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帝國崛起

第376章 人才輩出

一個新大國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夠的實力,實力的強大是成為大國的基礎。

惟有國家的力量才是真理,否則擁有再好的東西也會被別人搶走。

但一個大國最終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大國,又不僅僅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南美第一次出現了不受巴西和美利堅控制的區域聯盟,標誌著門羅主義在南美南部的部分失效。

借越南戰爭分散了美利堅的注意力,加上北約的內部分歧,美利堅沒有明面上反對煤鋼共同體的成立。

越南戰爭將持續消耗美利堅八成的戰略資源,奧格蘭獨立後,巴西勢力衰退到巴西高原以北,阿根廷很有希望完成巴拉那地區的區域整合。

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就更不可能搞事情了,他還在繼續穩固權力。

勃列日涅夫鞏固權力的方式倒是和聖赫塞差不多,推行幹部穩定政策,政變後清洗赫魯曉夫派系,重用軍工複合體和地方黨魁,如烏斯季諾夫、謝爾比茨基等大佬。

強化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與軍工,用太空競賽轉移國內矛盾。

當然聖赫塞的方式複雜的多,用地方軍隊洗掉了軍政府,然後把軍隊職能轉向國防現代化,這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後來建立技術主導的文官內閣,逐步清洗必隆正義聯盟,清除高官級必隆和地主教會成員,安插布蘭卡系官員。

打壓激進聯盟,合併不妥協激進聯盟,吸納中產階級技術官僚。

從土地改革到廣域市改革,省份合併,內閣改革,完成從布蘭卡到科恩內閣的蛻變,財政改革,以及建立超級集權內閣。

本質還是在於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也依靠重工業推動市場化發展。

蘇聯人的曖昧態度也證明國家實力才是一切的根本。

蘇聯希望阿根廷用更多的糧食和礦產支付技術轉讓,重工業裝置出口,甚至可以秘密給阿根廷的導彈技術升級。

蘇聯崛起,特別是新華夏的崛起迫使美利堅開始調整全球戰略,這兩個真正有分量的大國,在口頭上支援了阿根廷,比起德法支援的分量都還要重一些。

戴高樂透過支援巴拉那聯盟,希望能讓美利堅在南美變得分散一些,減輕北約對法國的壓力。

就和戴高樂承認新華夏差不多,多下點注罷了。

龍蝦戰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藉口,現在的法國人確實還是有點說話的分量。

作為回報,法國資本可以在阿根廷增加投資,軍工合作也更加全面,阿根廷將在未來五年採購更多法國的工業裝置和軍工技術,法國工業界將獲得更多阿根廷合約。

道達爾能源被允許在內烏肯地區開發頁岩氣資源,比索和法郎也將擴大結算規模。

法國還援助正在開發的氫彈技術給阿根廷,加速了阿根廷的氫彈計劃,提供了一種不同於蘇聯和新華夏的思路。

法國科學家透過研究美蘇公開資料,獨立推匯出輻射內爆泰勒-烏拉姆構型原理。

阿根廷的氫彈計劃除了自主研發投了很多錢,來自新華夏和公開的理論最多,但消化能力不夠,也希望能夠搞個簡單版本的。

反正戴高樂並不相信阿根廷能研製出氫彈,所以給了一些技術用於拉攏阿根廷,既能消耗阿根廷的資源,又能搞錢,對法國人來說是雙贏。

受制於觀念影響,聖赫塞並不太喜歡法國貨,更喜歡德國貨,但為了獲得法國的支援,不得不與法國工業界加強聯絡。

科恩內閣工業部也希望能夠採購到便宜好用的法國裝置,為此列入五年計劃專案。

水電站水輪機國產化,阿爾斯通變壓器國產化,雷諾農業D22型拖拉機專案合作,雷諾汽車衝壓機床裝置國產化,法國石油研究院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國產化等。

法國二戰後工業升級淘汰的裝置還是很便宜的,剛好適合技術能力不強的阿根廷。

路德維希政府從親法到全面倒向美利堅,魯爾區的工業財團們對這個南美洲的煤鋼共同體非常有興趣。

西德工業巨頭透過與軍方的秘密合作,繞過了波恩政府的監管。

阿根廷與聯邦德國的經濟合作從拉普拉塔鋼鐵廠,還有收購奧迪汽車公司時期就開始了。

大眾汽車承諾在羅薩里奧建廠,生產拉丁美洲版甲殼蟲汽車,這將是阿根廷汽車工業界最大的一條鯰魚。

但大眾集團希望能夠從雷頓汽車手上收購奧迪汽車的股份,科恩財團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希望能獲得一些夠用的技術轉讓。

阿根廷的新國家戰略就是擴張國內和臨近的市場,建立圍繞阿根廷的更大的自由貿易市場。

其他國家市場能擴張最好,如果被經濟封鎖,也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科恩內閣在做最壞的打算,畢竟美利堅的封鎖說來就來,並非沒有可能。

烏拉圭和巴拉圭,玻利維亞都是真正的農業國,經濟十分落後。

再發展五十年,還是落後的農業國和資源出口國,只有烏拉圭的情況好一些。

奧格蘭和阿根廷組成雙引擎,形成互補,帶動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依附性發展。

與巴拉那聯盟同步推進的是科恩援助計劃,規模上只有馬歇爾計劃的五分之一。

阿根廷巴拉那河農業發展基金,為其他四國提供農業補貼用於購買阿根廷化肥和農業機械。

在烏拉圭建汽車組裝廠,巴拉圭設紡織服裝加工區,在玻利維亞建煉油廠,還有蒙得維的亞港口改造專案。

三國接入阿根廷電網,三國電網標準統一,他們可以免稅進口阿根廷鋼鐵,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阿根廷國內的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的深水航道工程,拉普拉塔河三角洲樞紐工程,頁岩氣開發工程,巴塔哥尼亞輸油管網,潘帕斯灌溉系統,查科灌溉系統,安第斯水電站群等超級工程。

科恩援助計劃的要求就是使用比索結算,簽署《比索結算協議》。

第三個計劃則是便宜的低息基建貸款,可以用礦產資源償還貸款,但專案七成必須由阿根廷企業承建,允許本土的基建公司負責部分專案。

阿根廷銀行業最近幾年快速發展,存款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國內無力消耗如此多的存款,剛好其他四國需要進行大規模基建。

巴拉圭從依靠美利堅到投入阿根廷陣營,主要原因是美利堅只從巴拉圭拿東西拿資源,如強制進口美國高價燃油,扶持親美軍官團。

雖然美利堅援助了巴拉圭1億多美金,這些錢主要是拿來買各種軍火和各種進口商品,壟斷國際資本和地主買辦們獲取了大部分利益。

巴拉圭人口增速太快,底層人的情況沒有任何改善。

而且巴拉圭國內的經濟情況越來越差,外匯儲備因為大量進口美利堅產品而變差。

農業開發也不是很順利,農民根本沒錢提高生產。

大豆和牛肉出口還遇到阿根廷廉價產品打壓。

共同體成立後,阿根廷可以為巴拉圭提供更直接的農產品出口渠道,規避美利堅和英國糧商的壓價剝削。

阿根廷還會出資修建亞松森-聖菲鐵路,幫助巴拉圭融入阿根廷經濟體系,鐵路運營權歸阿根廷國家鐵路公司。

獵鷹局協助清洗親美軍官,幫助穩固政權。

查科地區石油勘探權歸阿根廷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援建巴拉圭小型煉油廠,收益結算使用阿根廷比索。

新成立的巴拉圭國家石油公司將獲取一半的收益,還會幫助巴拉圭培訓工程師。

巴拉圭將從石油收益獲得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穩定財源,如果伊泰普水電站建設完成,巴拉圭將解決糧食、能源、就業三大生存問題。

當然,代價早就寫進歷史書上,那就是成為阿根廷的經濟衛星國,但比起美利堅的剩飯,顯然阿根廷端出來的牛排更有價效比。

阿根廷在半年內對四國開放邊境,吸引更多新移民加入阿根廷。

當初也是看著玻利維亞都因為阿根廷的支援經濟改善了,巴拉圭才有了依靠阿根廷的意思。

阿根廷接管玻利維亞天然氣出口和大規模開發礦產後,玻利維亞經濟持續發展。

烏拉圭方面,人口和巴拉圭差不多,但港口多,如果巴拉圭不加入這個聯盟,那麼會周圍全是敵對國家。

巴拉圭一開始算是被迫加入,現在卻也認為加入後還不錯。

至少阿根廷開出的條件還可以。

巴拉圭倒向阿根廷後,烏拉圭本來就是有意加入共同體的,所以調整策略以避免孤立。

現在兩國也更加依靠阿根廷。

巴拉那煤鋼共同體,民間已經叫上小南美聯盟,讓拉普拉塔聯邦主義者受到很大的鼓舞。

這個小群體的規模正在壯大,他們本來早該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

在阿根廷,有關運輸、農業等其它經濟活動部門建立超國家機構的建議紛紛提出。

巴拉那防務集團、巴拉那農業共同體、巴拉那衛生共同體等計劃都有不少人提出,但並沒有在官方層面獲透過。

如阿根廷陸軍提出的巴拉那防務集團的模式是統一採購阿根廷武器,組建聯合快速反應部隊,就跟玻利維亞阿根廷反應部隊一樣。

阿根廷提供裝備,但反應部隊的軍官必須在阿根廷陸軍學院受訓,不過這個計劃並沒有透過。

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四國的關係打的火熱,滲透也越來越深,除了巴拉圭的情況好一點,其他三國的統治都不算是很穩固。

科恩內閣未來會在三國繼續扶植親阿政黨,情報機構開始深度介入。

在大西洋南部地區,阿根廷的話語權提高了很多,加上控制了火地島航路,阿根廷目前沒有收過路費的意思,但明眼人都知道控制一條航線的好處。

控制麥哲倫海峽與合恩角航線,讓很多航運企業接受阿根廷安全護航。

在獵鷹局推動下的,還有隱藏在美利堅的地下勢力,加上一些新財團的遊說,高盛、摩根士丹利、洛克菲勒、科氏工業選擇押注阿根廷市場,反對全面封鎖。

這些財團主要出於利益考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將在兩個阿根廷證券交易所以及聖保羅證券交易所獲得更多上市推薦席位,並擴大在阿根廷的業務

洛克菲勒旗下的石油公司將在阿根廷獲得更多的勘探和石油開採,化工合同。

阿根廷石油部部長與紐約標準石油、新澤西標準石油進行了多次會談,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見了兩大美利堅石油公司的代表,最終確立兩大石油公司進入阿根廷市場。

大通曼哈頓銀行首次在阿根廷設立重要分部,擴大與幾個大型國家銀行的合作。

科氏工業和其他美利堅財團將被允許在阿根廷經營更多的業務。

聖赫塞也不是喜歡吃獨食的,不僅出臺外商法案,還分出不少利益拉攏這些美利堅財團,讓阿根廷不會過於被動。

外商法案保證美資利潤回流,換取政治庇護,13個城市特區可以成為美資法外租界。

阿根廷的優秀公司也開始慢慢經營開拓美利堅市場,開放的十三個特別區城市成為容納美利堅資本的主陣地。

弗朗迪西在與美利堅大使的會議中表示,阿根廷真正的目標是鋼鐵工業化,而不是對抗美利堅,賺錢才是阿根廷的目的,就如同德法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一樣,在這個經濟合作組織裡,其他四個國家的投票權加起來是超過阿根廷的,他是組織者但並非主導者。

阿根廷目前出口的產品,都不是什麼高階貨色,靠著物美價廉,倒也過得十分瀟灑滋潤。

以前阿根廷弱小,哪怕大吼大叫也沒人理,現在實力強大了,也不是案板上的魚,任人宰割。

至少不能讓阿根廷倒向新華夏和蘇聯。

美利堅暫時不會對阿根廷作出直接對抗,而是選擇加深與巴西的合作。

阿根廷暫時目標還是對抗北巴西,而不是美利堅。

超越巴西成為拉美第一大市場後,對於很多美利堅財團是個很大的誘惑。

所以華盛頓最終沒有對阿根廷進行全面經濟封鎖,只進行了部分經濟封鎖。

美利堅要擴大越南戰場,與新華夏和蘇聯支援的北越對轟,不能再在脫控的後院再搞戰爭。

武裝巴西是可以的,還能賺錢。

但直接與阿根廷軍事對抗毫無必要,也沒有更多的資源進行軍事對抗。

冷戰之中,也有很多隱藏在旋渦深處的秘密,靠著獵鷹局的訊息,聖赫塞又仔細比對,往往能從中獲利。

比如五眼聯盟中的澳洲和紐西蘭與阿根廷的經濟合作,就發展很快,也會變相削弱美國製裁效果。

唐寧街則是如此,對於阿根廷來說,與大英的新合作是時候展開了,從科恩內閣上臺以來,阿根廷與大英的合作並不太多。

英國外交部宣佈暫停在福克蘭群島增兵。

英國和阿根廷在南洋的交鋒最為激烈,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亞地區,英國官員們曾呼籲消滅印共和勢力,大不列顛官員警告聲稱,讓軍情六處的間諜們策動對新印尼共和派大殺戮事件,美利堅勢力也希望新印尼進行大清洗。

南越的崩潰正在加速。

英國佬希望能夠維持馬來亞-新加坡-香港航道控制,保護英資橡膠和錫礦利益。

亞奇共和國和加里曼丹共和國的成立,印尼的分裂是個巨大的打擊。

亞奇還與東京聯絡密切,對於復興的日本來說,南洋地區的資源十分重要,亞奇控制了馬六甲西北的重要航路,是亞奇共和國的重要外部支援。

雅加達面臨巨大的國防壓力,當地華裔數量持續減少,逃難到新加坡和金港市,華人精英大量流失到阿根廷。

新印尼的蘇加諾下臺後,陸軍宣佈緊急狀態,成立將軍委員會執政,軍方保守派納蘇蒂安上臺,此人和歷史上的蘇哈拖有些類似,但相對保守一些,阿根廷暗中支援新印尼海軍叛亂,更激進的軍方少壯派薩沃·埃迪在策劃新的政變。

阿根廷軍火商們向薩沃·埃迪政變集團提供各種輕重武器。

科恩財團秘密資助南洋華商總會,在金港市建立親阿金融網路,並大力宣傳阿根廷保護海外華人案例。

今年金港自由貿易區成立,成為阿根廷重要的南洋基地。

阿根廷利用亞奇發聲,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控英國種族滅絕謀劃。

工黨外交部表示,祝賀阿根廷建立新的聯盟,但軍情六處開始策動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對巴盟斷供煉焦煤,施壓堪培拉要求凍結西澳礦業出口許可證,遭到西澳大利亞州州長的抵制。

西澳大利亞州透過《資源自治法案》,架空聯邦出口管制,組建西澳礦業護衛隊民兵組織,武裝保衛煤礦和港口。

礦業護衛隊裝備阿根廷提供的輕武器,控制關鍵礦區,州政府獨佔礦業出口權,澳大利亞聯邦海關人員被驅逐出西澳港口。

在黑德蘭港,科恩財團與州政府建立合作,僱傭了安保公司對抗海軍封鎖。

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獨立性正在增加。

澳大利亞的煤炭儲量豐富,探明可開採儲量約為1500億噸,佔全球煤炭儲量的14%,是阿根廷鋼鐵工業的主要來源國。

阿根廷六成的煉焦煤依賴澳洲,澳洲還是阿根廷一半鐵礦石進口來源。

特別是西澳地區,科恩財團已經資助西澳獨立黨多年,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如果澳洲聯邦政府進一步推動針對阿根廷的法案,西澳洲將推動獨立公投,迫使聯邦承認西澳的自治地位。

畢竟西澳地區的稅收被聯邦轉移支付至東部,鐵礦和黃金出口收入被用於補貼悉尼和墨爾本基建,怨氣還是很大的。

科恩財團10多年來持續對澳大利亞礦業進行滲透,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

阿根廷與南非的關係早已超過了倫敦和比勒陀利亞,作為報復,軍情六處策動南非黑人組織襲擊運煤鐵路。

加拿大迫於軍情六處壓力,暫停對阿煉焦煤出口,但龐巴迪等工業集團卻暗地裡與阿根廷加強了合作。

在英國二戰後提高對阿根廷煤炭出口價格的那一天起,阿根廷煤炭需求就不再依靠英國,而是南非,澳洲和哥倫比亞,如今加上奧格蘭已經夠用。

澳洲有自己的需要,科恩財團加速收購西澳洲的煤礦股權,目前已經控制了西部四個超大型煤礦,東部煤礦也進行控制。

阿根廷外交部表示,如果英國繼續對阿根廷進行經濟封鎖,科恩內閣將公開支援蘇格蘭獨立運動,並聯合西班牙,愛爾蘭公開承認蘇格蘭民族黨合法。

阿根廷與紐西蘭的合作也非常深入,從紐西蘭進口乳製品和木材,煤炭和其他礦產,開通了奧克蘭-布宜諾斯艾利斯直航貨運航線,海運時間縮短到18天,運費降低五成以上。

穩住了美利堅,其他勢力就好說了,反應最激烈的除了英國和巴西,還有就是智利和秘魯。

英國人很快就選擇與阿根廷建立經濟合作,阿根廷不再只出口牛肉和小麥,還有廉價的鋼鐵和各種輕工業品。

至於巴西,只要奧格蘭這個國家還存在一天,就永遠不可能恢復到曾經的地位。

美利堅巴西合作深化,推動亞馬遜開發計劃,以此削弱阿根廷的工業優勢。

阿根廷對奧格蘭是絕對真金白銀支援,平等的合作。

科恩內閣確實也非常需要奧格蘭這個盟友,奧格蘭也需要透過阿根廷來保持獨立,擁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否則光是各種半賣半送的軍火就不夠用。

阿根廷軍工聯合體研發的各種廉價新武器,剛好能在巴奧邊境派上用場。

而是阿根廷並不想把奧格蘭工業界打垮,那樣的話如何給阿根廷本土工業界發展壓力。

就這樣的發展水平,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只能步步落後,直到被東亞的卷王們碾壓。

周邊國家中,就奧格蘭這個小老弟潛力最大,巴拉圭烏拉圭暫時都是扶不上牆的,智利是重要對手,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很遠,要拉攏玻利維亞就不能和秘魯走的太近。

溫室養不出猛獸,競爭壓力是非常重要的,阿根廷一面吸收各種新技術,引進各種工業裝置,一面給他們培養競爭對手。

聖赫塞的目的就類似養蠱,透過不斷廝殺培養出真正強大的有競爭力的公司。

像科恩財團旗下的公司,如果競爭力不行,則是可以果斷出售掉的,現在科恩財團的大部分公司競爭力都還行,未來就不一定了。

像科恩大學的成立就是為了提高這些公司的競爭力,研究所已經不夠用了。

……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氣比一個多月前暴增許多,多出大量外國人。

這些人大多數各國的外圍特工,還有很多新公司,以及一些尋找機會市場度靈敏的人,他們努力刺探阿根廷的一些訊息,上次這麼熱鬧還是必隆的大燈泡時期。

現在布城大變樣,環境大量改善,區劃改革帶來的效果顯露出來,科恩內閣主導的煤鋼共同體也將給這裡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這個冬天,因為煤鋼共同體的簽約變得熱鬧起來,提振了很多阿根廷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很多阿根廷老人看來,這是阿根廷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

如今號稱經濟發展的白銀時代,但大多數阿根廷人過得並不算太好,經濟是發展起來了,但吃飯的人也變多了,內閣對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極為看重,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阿根廷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國際新聞的頭條了,甚至在華盛頓和紐約也出現了討論阿根廷的聲音,這算是十分難得。

劣質煤炭如今仍然是阿根廷底層人的取暖神器,本土煤炭勘探開採大爆發,如今一年的產量也有兩三千萬噸,但大多數普通煤炭不能用來鍊鋼,而是用於火電站發電或者化工業。

更劣質的煤炭就是拿去做取暖用,比木炭要便宜,也好用的很,經過蜂窩煤技術,汙染也小。

隨著煤鋼共同體的推進,奧格蘭的煤炭也將成為阿根廷鋼鐵工業的重要來源,依靠南非,哥倫比亞和澳洲的煤炭,有一定風險性。

卡吉尼亞礦業,雷霆礦業,布蘭卡礦業,南方煤炭化工,南方礦業,潘帕斯礦業,聖羅莎礦業,馬丁內斯礦業,帕瓊礦業,聖卡洛斯礦業,聖胡安礦業,瑪雅礦業,阿根廷國家煤炭,阿根廷國家礦業,薩爾塔礦業,安第斯礦業,西部礦業,相簿曼礦業等一批阿根廷礦業公司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還有幾大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勘探部門,都對阿根廷進行了全面的勘探工作,根據阿根廷能源部門估算和勘探,阿根廷本土煤炭勘探儲量超過300億噸。

阿根廷煤炭研究院正在加速開發褐煤氣化技術,與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秘密合作,超臨界水煤氣化和低溫乾餾是研發核心,高效轉化劣質煤,發展地下氣化技術。

瑪雅化工,國家煤炭,國家礦業等多家實力公司參與投入研發。

阿根廷與捷克斯洛伐克工業界的合作向來不錯,從鋼鐵工業到火車,再到卡車汽車,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合作都有不小的規模。

在蘇聯的默許下,阿根廷捷克公開宣佈褐煤取暖技術合作,以牛肉和小麥換取技術。

隨著阿根廷本土的發展,好東西越來越多,開發各種新技術也越來越快。

劣質煤炭的化工轉化、清潔燃燒、合成燃料技術,氣化工藝清潔化改造成為阿根廷煤炭化工的下一步發展戰略重點。

劣質褐煤經氣化合成冶金還原氣,預計未來能替代三分之一的焦炭需求,配套建設氣化爐叢集,生產還原氣。

在丘布特省東部馬圖塞斯盆地發現厚達15米的褐煤層,劣質褐煤勘探儲量達到220億噸,但煤層埋深300-800米,需要進行地下開採。

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域的海底褐煤田,估測煤炭儲量50億噸,而且那邊最主要的是還有大油田。

聖克魯斯省的里奧圖爾比奧河谷是全阿根廷最重要的煤礦,勘探蘊藏量達6.5億噸,煤質良好,配套建設煤電一體化基地和煤炭化工基地。

聖克魯斯省和丘布特省未來會建成煤制油基地和合成氣基地。

其他的安第斯山脈的次煙煤、褐煤,查科盆地的褐煤,巴塔哥尼亞西北部的褐煤、泥炭,火地島的泥炭。

查科盆地的煤制氣也有工業化潛力。

這些劣質煤炭也能為煤鋼共同體加一把力,畢竟鐵礦是不缺的。

……

在布蘭卡市,這個全阿根廷曾經最大的建築工地,巔峰時期註冊了大大小小1100多家建築公司,最多的時候擁有工地有70多萬建築工人,他們成就了這個崛起最快的城市。

比起曾經的聖馬丁市要多的多,而且崛起了眾多大佬級別的人物,不管是國營建築還是私營建築,都發展的非常龐大。

如今面臨建築工人失業問題,這些人大多學歷不高,以阿根廷底層人士為主,有的是轉行,有的繼續全阿根廷跑,透過便捷的鐵路,一個工地一個工地的做事。

布蘭卡建築協會也號召工人們前往更多的地方就業。

城市的擴張已經到了目前阿根廷的極限,發展到1000萬人毫無必要,反而會成為負擔。

事實上,那時候的布蘭卡市就是破爛城市,城區很小,還很破,也沒啥錢,除了一個小麥出口,很多產業就是農業,四大家族都和農業高度關聯,他們控制了小麥種植,牲畜養殖,幾個加工廠就是加工肉類或者小麥烘乾之類的,連麵粉廠都少見。

當時的布蘭卡市沒有完整的自來水系統,電力缺乏,很多街道還沒有水泥路,路上長草,木屋是大多數人住的地方,貧民街區圍繞屠宰場和碼頭分佈,比博卡區還破。

這是一座把阿根廷各地的窮人聚集在一起的工業城市,彷彿變戲法一樣,變成真正的機遇之城。

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會,後來就是湧入全球的窮人和難民,發展好了後,才有更多的富人過來。

布蘭卡市崛起的關鍵一步就是讓原先打算移民迴歸歐洲和美利堅的退出者拐了個彎,他們構成了這個城市最初的根基,本該外流的人才,也是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布蘭卡市政策靈活,構建了低門檻的製造業生態,除了一大批國營公司和科恩財團建立的公司,當時布蘭卡甚至允許無證經營,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小工廠和家庭加工作坊,豁免稅收和牌照,這些迷你企業的誕生,啟用了當地的經濟,後來更是讓原本的地下經濟進行正規化轉型。

聖赫塞創造性的發明了掛靠國企制度,讓下游配套企業透過技術換身份獲得庇護。

布蘭卡市某模具廠為國營公司布蘭卡電子代工收音機外殼,可以用布蘭卡市第三分廠名義使用布蘭卡電子的進口裝置的外匯份額採購德國機床。

當時布蘭卡國營公司大量設立,其他都很好,名字也響亮,唯一的問題就是財政也沒錢發展,靠著科恩財團完全不夠用。

當時一大批空殼公司被註冊起來後,靠著這種掛靠模式,逐漸從空殼工廠發展成正規公司,利用民間資本壯大。

還有一批布蘭卡國企與私企形成共生體,布蘭卡市國營資產委員會旗下一家空殼公司,布蘭卡農機進出口總公司向家庭作坊開放外貿資質,進行牌照租賃外包,空手套白狼,很快積累了原始資金。

這些牌照換取他們的產能定向供應非洲訂單,因此獲得穩定的訂單來源和裝置生產,利用迷你企業的成本優勢搶佔市場,後來更是收購了一家小型德國農機廠,成為阿根廷最大的農用機械生產企業,那些代工作坊也成為布蘭卡市第一批農機零部件工廠。

至於這些牌照為何有用,那是因為真的能換錢。

布蘭卡農機公司以獨家代理權要求代工廠合併,透過持股協議,將87家作坊重組為14家專業零部件工廠,然後以訂單預付款置換51%股權,完成從貿易商向製造商的蛻變,成為阿根廷農機行業新巨頭。

收購聯邦德國萊茵克萊德鎮農機廠後,保留德國研發中心,將發動機鑄造車間和聖餐裝置遷至布蘭卡,要求德方工程師每年培訓阿根廷技術工人。

布蘭卡紡織公司,布蘭卡製鞋公司,布蘭卡商業貿易公司,布蘭卡機械廠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還帶動了產業鏈發展。

布蘭卡國營三大製鞋工廠,與藍雲鞋廠一樣,是阿根廷製鞋工業的帶頭者,這些製鞋工廠也是從貿易公司開始,發展代工作坊,

這座阿根廷鞋都,現在聚集了600多家大型製鞋工廠,巔峰時期擁有上萬家制鞋作坊,工廠的規模從數百人到上萬人。

這些工廠大多由家庭作坊發展,為阿根廷創造了數十萬工人的崗位,規模搞得比布城還大。

這樣的家庭小作坊生產的產品,質量不是很穩定,但也有可靠的,價格便宜就是優勢,出口量很大。

將原本流向歐美勞動力市場的移民截留,形成最初的人口集聚社群,讓很多人來到這裡就能賺錢。

聖赫塞引入了大英的卷文化,把這裡變成了阿根廷效率最高的城市,就像兩個人同時被老虎追,只要你跑的比另一個人快就可以了,加上海量的資金,科恩財團的帶頭,布蘭卡市很快就出頭了。

憑藉天然深水港優勢,現在成為阿根廷最大工業中心,是鋼鐵、汽車、製藥、石油、化工、化肥,糧食出口的核心樞紐。

最近幾年又搞起來了金融和科技產業,新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器、飛機、導彈,裝備製造等。

如今的布蘭卡港擁有阿根廷最大的集裝箱碼頭,航道吃水深度更是拓深到15米,可以輕鬆容納15萬噸巨輪停泊。

梧桐大道金融街,本土投行、對沖基金,還有國際投行的阿根廷分部在這裡紮根,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就在這裡建立了分部,主導了很多公司的上市工作。

布蘭卡資本,潘帕斯資本,羅哈斯資本,南方信託資本等新崛起的阿根廷投行巨頭,推動阿根廷股市正規化,還引進了計算機交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