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體

第802章 木星及木衛二藍圖

褐矮星是一種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最重的氣態巨行星和最輕的恆星之間的一種次恆星。

研究表明,褐矮星的質量介於13至80倍木星質量之間,高於80倍木星質量的通常會演化成為最輕的恆星——紅矮星。

所以,要想讓木星演化成為一顆褐矮星,最低的質量要求,也就是其所擁有的氫氣質量必須達到13倍木星質量。

如果一顆氣態巨行星的質量一旦突破了13倍木星質量這一臨界值,行星內部巨大的壓力就會引發氫氦核聚變,該行星就會成為一顆發光發熱的次恆星。

然而,儘管已演化成次恆星的此類褐矮星其內部已經發生了氫氦核聚變,但壓力和質量仍不足以繼續維持其核心中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

所以,在此後幾億至幾十億年的時間內,它內部的氫氦核聚變反應將逐漸停止,表面溫度也逐漸降低,直至完全冷卻。

研究表明,褐矮星的表面溫度通常低於2800攝氏度,只是太陽表面溫度5500攝氏度的一半,但該溫度足以加熱木衛二,為其帶去光和熱。

根據太陽系環境科研局所提供的《木衛二勘測報告》,一旦木星的質量突破了成為褐矮星的最低臨界值,即達到或大於13倍木星質量,木星就會成為一顆名副其實的褐矮星。

儘管這顆新晉褐矮星會在幾億年後逐漸冷卻,其表面溫度也只有太陽的一半,但對於非常靠近木星軌道且恰好處於宜居帶的木衛二來說已經足夠。

在時間週期上,長達幾億年的恆溫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已經足夠。

人類完全可以利用這個迷你太陽系為跳板,實現科技文明的飛躍式發展,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突破星系桎梏的星際文明。

《木衛二勘測報告》對這個未來的迷你太陽系描繪了一個宏偉且美好的藍圖:一旦木星的質量增加到15倍木星質量,成為一顆褐矮星,其內部的氫氦核聚變就會啟動,表面溫度也將達到2000攝氏度左右。

在此後長達8000萬年的恆溫期內,處於宜居帶上的木衛二表面將持續接收到這顆次恆星源源不斷的光和熱。

屆時,木衛二的平均溫度將由原來的-170攝氏度提高到3攝氏度,赤道附近的溫度將達到15攝氏度。

其表面那75km-100km厚的冰層將徹底消融,成為一顆擁有全球性海洋、陸地和濃密大氣層的次宜居星球。

此外,木衛二擁有磁場,儘管此類磁場是由木星磁場與冰層下的導電液態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次級磁場,但對於抵禦太陽風與鎖住大氣和液態海洋仍有一定的微弱作用。

只是作用非常有限,微弱的次磁場無法阻止大氣的逃逸和液態海洋的穩定,但並非沒有辦法阻止這一切。

根據《木衛二勘測報告》提供的最終解決方案,在引發木星氫氦核聚變前,可在木星與木衛二之間建造一個巨大的反太陽風(褐矮星形成的電磁風暴和帶電粒子)裝置,有效地保護木衛二的磁場被太陽風侵襲,從而阻止木衛二大氣的逃逸並穩定其液態海洋。

由於木星巨大的潮汐力“扯裂”了木衛二的冰面,使得大量較為溫暖的水冰衝向表面,隨後又遇冷形成壯觀的水蒸氣羽流。

這些水蒸氣羽流受到木星磁場影響下的帶電粒子和帶電塵埃的撞擊會被分解成氫、氧分子,最終,形成富含氧氣的大氣層。

根據計算,木衛二上24小時內可以產生約1000噸氧氣,足夠100萬人維持一天的氧氣所需。

所以,木衛二大氣層中的氧氣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只需加快水蒸氣羽流的速度和規模,再加以精確調節,即可實現與地球大氣同等含量的氧氣佔比。

木衛二本身所擁有的磁場,加上巨大的反太陽風裝置的建造為其鎖住大氣和液態海洋提供了有力保障。

液態海洋、陸地、磁場、富含氧氣的大氣層及高於冰點的全球平均溫度,使得木衛二有望成為太陽系內除地球之外的第二顆宜居星球,甚至比目前人類居住的火星都宜居。

可木衛二的宜居,必須建立在其母星——木星成為一顆發光發熱的褐矮星這一必要條件之上。

根據《木衛二勘測報告》,要想木星變成褐矮星,必須增加其氫氣質量且最低質量要求必須突破13倍木星質量這一臨界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