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聽著是為探春著想,可明眼人都能瞧出幾分不對勁。
榮國府的家事,何時輪得到一個外姓人來插手了?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賈母竟沒多猶豫,一口就應下了王夫人的請求。
訊息傳到探春耳中時,可著實把她氣得不輕。
探春倒也並非在氣李紈。
李紈是大哥賈珠的遺孀,也是自家明媒正娶的珠大奶奶,跟著一同管家,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更何況探春深知李紈的性子,素來溫和寡淡,萬事只求安穩,平日裡遇到需要拿主意的事,多半隻會笑著推脫,從不輕易表態。
說白了,李紈不過是個“掛名”的幫手,府裡真正主事的,終究還得是她。
可薛寶釵算什麼?
論親疏,她只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只是客居在榮國府的表親;
論身份,她既非府中主母,也非未出閣的賈府姑娘,不過是個暫住的外姓女子。
如今卻要和自己一同執掌榮國府的中饋,這算哪門子的規矩?
原先探春還覺得這寶姐姐是個不可多得的玩伴,這會也是開始看她不順眼起來。
更叫她惱火的是,薛寶釵管家的理念竟是跟她背道而馳。
眼下榮國府早已不比從前,府中積弊重重,賬目混亂,下人更是藉著主子們的疏忽偷懶耍滑,若不及時整頓,怕是要越發衰敗。
所以探春一接手,便主張銳意改革,興利除弊。
她重新核對庫房賬目,將那些長期被下人私佔的物資盡數收回;
又立下新規,要求各院按人頭領用月錢,杜絕鋪張浪費;
碰到下人消極怠工或是中飽私囊的情況,更是毫不留情地懲處、問責,只求能讓府中事務重回正軌。
可薛寶釵卻完全是另一副做派。
她總說“下人也是人生父母養的,何苦對他們這般嚴苛”,主張對下人寬容以待。
前幾日廚房的婆子偷偷剋扣食材,被探春查出後,本想按規矩罰她個月錢,再當眾警告以儆效尤。
可薛寶釵卻在一旁攔著,說“不過是些小事,婆子們也不容易,訓誡幾句也就罷了,真罰了錢,倒顯得咱們主子小氣”。
還有一次負責打理花園的小廝弄丟了幾盆珍貴的蘭花,探春要追查責任,薛寶釵又勸“花草本是外物,丟了便丟了,若因此鬧得人仰馬翻,反倒傷了府裡的和氣”。
這般理念不合,讓兩人時常發生爭執。
甚至有幾次在管家議事時,兩人各執一詞,吵得面紅耳赤。
探春覺得薛寶釵是“婦人之仁”,這般縱容只會讓下人越發肆無忌憚,到最後壞了府裡的規矩;
薛寶釵卻覺得探春是“過於剛硬”,不懂變通,容易失了下人的人心。
站在一旁的李紈,見狀也只是頻頻嘆氣,既不幫著探春,也不附和薛寶釵。
只在兩人爭執得厲害時,輕聲勸上一句“都是為了府裡好,有話慢慢說”,終究還是起不了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