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第337章 直言

反正自己無愧於心。

事實上,夏侯惠是關心則亂、庸人自擾了。

當他的批註送到東堂、天子曹叡逐句看讀之後,臉上露出了很是欣慰的笑容,曰:“果不負朕之所望,稚權猶稚權也。”

因為他讓侍從將《都官考課法》送去中書監,初衷是為了安夏侯惠之心,讓他不要受到高堂隆臨終上疏的內容影響,自疑為“鷹揚之臣”。

是的,他是出於安撫之意。

早年夏侯惠徵遼東歸來,從鎮護將軍轉為中護軍,其實只是平級調動,不管職責範圍還是實際權柄都沒有增長;兼領中書侍郎,擁有參閱朝廷機要之權、可秘奏廟堂得失直達天聽,才是曹叡對他嘉獎。

曹叡讓他作批註,是想提醒他猶擁有著其他臣子沒有的殊榮,仍備受信重.......

畢竟,他私下揣摩的時候,就覺得“鷹揚之臣”除了夏侯惠之外無人可匹之;以此類推,以夏侯惠之智,想必也會疑己而心懷惶恐罷。

最重要的是,自以猶在壯年的曹叡,覺得現今就臆想鷹揚之臣、鳩佔鵲巢者都不可取。

至少在自身五十歲之前都算早的。

人過五十方不稱夭嘛。

何必弄得公卿百官人心惶惶呢?

再者,若是因為能力出眾就將夏侯惠定為鷹揚之臣,那不是因噎廢食、自卸臂膀嗎?

他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夏侯惠充當馬前卒呢!

如先前的清查士家積弊之事,夏侯惠這把刀子不就很好用嘛~

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在東堂署理庶務完畢後,當眾人依禮自歸時,還將伴駕聽政的散騎常侍劉劭留了下來。

“劉卿,且看看這個。”

示意劉劭近前接過夏侯惠批註的曹叡,“卿作考課法,尚書檯呈來已然數日矣,朕之所以未詔令公卿百官議之,乃心中略有所異之故。今見稚權所注,頗得朕意,卿不妨也視之。嗯,朕召議郎庾嶷來與卿共參詳罷。”

言罷,便起身去西堂歇乏。

在讓侍宦召議郎庾嶷過來的時候,還很體貼的讓人給送來劉劭些吃食酒水。

只是看罷之後的劉劭,哪有飲食的心思啊~

要知道,他制定《都官考課法》期間也是需要伴駕的,而曹叡可沒少趁著機會“指點”他,且還是想起一出是一出的那種。

不客氣的說,考課法之所以定製了七十二條之多,大部分都是遵照曹叡心意而增加的。

所以現今一聽曹叡聲稱略有異議,劉劭第一反應就是心好累......

身為執行者的,最怕的不就是決策者心意反反覆覆嘛~

尤其是曹叡還要召議郎庾嶷過來與他一併參詳。

倒不是說庾嶷其人難於相處。

早年他與議郎庾嶷、荀詵等人同奉詔制定新律十八篇時,彼此之間相處得很融洽。

而是他知道天子曹叡讓庾嶷參與的目的。

潁川庾家是尚儒學的,而他的學術觀點更崇尚於道(玄)與儒的合流。

在作考課法的時候,他也是遵從著“依其才能不同、適合擔任的官職也不同”、“才與德並列標舉”的觀點;但在曹叡指點下,他不得不加入了許多“先德後才”的條例。

這也算無可厚非吧。

身為帝王嘛、魏室代漢也沒多少年嘛~

期待臣子恪守德行、無有非分之念也能理解。

自董仲舒改造過儒學崇尚忠君克己,將德放在才之前,所以曹叡現今將庾嶷召來與他計議,不外乎是猶堅持己見、找來個嘴替,讓劉劭在看夏侯惠批註時不要受太多影響。

說白了,就是曹叡既覺得夏侯惠“善賢使能”的提議頗有可取之處,也不想放棄“重德取忠”的主張,所以讓劉劭看著綜合下。

故而劉劭心累得很。

天底下哪有魚與熊掌兼得之事!

這《都官考課法》他得修修改改多少次,才能讓曹叡滿意?

答案是很悲觀的。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