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體

第811章 威懾期

事實也果然如此,在木星至奧爾特雲之間的這條浩大的電磁集束運輸器矩陣通路執行的整整11年時間裡,儘管木星的質量猛增到了8.3倍,但太陽系的引力結構似乎並未發生任何異常現象。

所謂的因行星之間的引力重構而發生的災難性後果也並未發生。

這一切都源於“二分太陽系”的既定事實。

自威懾形成後,太陽系就以木星為界分成了兩大部分,人類擁有了木星至柯依伯帶的外太陽系,而泰伯星人則擁有了木星以內即太陽至火星的內太陽系。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成了人類與泰伯星人的天然星域邊界。

隨著木星的質量在31年的時間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增長到8.3倍的過程中,泰伯星人有充足的時間運用一種星體引力驅動系統將內外太陽系進行了引力重構。

引力重構後的太陽系變成了兩大部分且彼此遠離了3500萬公里,形成了內外太陽系和主序星太陽三者之間完美的引力平衡。

至今,人類都沒有搞清楚泰伯星人所運用的星體引力驅動系統的執行機制,人類的天體物理專家們猜測,該技術一定是得到了暗物質人的大力支援。

部分天體物理專家更是提出了大膽的假設,他們認為暗能量是星體引力驅動系統執行的主要機制。

暗能量就像宇宙中的粘合劑,它粘合了空間裡的所有物質,恆星、行星、宇宙塵埃等等,調整暗能量的結構和密度就會調節星體之間的引力結構。

用一個形象的類比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如果我們將宇宙空間比作一個容器,暗能量就是這個容器中的水,而太陽之類的恆星、木星之類的行星就像容器裡的大輪船與小船,倘若想要在它們之間得到一個安全距離,即引力平衡,只需調節水的密度和彼此的距離,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引力平衡。

星體引力驅動系統的運作機制大機率就是對暗能量的精確調節,再輔助星體距離的調節,從而在星體之間得到一個新的引力平衡。

太陽系的一分為二加速促成了木星向褐矮星的演變程序,只要它的質量增加到觸發形成褐矮星的13倍木星質量的臨界值,人類將得到一個新的太陽。

可在長達31年的時間裡,儘管木星至奧爾特雲之間的這條浩大的電磁集束運輸器矩陣通路吸乾了奧爾特雲內的氫氣雲團,可木星的質量也僅僅只增長了8.3倍。

8.3倍木星質量距離木星成為褐矮星的最低臨界值13倍木星質量相差甚遠,更不用說“鋪路者”計劃中設定的15倍木星質量了。

使木星成為一顆次恆星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

放眼整個太陽系,除了太陽,氫氣資源不足以形成1個木星,從太陽系得到氫氣雲團的途徑成了一條死路。

看來,想要達到觸發木星成為一顆褐矮星的最低臨界質量,必須再獲取4.7倍木星質量。

太陽系內已經沒有希望了,只能從太陽系以外的系外星系獲取了。

可跨越星系的氫氣雲團運輸絕非易事,這是一項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自木星至奧爾特雲之間的那條電磁集束運輸器矩陣通路開建、執行至今日,已耗費了整整31載。

31年足以讓一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變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耄耋老人。

31載歲月染白了威爾頓的雙鬢,鐫刻了他臉上那溝壑縱橫的皺紋,佝僂了他那不屈的脊樑,但他仍頑強地挺立著。

作為“鋪路者”計劃的第一任威懾者,他暫時還不能自然老死,機甲XM1367有關大幅延長人類生命的研究成果被用在了他的身上。

威懾者的身份讓他被迫超越了自我的生命界限,他的存活是一種使命和選擇,更是一種被迫和無奈。

對他而言,超過人類生命極限的長壽卻成了一種痛苦,飽受病痛折磨的同時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個足以瞬間炸燬火星、引發太陽系星體之間引力重構的大殺器具象成了一個手掌大的引爆器,被他時刻攥在手上,一刻都未放鬆。

31年來,歲歲如此、日日不曾懈怠。

即使今後在他生命垂危之際,他也必須時刻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堅定且清晰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戰略威懾期,作為人類第一個執劍的威懾者,他重任在肩。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