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小雨在整理聲波資料時發現了一個異常現象。“林老師,您看這個,”她指著螢幕上一段奇特的頻率曲線,“這段聲波來自西北試驗基地,但它的調製方式完全不像自然產生的。”
林雨晴俯身仔細觀察,眉頭漸漸蹙起:“這像是某種...編碼資訊。小然,你能解碼嗎?”
席小然立即投入工作,三小時後得出了驚人結論:“這不是普通聲波,而是一段加密的植物‘語言’。更驚人的是,它正在指導作物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寒潮。”
團隊立即聯絡西北基地,得知當地確實預報了突如其來的霜凍天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接收到這段“預警聲波”的作物提前啟動了抗寒機制,受損程度比普通作物減輕了70%。
“這意味著植物間存在我們未知的資訊傳遞網路。”林雨晴沉思道,“母親筆記中提到過‘綠色網際網路’的概念,難道這就是?”
為進一步驗證,團隊在各地試驗田佈置了更多的監測裝置。一週後,他們捕捉到了更令人震驚的現象:當某片茶園遭受病蟲害時,周圍竹林會發出特定頻率的“警告聲波”,而接收到聲波的作物會提前產生抗病物質。
“植物在用聲波互相‘通風報信’!”小雨興奮地記錄著,“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植物通訊的認知。”
李老師翻閱著林晚亭的筆記,指著一頁泛黃的紙片:“晚亭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她寫道:‘森林的低語不僅是詩歌,更是生存的智慧’。”
這個發現開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團隊開始繪製“植物聲波通訊網路圖”,發現不同物種間存在著複雜的聲波交流系統,就像地下的“綠色網際網路”。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發生了。
某天清晨,所有試驗田的聲波裝置突然同時失靈。更糟糕的是,作物出現了大面積生長異常:葉片捲曲、花期紊亂、果實畸形。
“聲波汙染!”席小然檢測到一段強烈的人工聲波干擾,“有人在使用高強度聲波干擾我們的系統。”
團隊緊急調查,發現干擾源來自一家剛成立的農業科技公司——“聲谷科技”。這家公司推出了所謂的“超級聲波增產技術”,聲稱比晚亭工作室的技術更高效。
“他們的聲波強度是我們的十倍,”小雨憂心忡忡地說,“但這種方式完全違背自然規律。”
情況迅速惡化。受高強度聲波影響的農田不僅產量下降,生態系統也遭到破壞。農民們紛紛投訴:“地裡再也聽不到蟲鳴鳥叫,連蚯蚓都消失了。”
林雨晴決定直面這個問題。她拜訪了“聲谷科技”的創始人張博士,一位曾經研究軍事聲波技術的科學家。
“你們的方法太溫和了。”張博士不以為然,“植物就像士兵,需要嚴格的訓練。高強度聲波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
“但這不是訓練,是虐待!”林雨晴反駁道,“植物不是士兵,而是我們的夥伴。”
談話不歡而散。更令人擔憂的是,“聲谷科技”得到了大量投資,開始大規模推廣他們的技術。
團隊意識到,必須用科學證據來說話。他們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對比研究,詳細記錄兩種聲波技術對作物、土壤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結果令人震驚:“聲谷科技”的高強度聲波雖然短期內提高了產量,但卻導致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下降40%,傳粉昆蟲減少60%,作物抗病性持續減弱。
“這是在殺雞取卵。”李老師痛心地說,“晚亭最反對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
研究結果公佈後,引起了農業部門的重視。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團隊又遇到了新的挑戰。
一場罕見的乾旱襲擊了江南地區。連續兩個月無雨,河流乾涸,田地龜裂。傳統的聲波技術在極端乾旱面前收效甚微。
“植物在極度缺水狀態下,對聲波的反應變得遲鈍。”小雨無奈地報告。
更令人焦慮的是,“聲谷科技”趁機推廣他們的“抗旱聲波技術”,實際上卻是進一步增加聲波強度,迫使植物在惡劣環境中生長。
眼看著一片片農田在雙重打擊下枯萎,團隊心急如焚。林雨晴整日埋首在母親的研究筆記中,尋找解決方案。
轉機出現在一個清晨。當林雨晴在母親紀念園沉思時,突然注意到一個現象:儘管旱情嚴重,但竹林深處的植物依然保持著生機。
“為什麼這裡的植物不受乾旱影響?”她詢問看護園子的老周。
老周想了想:“說起來奇怪,最近竹林里老是傳出一種很特別的聲音,像是...像是地下有人在唱歌?”
團隊立即在竹林佈置監測裝置,果然錄到一段極其特殊的低頻聲波。分析顯示,這段聲波來源於地下水流經特定岩層時產生的自然共振,能夠幫助植物在乾旱條件下保持水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