,這成為阿根廷目前唯一一家農業合作銀行,資金定向用於農機採購和農產品出口預付款,為農民服務,與國家農業銀行形成競爭。

比爾將出任查科省一把手的訊息也已經確定,目前還在兩國關係繼續升溫的關鍵時期,調動到臨近省份有利於保持,不然比爾很大機率會出任拉潘帕省或者布省的一把手。

薩爾塔省的經濟和整合證明了比爾的能力,反而是查科省作為省份合併計劃的第二個省,整體發展效果不如薩爾塔省,除了環境底子問題外,文官團隊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查科省形勢更加複雜,甚至有亡命之徒躲藏在這裡,人員情況特殊,整合難度更高,特別是吸納了大量的巴西新移民以後。

多民族混居,還有鄰國的武裝團體滲透都成為影響查科省經濟發展的因素。

薩爾塔省和胡胡伊省合併數年來,省級機構精簡40%,非必要財政支出減少1.3億美金,原來的兩省交界地帶卡法亞特山谷經濟增速超過本省平均增速。

科恩財團最重要的幾個公司,如雷霆礦業,安第斯菸草等公司的總部均位於這裡,還是前往玻利維亞的重要跳板。

作為合併第一省,薩爾塔省在內閣批覆後6個月內完成機構撤併,避免拖延引發的利益集團反彈,合併後內閣專項撥款修建卡法亞特山谷跨境鐵路,直接刺激當地就業率提升。

薩爾塔省的成功證明,行政區劃的合併不是簡單的版圖擴張,而是透過重組地方資源分配,重構新的中央-地方契約,利用經濟發展帶來的增量紅利去覆蓋改革成本的系統工程。

形成了一套可複製的區域經濟重組模式,為後續的省份合併建立了樣本。

後續的查科省合併,相簿曼省合併,科連特斯省合併均沿用薩爾塔模式,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良好效果,經濟實現了快速整合發展。

……

阿根廷現役風洞達到13座,其中有7座由聖馬丁飛機控制,主要用於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的研發和設計。

阿根廷從低速風洞,亞音速風洞,跨音速風洞,普通超音速風洞,連續式風洞,脈衝式風洞,阿根廷已經全面建設成風洞叢集。

阿根廷光是在風洞就投入超過1500萬美金,其中1000萬美金由聖馬丁飛機投入。

聖馬丁飛機自研柔壁噴管技術,比進口法國同類裝置成本降低75%,布蘭卡特鋼提供特種鋼,材料成本僅為國際市場的1/3。

風洞收縮段陶瓷塗層由布蘭卡陶器廠生產,比進口裝置便宜。

拉潘帕省作為阿根廷電力設施最發達的省,電力成本也是最低的,風洞使用廉價工業電力,成本大大降低。

布蘭卡1號核電站就是完全為風洞建設的。

聖馬丁1號風洞單次試驗成本約合現實4500美金,僅為歐洲同類風洞的1/6。

阿根廷航空工業的三大公司分別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宇航工業,布蘭卡的聖馬丁聯合飛機和科爾多瓦的阿根廷軍用飛機。

除了三大公司外,還有一家小型航空器製造公司發展的也比較好,西卡雷直升機公司。

西卡雷直升機公司成立於1961年,總部位於拉普拉塔,進行輕型直升機和旋翼機的設計與製造,做一些代工,規模很小。

當時的機械師胡安·西卡雷在修理農用拖拉機的時候,用廢鐵皮和摩托車零件拼湊出一架微型旋翼機。

他的靈感來自報紙上美利堅貝爾47直升機的照片,高昂的進口價格讓他決心自己造一架能飛的東西。

1962年,胡安與兒子埃克托爾·西卡雷用一臺二手的雷諾汽車發動機驅動木質旋翼,製造出僅能離地3米的跳躍機。

儘管胡安在試飛時撞毀了一片玉米地,但當地的《拉普拉塔日報》以《農民工程師挑戰重力》為題報道了此事,意外吸引到了一名退役空軍上校卡洛斯·門多薩的投資。

卡洛斯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據傳個人資產高達百萬美金。

從小父母雙亡,由爺爺撫養長大,非常聰明,因為經濟問題,讀完高中被迫輟學,在工廠打工了幾年,加入了拉潘帕陸軍,後來轉入空軍。

成為拉潘帕防務軍空軍大隊的首批成員,在1956年前往義大利接受空軍受訓,在那裡接觸了不少飛機工程師。

他在國內戰爭期間多次立功,曾駕駛箭5戰鬥機擊落2架國防軍戰鬥機,是個非常出色的戰鬥英雄,接受過聖赫塞本人的授勳,獲得一枚聖馬丁愛國勳章。

戰爭中受傷後,腿部有點殘疾,右耳因高空減壓病永久失聰,被迫轉入軍隊文職工作,戰爭結束後選擇退役,獲得了一筆高額退役金。

卡洛斯用退役金收購一家破產冶金工廠,改名為卡洛斯合金鑄造廠,透過舊部的關係拿下陸軍部門的防彈鋼板訂單,又引進瑞士巴塞爾的電弧爐技術,還為聖馬丁飛機工廠生產改良的生產航空級鋁合金,供應蒙皮材料。

合金鑄造廠因此成為拉普拉塔地區小有名氣的冶金工廠,發展也越來越好。

卡洛斯與阿根廷混合鋼鐵公司達成深度合作,每年處理各種冶金材料超過10萬噸,成功參股西部諾達礦業公司,走向多元化發展。

卡洛斯透過烏拉圭港口向巴西走私高強度合金材料,短短几年成為拉普拉塔小有名氣的富豪。

他以個人積蓄投資推動西卡雷父子成立公司,並給胡安提出關鍵建議:“要想活下來,必須搭上國家航空振興的列車。”

西卡雷直升機公司成立後,卡洛斯親自幫忙疏通空軍部裝備司,獲得空軍部門的注意,將西卡雷公司納入國家航空振興計劃的孵化名單,使公司獲得了軍方風洞實驗室的免費使用權,並牽線購買德國容克斯公司二手數控機床。

西卡雷公司得以投入重金研發CH-5蜂鳥輕型直升機,獲得一筆農業信貸銀行的大額貸款後,招聘成立了專業的直升機技術團隊,但債務也越來越多。

資金短缺迫使西卡雷公司轉型為歐美公司代工,同時進行農用機械生產,但規模始終無法擴大。

他們為法國雲雀直升機生產尾槳齒輪,併為美利堅休斯公司加工輕量化鋁製部件。

利用政策允許的研發抵扣,西卡雷公司將代工利潤全部投入CH-5原型機研發和製造,透過門多薩上校的軍方關係,獲得科爾多瓦軍用飛機廠發動機實驗室的增壓技術支援。

該機型採用開放式駕駛艙和共軸雙旋翼設計,目標是以極低成本滿足阿根廷農場的噴灑農藥需求。

為了躲避債主,他們不得不謊稱這是在研發一款新型灌溉裝置。

就目前來看,蜂鳥直升機暫時還沒有盈利的可能性,價格算是十分便宜的了,只是沒有農民買得起。

蜂鳥直升機CH-5首批原型機價格達到7500美金1臺,價格僅為貝爾47G的八分之一左右,就算疊加各種補貼,也高達6000美金,銷售預定情況十分不理想,只有幾家大型農業公司採購了9臺,連研發成本都沒辦法回收。

6000美金可以買4臺國產汽車,是普通阿根廷農民一年收入的6倍。

阿根廷宇航工業公司屬於國有混合型軍事公司,從聖馬丁飛機分拆出來後,國防部收購了60%的股份,科恩財團仍有一定的股權,後來搬遷到人才濟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主要負責阿根廷自研轟炸機,戰鬥機和客機研發,幫助聖馬丁飛機完成箭8專案技術論證工作,以及神鷹噴氣式客機專案,神鷹噴氣式客機負責30座支線客機,軍用泰坦運輸機研發則與國防工業部合作。

1964年,阿根廷宇航工業總收入達到3700萬美金,排名阿根廷第二,擁有員工8700人,在工業部的支援下,先後併購了5家相關工廠和12家研究所,實力大大增加。

隨著阿根廷導彈技術和反導彈技術,火箭技術的提高,轟炸機裝載核武器已經越來越差,戰略轟炸機的核威懾優先順序下降。

部分資料和技術專案人員轉回了聖馬丁飛機,專注於客機和多用途運輸機的研發。

原戰略轟炸機團隊轉向開發泰坦-M戰術轟炸改型,未來可掛載6枚潘帕斯之火巡航導彈,兼顧常規打擊與核威懾。

神鷹噴氣式客機研發中積累的復材機身技術同步應用於泰坦運輸機。

泰坦軍用運輸機研發目標載重20噸的運輸機,高原起降能力可以覆蓋安第斯山脈,實現高空運輸的空中平臺。

1965年3月15日,雷霆礦業等多家科恩系公司注資3000萬美金,用於收購阿根廷軍用飛機收購部分股份,為資金薄弱的軍用飛機公司提供資金支援。

軍用飛機廠目前的收入主要靠聖馬丁飛機扶持,隸屬於國防部,是國家級軍工企業,承擔空軍裝備製造。

目前國防部並沒有多餘的資源發展軍用飛機廠,但聖赫塞扶持軍用飛機廠可以更好的發展阿根廷空軍裝備製造。

箭7專案組正式更名雷霆戰鬥機專案組,Rayos7,新飛機代號更名為雷霆R7,並啟動首架原型機裝配,成功與與瑞典薩博簽署合作協議。

雷霆礦業集團旗下的幾家冶金公司將深度參與雷霆戰鬥機專案的合作。

1964年,阿根廷軍用飛機收入2200萬美金,擁有員工7900人。

聖馬丁飛機則主要負責箭5,箭6專案組,並在譚克博士的要求下,正式更名為神箭系列戰鬥機。

除了箭系列專案,聖馬丁飛機還在科恩內閣的指導下,1963年秘密啟動「美洲豹」直升機計劃,列為阿根廷重點工程之一。

目標是開發一款適應安第斯山脈的高原型通用直升機。

1950年代過後,渦軸發動機技術的井噴發展,使得各國航空工業開始在直升機領域嘗試無限的可能,包括對大型直升機的探索和競爭。

一開始聖馬丁飛機原本想和義大利合作,計劃引進義大利阿古斯塔AB-205技術和生產裝置,但AB-205基於美利堅貝爾公司的技術,需美利堅國防部的默許才可以,但價格相對便宜,單價成本80萬金,只是效能縮水30%,同時強制採購貝爾原廠齒輪箱。

阿古斯塔禁止阿根廷修改旋翼傳動系統,而且組裝機高原升限被限制在3000米,在美利堅的阻撓下,最終談判失敗。

而與阿古斯塔溝通的第二個合作專案也因為要價過高而失敗,即A.101G直升機專案。

A.101G直升機是阿古斯塔在50年代末啟動的首個自主設計的大型運輸直升機專案,其目標是為滿足義大利軍方對重型運輸直升機的需求。

去年10月19日,A.101G首架原型機在卡斯蒂納科斯塔完成首飛,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專案,但是傲慢的奧古斯塔公司並不願意與美洲的小老弟合作,而是打算自己量產。

A.101G直升機可容納36名乘客或5000公斤貨物,機身後部有一個大型裝載坡道,兩側有兩個大型滑動艙門,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41公里,航程達到402公里,是一款相當有發展潛力的直升機。

但也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被認為動力不足,而且還沒有訂單,一臺都沒有,哪怕像西卡雷直升機獲得幾臺都沒有。

阿古斯塔倒是想高價出售成品,但是阿根廷空軍並不願意購買這樣的實驗品,如果是聯合開發,阿古斯塔又不願意,所以與義大利的兩場合作都失敗了。

相比之下,由兩大直升機合併而成的法國宇航工業擁有更成熟的直升機技術,如正準備量產的SA330美洲駝直升機,這款是SE3150雲雀1的升級版,還有SA341小羚羊直升機。

且法國與阿根廷無直接地緣衝突,還與巴西佬有一點矛盾,是聖馬丁飛機的理想合作伙伴,但因為引進的價格過於昂貴,包含引進技術的情況下,單架直升機成本約120萬美金,最低起訂量是20架,價格太過昂貴。

法國的合作要求是阿根廷全款採購20架SA330美洲駝才能夠輸出技術和裝置,並共享安第斯山脈氣象資料,變相為北約提供南美戰略測繪情報,這個要求過高,內閣並沒有批准,畢竟阿根廷國庫裡有點小錢也不能亂花。

第三個方案是從美利堅引進UH-1B休伊直升機,這款剛剛量產4年的直升機效能出色。

但需要附加各種條款,量產組裝價格也極為昂貴。

比如生產製造過程需接受中情局監督,成品禁止出口,單機成本100萬美金,休伊公司對直升機核心專利進行封鎖,並強制捆綁後勤體系,最低購買成品零部件組裝50架,且不允許出口核心技術,因成本問題廢棄。

最終聖馬丁飛機在資金壓力下,決定採用三三制模式,即1/3的整機進口,1/3的散件組裝,1/3進行逆向自研,降低技術轉讓成本。

在聖馬丁飛機的計算下,能夠讓美洲豹計劃研發總成本從原方案4200萬美金壓縮至2000萬美金。

三三制方案包括進口10架蘇聯米-2整機,進口10架波蘭技術米-2的散件組裝,買10架逆向自研美利堅的UH-1A。

聖馬丁飛機首先引進部分蘇聯技術和裝置,並對美利堅UH-1A直升機進行逆向工程,自主研發,科恩財團透過烏拉圭藍晶礦業和巴西普拉里國際在國際市場上採購了10架二手UH-1A休伊退役機,單架成本15萬美金,還額外購買獲得了2架UH-1B的部分殘骸。

聖馬丁飛機在烏拉圭成立了殼公司拆解UH-1A,這些二手直升機機齡超5年,剩餘壽命不足2000小時,進行二手翻新後,開始進行一比一繪畫圖紙,逆向開發。

同時聖馬丁飛機以UH-1A逆向工程為基礎,透過南非軍火商獲得貝爾204B原始設計手冊,耗資25萬美金。

在獲得蘇聯許可後,阿根廷從波蘭購買米-2散件組裝,耗資600萬美金引進10架米-2直升機,引進生產裝置和部分技術,簽署了牛肉換圖紙協議。

波蘭提供的米-2組裝件中,主減速器齒輪硬度不足蘇聯原廠三成,美洲豹團隊被迫引入捷克斯洛伐克HC-2變速器圖紙,用牛肉出口權和盧布換取波蘭工程師私下幫忙修正米-2齒輪引數,高價挖走了幾名年輕工程師。

聖馬丁飛機與新科恩重工,雷恩軍工,恩科電氣,拉潘帕省國營工廠等多家公司合作,在布蘭卡市西部的聖羅莎市建立了7家核心工廠用於美洲豹計劃。

聖羅莎市成立聖羅莎航空工業園,聖馬丁飛機在這裡組建了七個大型工廠,聖羅莎大學成為智力支撐機構。

聖羅莎齒輪廠解決波蘭散件缺陷,完成高硬度齒輪定製加工。

聖羅莎傳動系統廠負責仿製HC-2變速器。

聖羅莎渦軸發動機總成廠完成TV2-117A發動機組裝,以及本土發動機的逆向研發生產。

聖羅莎旋翼製造廠負責金屬槳葉鑄造和複合材料旋翼研發。

聖羅莎航電裝置廠,由恩科電氣和布蘭卡無線電公司聯合組建,負責飛行儀表和無線電系統組裝。

聖羅莎機身結構廠負責鋁合金框架焊接和艙門總成生產。

聖羅莎液壓系統廠與布蘭卡拖拉機公司建立合作,負責起落架作動筒和旋翼控制液壓閥生產,將液壓技術轉用於農用拖拉機提升量產規模,攤薄成本。

聖羅莎成立聖馬丁西部航空工業園,避免未來北約或者英國空襲癱瘓產能。

布蘭卡鋼鐵旗下的特鋼公司專門生產了鎳鐵奧氏體不鏽鋼等高強度耐腐蝕金屬,特鋼公司旗下的布蘭卡有色冶金研究所院發明了不鏽鋼連鑄技術,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大量供給到國內軍工行業和出口。

阿根廷本土的鎳鉻產能也隨著西部礦山開採的增加迅速增長,推動阿根廷高階鋼材產能增加,生產成本下降。

阿根廷在東歐佈局多年,透過糧食出口與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建立了比較緊密的關係。

米-2輕型多用途直升機,維護簡單,適合阿根廷本土組裝,但因為北約技術封鎖,發動機油耗高,高原功率損失達25%,單架生產成本達到50萬美金。

而且波蘭的蘇聯人也不老實,給的圖紙和散件的很多資料是有問題的,就跟蘇聯人給的很多技術一樣,要不效能達不到原配,要不引數有錯誤。

不過聖馬丁飛機利用直升機成品,以及散件進行組裝,學習直升機生產製造經驗,讓情況有所改觀,雖然組裝後的成品質量不如原裝整機進口的,但也差不了太多。

蘇聯人要拉攏阿根廷,特別是在地球另一邊的,威脅不大的國家,不可能像忽悠印度一樣。

聖馬丁飛機還高價從法國購買了4架SE3150雲雀1直升機高原驗證機,售價高達200萬美金,用於測試安第斯山脈極端環境資料,潘帕斯礦業公司將雲雀直升機驗證機註冊為民用礦產勘探裝置,規避北約和巴統的武器轉讓限制,同時要求附帶高原適航認證資料包,節省了大量測試資金。

1965年正值戴高樂主義高峰,法國退出北約一體化司令部,對巴統禁令執行鬆散,阿根廷政府與法國宇航工業秘密簽署《拉普拉塔技術協定》,允許以民用合作名義轉移受限技術,價格比引進美洲駝便宜的多。

科恩財團早在法國越南戰爭時期就與法國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後來又在阿爾及利亞出了不少力。

而法國在阿根廷外交部的重要性還要高於英國,聯邦德國等國家。

對阿根廷來說,法國不僅是五常之一,而且是歐洲除了蘇聯外唯一有可能與美利堅掰腕子的國家。

法國在撒哈拉核試驗與阿根廷建立了秘密技術合作,法國礦業公司代表呂克·杜蘭德在阿根廷運輸了大量的鈾礦,作為回報,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幫助阿根廷核電站繼續擴大規模和開發新技術。

國家關係建立在實力之上,最近幾年阿根廷的發展也是非常巨大的。

最起碼法國佬比英國佬要可靠一些,而且有不少好東西可以引進,就是價格太貴。

比如法國佬的空中導彈,這種導彈對於潘帕斯之火這樣的大型專案可能優先順序沒那麼高,也是在持續談判的。

阿根廷航空火箭和阿根廷國家軍事導彈研發出的D-2神行者導彈和H-2獵殺者導彈,價格便宜,就非常適合出口。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