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他一同南下的熟人當中,小故年紀太小,陳大夫完全沒精力去管其他。
李三是個好幫手,怎奈一開始就入了行伍,現在也抽不出身。
牛三斤雖油滑市儈些,倒可堪一用,然其大字不識,看不懂書文。
算來算去,有時間有能力幫忙的,就只剩宗言了。
其人心思活泛見識廣博,還有一身不俗的武力,更不似印象中一般僧人那般墨守成規和迂腐刻板,有他相助,想必會輕鬆不少……
景寧地處大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交通不利,水文條件也差,成縣之後,根本發展不起來。
因為偏僻,不是兵家要地,更無油水,在動盪的亂世中,反而要比繁榮的城鎮來得安穩。但也僅是稍好一些罷了。
直到肖立成帶兵入駐,派了李景行來主持內政。
經過苦心經營兩月,完全稱得上殫精竭慮,他們帶人平息匪患、整頓吏治、勸農助商,同時約束軍紀,鎮壓不法,因剿匪所獲不菲,還免了一年賦稅與入城費,著實收穫了一定的民心。
隨著口碑一點一點傳播出去,可以說,景寧已有了些繁榮景象。
可惜一場敵人的突襲,導致百姓們或死或跑了一大堆,火災又燒燬了成片的住宅。當時,街上小販絕跡,商鋪關門大半,行人神色倉惶,可以說滿目瘡痍,耳中盡是絕望哭嚎。
但有些事就怕對比,即便這樣,景寧城也比附近城鎮要好。
至少此地軍、政主官還有些良心,不似其他人那般只想著搜刮百姓。
李景行帶著一群人,在軍隊的配合下,撲滅餘火,清理廢墟,並加強城防,增派巡邏士兵,更讓人四處打探敵情,確保周邊安全。那些欺行霸市和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更是被血腥鎮壓。
這一忙就是半個多月,先前逃跑的百姓陸續迴歸,還有更多難民選擇在此地定居,終於,景寧城的秩序恢復過來,街面上甚至比之前還要熱鬧。
在這其中,名為李景行幕僚,實則已成為縣衙二號人物的宗言也是出了大力氣的。
宗言覺得自己沒有管理經驗,從未接觸過古代的官文,對基層的官場環境全無瞭解,更不擅長來往應酬,所以懷著學習的態度進入縣衙。
開始時磕磕絆絆,怕是比剛入職的小吏還不如。
不過李景行是個會用人的,直接派他帶人去安撫百姓,調解糾紛。
衙役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很多事情只能出動軍隊。
這世界根本沒什麼軍民魚水情的說法,軍隊確實將百姓禍害不輕。所以朝廷也好,義軍也罷,在百姓眼裡全是殺人越貨的兵匪。
城內義軍幫忙救災和清理廢墟時,所過之處只能看到悽惶和恐懼。百姓懷疑義軍是來趁火打劫和抓壯丁的,士兵覺得自己抱著好意,被冷漠對待難免心裡不痛快。
事實上,襲擊當晚,收屍的義軍與百姓就發生數起小衝突。若不是肖立成軍紀嚴明,非搞出大亂子不可。
宗言接手後,情況便完全不同。
將士都清楚,這位很輕鬆就能把一干將官打得叫爸爸,更親眼見過他斬將奪旗,義軍之中無人不服。
宗言的個人形象又足夠出色,端起來真像那麼回事兒,尤其是身邊還時常站倆金童玉女,但凡有個香爐,一些虔誠的百姓非得給他磕幾個。
在他面前,大灰狼都要變成小綿羊,爭吵打架都沒了,很多工作的推進完全能用迅速來形容。
後來負責一些為新來人口登記造冊,統計損失等繁瑣事務,宗言做起來就沒了之前的戰戰兢兢。
上司李景行對他足夠信任,他的武力值在民間暫時不顯,縣衙內卻各個訊息靈通,沒人不要命敢給他下絆子,做起事來也就順暢了。
宗言這邊忙過一陣,又應李景升的請求,去軍營給低階軍官做些培訓。期間甚至還有精力,真如幕僚一般給李景行提了不少的施政意見。
該說不說,他從小到大看過的書,若換成竹簡,說句學富五車絕不誇張,何況還受過無數小說電視劇的薰陶,給主官提點建議肯定沒問題。
他就絞盡腦汁制定了幾個能有效改善當前局面,並進一步收穫民心的政策。
還不是泛泛之談,只提個主意就完事,反而有著比較完備的操作流程與詳細規劃。
具體如何暫時不得而知,至少看上去面面俱到,令飽讀詩書、出身官宦家庭的李景行都大受震撼。
有趣的是,宗言這個“多面手”,任務繁重,可除了最開始熬幾天,之後按時下班,教徒弟的事都沒落下。
真正累成狗的,反而是身為主官的李景行……
ps:新春佳節到,永珍更新時!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祝大家福星高照,吉祥如意,闔家歡樂,萬事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