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帝國崛起

第372章 庫約地區和科爾多瓦往事

對於野心不算太大的阿拉貢來說,能夠在家鄉富足是年少時的理想。

阿拉貢透過迪魯特安保防務積累了超過千萬美金的財富,雖說有不少錢是聖赫塞的科恩財團的關聯業務,但也側面證明他並非表面上的憨厚。

阿拉貢目前擔任德爾霍斯市的議員,掌握著退伍高喬軍人組成的私人情報網,負責監控科爾多瓦省的問題。

私人情報網以高喬老兵集會的名義運作,透過旗下的保安公司進行掩蓋。

他在巴耶納爾村建造了一個巨大的迪魯特莊園,莊園定期舉辦高喬文化節,如馬黛茶儀式和傳統騎術。

阿拉貢的子女生活在德爾霍斯市最富有的家庭,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的美德。

在養育子女方面,阿拉貢做的相當出色。

在內閣的支援下,迪魯特安保防務公司的總部從布蘭卡市遷移到科爾多瓦市上格拉西亞區,進行了轉型,更名為迪魯特集團。

安保公司仍然保留,但多數已經不配備武器,成為一個保安公司,吸納了很多美利堅黑水安保公司的成員,他們都為聖赫塞的美利堅財富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保安公司成了他們的養老地,每年由科恩財團撥款。

有的人離開安保公司後發放大筆的退休金,幫助他們迴歸家鄉,或者融入當地。

迪魯特集團承包科爾多瓦省配套工程,併購哈爾斯家族的建築公司成立了迪魯特建築,成為科爾多瓦省的大型建築承包商,並進入了多個新行業。

德爾霍斯市的第一條柏油馬路,就是迪魯特建築公司修的,在國家鐵路公司的規劃下成為鐵路樞紐,連線巴耶納爾村與科爾多瓦市,縮短農產品運輸時間至3小時。

吞併了亞拉伯罕超市成立迪魯特商業。

阿拉貢還成立了迪魯特防務,收購了亞拉伯罕家族旗下的科爾森冶金機械公司,與新科恩重工,阿根廷國家軍用飛機廠建立合作。

迪魯特防務在科爾多瓦北部的米特雷市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工業區。

米特雷市和德爾霍斯市南部的德爾查尼亞縣非常近,有鐵路,交通便利。

德爾霍斯市距查科油田僅180公里,德爾霍斯化工是當地最大的國營公司,國營資產委員會在德爾霍斯市佈局33家輕工業企業,吸納村民就業。

德爾霍斯市成立後,阿拉貢捐資超過100萬美金,與農業部簽訂捐贈協議,成立德爾霍斯農業專科學校,阿拉貢中學,迪魯特醫院,迪魯特圖書館等,德爾霍斯市不少道路和公共設施都和阿拉貢有關係。

德爾霍斯農業高等專科學校開學那天,阿拉貢站在臺上,看著臺下的學生,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連書都買不起。

他對著話筒說:“我小時候放牛,現在你們學種地,但你們會比我有出息。”

阿拉貢低價收購了科爾多瓦商業銀行的股份,克萊恩家族徹底退出了銀行業和保險行業,克萊恩商業保險被湯普斯財團併購。

當時,科爾多瓦商業銀行的擠兌危機爆發,股價飛速下跌。

科恩財團暗中操控輿論,報紙上突然刊登《科爾多瓦商業銀行涉嫌洗錢》的報道,儲戶們蜂擁而至,要求提款。

埃布林站在銀行門口,試圖安撫人群:“各位,科爾多瓦銀行有百年信譽!”,但沒人聽。

三天後,科爾多瓦商業銀行的收購協議擺在桌上。

老克萊恩盯著簽字欄,鋼筆在顫抖。

埃布林低聲說:“父親,簽了吧,至少……我們還能拿點錢。”

老克萊恩最終簽了字,但當晚就中風癱瘓,癱瘓後終日凝視家族地契,直到被政府沒收,幾個月後去世。

失去了銀行的克萊恩家族,債務危機爆發,不得不大量出售產業。

老克萊恩的葬禮上,只有十幾個老人出席,他們大多是曾經的地主,現在和他一樣落魄。

大兒子恩裡克和二兒子費爾南多移居烏拉圭,只剩三兒子胡安留在科爾多瓦,在科爾多瓦大學擔任老師。

老克萊恩的小兒子埃布林後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開了一家小保險公司,勉強維持體面。

克萊恩家族的豪宅成為阿根廷國家銀行科爾多瓦分行總部。

在克萊恩家族當初絞殺湯普斯家族和聖赫塞的財富的時候,也許沒有想到曾經的百年家族會失敗於一個小兵手上。

科爾多瓦省四大家族,哈爾斯家族,霍爾德家族,亞拉伯罕家族,克萊恩家族已經徹底衰退。

耶穌會被徹底關閉,曾經阿根廷教會最顯赫的人物,涉嫌多起謀殺和犯罪的魏格曼主教在絕望中自殺。

他的的紅袍主教們也都被驅逐出境,犯罪嚴重的都投進了監獄。

耶穌會曾在科爾多瓦建立龐大的商業帝國,其牧場與教育體系構成科爾多瓦地區殖民早期經濟支柱。

這個1534年於巴黎成立的男修會團體,他們曾緊跟西班牙軍隊的步伐來到南美洲,在馬蹄踏過的焦土上,進行文化和宗教的開疆闢野。

教會產業收歸國有,轉為文化機構,科爾多瓦總教區也因此改制。

科爾多瓦省的權力與資本重新洗牌,原先四大家族都在省政廳和市政廳安插了不少人員,現在也徹底退出了。

土地改革重點打擊到四大家族,其他產業也被徹底清算。

聖馬丁市崛起了八大工商業家族,加上阿拉貢為核心的迪魯特家族,巴頓·湯普斯的湯普斯家族,以及新崛起的扶持的六大家族,組成了科爾多瓦省的新十六大家族。

聖馬丁市八大家族分別是阿米爾家族,梅迪納家族,諾沃亞家族,羅卡家族,阿吉雷家族,門多薩家族,巴里奧斯家族,託雷斯家族。

這些家族並沒有算入聖馬丁市發展比較快的華裔家族,如林氏,陳氏,張氏,黃氏等。

科爾多瓦省算是阿根廷新移民比較少的省份了,除了聖馬丁市有一些華裔,其他大多數還是以本土白人,以及北部的高喬人為主。

可以說是相當傳統的一個省份,引入的很多新移民也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歐洲為主。

與其他瘋狂吸納新移民的省份完全不同,這裡保留了相當多的歐洲傳統文化。

科爾多瓦市的新六大家族分別是保利斯特家族,阿爾梅達家族,科爾特斯家族,費拉里家族,蒙特羅家族,羅薩蒂家族。

這16大家族基本上和科恩財團旗下的公司和銀行關係不錯,支援防務軍和科恩內閣的勢力,取代了老牌四大家族。

規模上與原先的四大家族無法相比,擁有至少2-3家競爭力可以的核心公司。

聖馬丁市和科爾多瓦市是科爾多瓦省的雙子星城市,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也不相上下。

科爾多瓦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3倍,人口迅速增長,與周邊衛星城和郊區實現了連片發展,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兩大城市。

就這些新家族來說,影響力早就不如以前,基本上只限於工商業居多,空有財富,不再構建新的政治力量。

巴頓·湯普斯將軍曾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杜蘭特家族的女婿,只是從國防部退下來後,就與杜蘭特的老小姐離婚了,新娶了一個普通女教師。

湯普斯背後的家族早就算是衰退了,湯普斯能成為科爾多瓦國防軍一把手,主要是靠杜蘭特家族的扶持和本身能力不錯。

作為聖赫塞的重要幫助者和曾經的庇護者,湯普斯下臺後重點打擊,不得不隱退到聖馬丁市獲得庇護,並不敢再進入科爾多瓦市。

那時候湯普斯在聖馬丁市的日子並不好過,湯普斯待在聖馬丁的一家安保學校出任軍事教員,過著非常普通的生活。

曾經的將軍,只能靠老部下的接濟度日,不過也算是有點好處,他的三兒子,小兒子,小女兒經過悉心教導,比大兒子和二兒子要出色的多。

直到聖赫塞主政阿根廷,湯普斯司令才重新出山。

聖赫塞派人找到他:“將軍,時代變了,我們需要你回來。”

在科恩財團和科恩內閣的扶持下,湯普斯君臨科爾多瓦市,利用科恩財團的資金,鐵腕收購了哈爾斯商業銀行,霍爾德建築,洛馬內格拉水泥等多家公司,

控制原哈爾斯家族的科爾多瓦重型機械廠,收購了亞拉伯罕家族罐頭食品公司和亞拉罕超市公司。

迅速組建了湯普斯財團。

有人嘲笑他:“以前靠女人上位,現在又靠新政府翻身。”

但湯普斯不在乎,他在董事會上說:“以前拿槍是為了打仗,現在拿錢是為了贏。”

坐了幾年的冷板凳後,他發現,面子毫無作用,錢才是一切。

四大家族押寶國防軍,被聖赫塞清算,大量財產低價出售。

哈里斯家族一直排名老大,是科爾多瓦的常青樹。

自19世紀末起,哈爾斯銀行就是科爾多瓦省的金融心臟,也是阿根廷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僅次於加利西亞銀行,比科爾多瓦商業銀行規模大三倍以上,為哈里斯家族帶來巨大的財富。

貴族借錢買地,商人貸款建廠,甚至政府發債修鐵路,都要經過哈爾斯家族的金庫。

老哈爾斯曾以冷酷的金融手段著稱,巔峰時期哈里斯家族控制了科爾多瓦省40%的牧場,一半以上的銀行業利潤。

擁有南美最早的現代化屠宰冷藏鏈,控制了阿根廷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哈里斯食品集團。

聖赫塞上臺後,老哈里斯快速交權給大兒子卡洛斯·哈爾斯,希望躲過清算。

卡洛斯試圖維持中立,但在組合拳下被迫交出交出銀行控股權,權力轉移給了弟弟迭戈·哈爾斯。

卡洛斯流亡烏拉圭期間酗酒成癮,兩年後死於肝硬化。

聖赫塞政府頒佈《牧場國有化法案》,強制徵收其標誌性白城堡牧場,末代家主迭戈·哈爾斯流亡巴西。

白城堡牧場位於科爾多瓦省北部草原,大部分是現在的米特雷市範圍,佔地約4.2萬公頃。

核心建築群坐落在聖露西亞河畔,主體為西班牙殖民時期風格,白色石灰岩外牆搭配巴洛克式拱廊,因反光遠眺如雪原上的城堡而得名。

哈里斯家族在米特雷市的資產被國有化後成為米特雷市的發展根基。

家族剩餘牧場被分割為12個集體農莊,被官方改造為新牧民合作社模式。

老哈爾斯的大女兒安娜·哈爾斯透過聯姻嫁入霍爾德家族,離婚時帶走關鍵的土地契約,導致兩大家族決裂。

小女兒索菲亞·哈爾斯離開阿根廷後,成為首個進入華爾街工作的拉丁裔女性,因為涉嫌為父親轉移資產被美利堅聯邦調查局調查。

第三大家族,霍爾德家族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是大西洋奧克蒙島上的海盜領主,後來移民阿根廷,最終定居科爾多瓦,在殖民地時代和考迪羅時代發展壯大。

霍爾德家族的家主,阿爾弗雷多·霍爾德透過聯姻控制科爾多瓦省三分之一的葡萄酒貿易和五分之一的食品工業,是打擊普拉里食品和藍雲紡織最積極的勢力之一。

聖赫塞上臺後,他的女婿埃米利奧·哈爾斯主動舉報家族逃稅,導致資產凍結。

霍爾德商業銀行國有化後,被阿根廷國家郵政公司收購,更名為阿根廷郵政儲蓄銀行。

解凍後科爾多瓦葡萄酒公司被迫低價出售給普拉里食品公司和別德馬酒業,持有的土地也被迫分給曾經的佃戶們。

門多薩葡萄酒部分被國有化,門多薩國營葡萄酒公司成立,強行收購其5個百年酒莊,家族秘方被收歸國有。

埃米利奧因為舉報的功勞,繼承了一部分霍爾德家族和哈爾斯家族的資產,形成了新的哈爾斯家族。

亞拉伯罕家族破產前是資產是最多的,19世紀中葉參與跨大西洋黑奴走私,將非洲勞工轉賣至巴西咖啡種植園,因此賺到第一桶金。

亞拉伯罕用賺到的錢財在科爾多瓦大量購入地產,最高記錄掌控科爾多瓦省近五分之一的農田,是科爾多瓦省最大的糧商。

壟斷安第斯山脈南部銀礦開採,1890年因壓榨礦工引發大規模暴動,導致家族放棄部分礦區。

透過亞拉伯罕兄弟銀行向小地主和佃農放貸,積累高額利潤,在阿根廷各地購買田地和牧場。

二戰期間曾因為支援英國而獲得快速發展,被當時的政府針對,戰後獲得了華爾街猶大資本的幫助,財富高居四大家族第二,僅次於哈爾斯家族,成為阿根廷第三大猶大家族。

布蘭卡糧食儲備公司成立後,才因為糧食收購而慢慢成為普通的糧商。

在國內戰爭期間因為支援國防軍而被清算,戰時承包了國防軍三成的食品供應。

不少家族成員因為犯罪問題入獄後又出獄,少部分攜帶價值200萬美元黃金逃往邁阿密。

土地改革中,家族96%的土地被徵收,剩下的土地組建了亞拉伯罕農業公司,亞拉伯罕礦業公司國有化後更名為科爾多瓦礦業公司。

旗下控制的報紙《科爾多瓦商業報》《科爾多瓦工人報》也被國有化。

亞拉伯罕兄弟銀行國有化後,被阿根廷國家郵政公司收購,更名為阿根廷信貸儲蓄銀行。

末代家主費爾南多·亞拉伯罕透過瑞士賬戶轉移700萬美金資產,逃亡西班牙。

其他的中型家族如法斯特家族,布魯佐家族也紛紛破產。

科爾多瓦省的舊貴族讓位於新興資本,土地、金融、工業全面重組。

聖赫塞多次給過四大家族們機會,至少在防務軍全面佔領科爾多瓦市之前,也有很多次機會。

在城衛軍時期的瑪雅化工,雷霆礦業,雷恩軍工曾透過商業合作等方式向四大家族示好,但哈爾斯、霍爾德等家族因為利益分配問題拒絕協商。

甚至壓價擠佔幾家科恩系公司的原材料採購份額,聯合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軍方,國有化了科恩財團的核心公司雷恩軍工。

要不是拉普拉塔鋼鐵廠有當時聖赫塞的岳父和湯普斯將軍的幫助,加上拉普拉塔市政廳的保護,這個鋼鐵廠也差點被國有化了。

訪問科爾多瓦省期間,四大家族並不太願意和科恩財團和拉潘帕省的資本合作,瓜分了科恩財團投資差不多2億美金的資產。

他們利用地方司法漏洞,以違規經營名義查封科恩財團投資的幾個大型工業專案。

戰爭期間四大家族集體資助國防軍,導致聖赫塞最終放棄懷柔策略。

科恩內閣透過迪魯特集團等新興資本重構地方經濟,一套組合拳瓦解了舊勢力。

目前科爾多瓦省本土比較著名的工業企業家是卡洛斯·保利斯特,此人出生於1896年,出身於阿根廷中產家庭,赴歐洲法國學習機械工程,接觸了汽車工業。

回國後進入貿易行業,1925年因西班牙-瑞士汽車製造公司尋求南美代理商而抓住機會,成為阿根廷代理商和組裝廠商。

保利斯特與汽車公司合資成立汽車零部件公司,初期以組裝進口部件為主,逐步建立本土生產線。

1933年實現汽油發動機國產化,隨後研發柴油發動機並擴充套件至軍用領域,成立了保利斯特汽車公司,是科爾多瓦省第二家汽車公司。

推動技術本土化,受到國防部軍方賞識,但民用市場拓展艱難,公司受二戰影響供應鏈,戰後阿根廷經濟動盪,經營出現困難。

當時的阿根廷鋼鐵工業薄弱,精密部件產能不足。

西班牙-瑞士汽車製造公司又是不怎麼知名的公司,汽車質量和產量都有問題。

1946年必隆上臺,推行國有化政策,軍方訂單銳減。

1953年他的汽車公司破產。

阿根廷當年國內汽車市場狹小,只有雷頓汽車因為獲得菲亞特汽車的生產線活了下來。

到60年代後才逐步發展起來了迪特里亞汽車,聖馬丁汽車等多家汽車公司。

保利斯特汽車生不逢時,好在保利斯特公司並沒有完全破產,仍然有在軍工行業活動,將總部遷移到聖馬丁市後與新科恩重工等多家公司簽訂代工協議,生產坦克變速箱和航空部件。

逐步發展為一家營業額超過300萬美金的軍工防務代工企業。

1958年卡洛斯重新進入汽車行業,成為雷頓汽車的科爾多瓦省代理商,憑藉舊日人脈迅速開啟市場。

後又憑藉代工廠發展汽車零部件業務,與雷諾、菲亞特,奧迪,聖馬丁等多家汽車公司建立合作。

但卡洛斯到去年已經68歲,只能交班給二代。

卡洛斯將汽車零部件業務交給長子米格爾·保利斯特,家族工業火種得以延續。

米格爾引入聯邦德國機床裝置,提升精密加工能力,

軍工部門由次子埃斯特萬·保利斯特管理,繼續為阿根廷陸軍提供裝甲車傳動系統,並與新科恩重工合作開發輕型戰術車輛。

科爾多瓦城外的地主家族勢力分崩瓦解,龜縮城內,舊貴族影響力歸零。

自此,科爾多瓦省徹底成為統一民族黨支援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克羅斯·哈蘇恩,原聖馬丁市市長,憑藉在地方治理中推動工業發展的政績,被科恩內閣提拔為科爾多瓦省第二任高官。

這位工業高官,對建立科爾多瓦省國營體系十分出力。

比起第一任高官還是老人,第二任的克羅初步完成了科爾多瓦省的完全整合。

科爾多瓦省的國營工業發展也非常迅速,減少對布省和拉潘帕省的資源依賴。

科爾多瓦電力公司,科爾多瓦電子廠,科爾多瓦農機廠,科爾多瓦石油化工廠,科爾多瓦儀器廠,科爾多瓦鋼鐵聯合體等多家公司迅速崛起。

國營工廠吸納了失業人口,失業率降至全國最低,大量工程師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遷往科爾多瓦。

促成全國工業分散化趨勢。

去掉了貴族的枷鎖後,科爾多瓦省重新選拔任用人才,工業發展走上正軌,內閣也逐漸投放資源,希望科爾多瓦省能構成一個新的大三角。

聖菲省則是與雷里奧斯省,科連斯特省組成另一個經濟大三角。

查科省,薩爾塔省和相簿曼省組成經濟大三角。

聖馬丁市阿米爾家族的崛起,也堪稱傳奇。

1950年2月,32歲的敘利亞移民卡西姆·阿米爾帶著妻子和12歲的兒子埃米利奧,提著僅有的行李,一個裝滿修車工具的木箱,在布城博卡區的鐵皮屋安家。

軍政府推翻必隆政權的那天,卡西姆冒險出門,在宵禁中救回一臺被暴徒砸壞的哈雷摩托。

他用三週時間將其修復,並改裝成阿根廷特別版——加固車架以適應鄉村土路,加長座椅方便載貨。

修好後賣給一名軍隊上校,發了一筆小財,從此交了好運,改裝車訂單接連而來,成了布城摩托車改裝行業小有名氣的改裝商。

賺到錢的卡西姆租了一個修車鋪,併成立了自己的維修廠,後來賺到了一大筆資金。

一封死亡威脅信讓阿米爾家連夜坐火車前往機械工業更發達的布蘭卡市,那裡還有全阿根廷最寬容的移民社群。

當時的布城非常混亂,大量的人逃離首都,躲避戰亂。

卡西姆的朋友告訴他,布蘭卡市擁有最完善的摩托車供應鏈,每天光是廢棄的牛皮足夠做一萬個摩托車座椅。

新移民建立的精密零件廠環繞港口,形成了南美洲最完善的摩托車供應鏈。

經過多年籌備,阿米爾父子在布蘭卡市郊建起300平米的廠房,因為造摩托成本太高,所以阿米爾先造起腳踏車,發展成了布蘭卡市小有名氣的腳踏車廠商。

埃米利奧順利考入聖馬丁大學,學習機械設計專業。

埃米利奧繼承家業後,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將業務從腳踏車拓展到了輕型摩托車,進入摩托車生產工業,並在聖馬丁市建立第二個摩托車工廠,而後整個家族搬到了聖馬丁市。

最近2年是阿米爾家族發展最快的時間,底格里斯摩托車是阿根廷最暢銷的摩托車品牌之一。

阿米爾摩托車工廠新開發的一款排量125cc的經濟型摩托車,售價大約在阿根廷普通工人三個月的工資,是一款價效比非常高的摩托車。

這款125cc的輕型摩托可以靈活地穿梭在聖馬丁市的窄巷中,後座綁著的兩袋麵粉紋絲不動,載2個大人也完全沒有問題。

阿米爾首款摩托車累計銷量已突破30萬輛,成為阿根廷中部地區最大的摩托車大王,並開始出口烏拉圭、巴拉圭和智利。

阿米爾摩托車與扎內拉摩托車,蘭卡摩托車,菲利普摩托車,卡爾斯摩托車,特莫諾瑪摩托車,雷頓摩托車進行競爭。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