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給父皇請安。”李承乾走進殿內,恭敬地行禮。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微微一笑:“承乾,找父皇有何事?”
李承乾想起蘇策的叮囑,咬了咬牙,說道:“孩兒今早聽聞,舅舅忽然病重,兒臣懇請父皇恩准,前去探望舅父舅舅。”
李世民笑了笑:“朕不是賜予你自由出入宮城的權力了嗎?你想去便去好了。”
李承乾躬身說道:“兒臣身為太子,自當謹慎,不敢擅自與外戚過多往來。長孫無忌雖為兒臣舅舅,但兒臣亦不敢貿然拜訪,故而特來懇請父皇恩准。”
“這話是蘇策教你說的吧?”
李世民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李承乾耳中卻猶如一道驚雷!
但他迅速平復心情,坦然答道:“回父皇,蘇大人確實提醒過兒臣。不過,兒臣認為蘇大人所言極是,故而一直銘記於心。”
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
倘若李承乾耍小聰明,試圖隱瞞,李世民反倒會感到失望。
“朕允了,你自去便是,記得替朕向長孫無忌問好。”
“兒臣遵旨,兒臣告退。”
看著李承乾離去的背影,李世民忍不住冷哼一聲。
長孫無忌這出苦肉計,蘇策能看穿,他李世民又豈會看不明白?
李承乾這些日子刻意避開長孫衝,李世民又怎會毫無耳聞?
不管李承乾是真情流露,還是有意為之,至少他明白太子不可與外戚過多來往的道理。
可這長孫無忌!李世民著實厭煩他。
長孫無忌雖曾隨李世民在血雨腥風中拼殺,立下赫赫戰功,可近些年來,他對權力的追逐愈發瘋狂,手段也愈發狠辣。為了緊握權柄,甚至不惜與昔日的兄弟離心,在朝堂之上培植黨羽,排除異己,全然不顧往日情誼與國家大義。
李世民看在眼裡,心中對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早已心生不滿。這位曾經並肩作戰的兄弟,如今卻因權力而迷失自我,行事越發肆無忌憚,讓李世民深感失望與痛心。
長孫無忌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輔之實,隱隱有成為文官之首的態勢。他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好幾個官員都是經他之手提拔上來,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定的話語權。
朝堂之上,他的支持者眾多,言出法隨,政令推行無阻。地方州縣,各級官員多為其舉薦任命,形成了穩固的權力鏈條。甚至軍中營帳,也有不少將領與他往來密切,互通聲氣。
若要動手,必須一擊即中,否則一旦留下後患,整個大唐都可能陷入動盪。並非李世民不念舊情,而是這些與他一同從血雨腥風中走來的老兄弟,身上都帶著同樣的特質。
野心。
設身處地地想,如果自己是長孫無忌,手握如此大權,真的就會知足嗎?
此事不能深入去想,一旦深思,便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