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是軍戶們的經濟剝削,堪稱非常嚴重,這來自於軍屯壓榨,軍戶需自耕自養,但屯田多被軍官侵佔,士兵實際淪為佃農,目前我大明朝,至少有三成的軍屯田被軍官私佔,士兵無地可種,又有軍餉剋扣的情況發生,朝廷發放的軍餉常被軍官截留,士兵生活困苦,甚至許多軍戶家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最終又導致軍官私役,形同奴工,很多普通計程車兵每日都要進行著無償的勞役,軍官常驅使士兵為自己修建宅院、耕種私田,甚至經商牟利,士兵被迫從事與軍事無關的苦役,毫無尊嚴;同時士兵稍有反抗,即遭鞭笞、枷號等酷刑。”
朱允熥清楚,現在僅僅是這個問題剛剛出現。
而很快,大明朝的衛所制度就會迎來一種小型崩潰。
歷史上,大明朝計程車兵逃亡規模堪稱驚人,洪武十六年,僅北平都司,就逃亡士兵足足高達四萬餘人,而未來的洪武二十六年,根據史料記載,全國逃亡軍戶足足累計超過十二萬人,佔軍隊總數近兩成。
這個數字,太恐怖了。
士兵們的逃亡也方式多樣,有集體逃亡的,整支百戶所、千戶所士兵集體消失;有改名換姓的,逃兵混入民戶,或偽造路引,打造通行證逃往他鄉;還有能狠下心來的,直接自殘避役,有士兵砍斷手指、刺瞎眼睛,以逃避兵役。
這群人,逃亡後的命運也並非是那麼好的,朝廷對於這種情況,堪稱零容忍,朱元璋下令:“逃軍抓回,割耳刺字,全家充軍。”,這最終導致地方上的百姓們遭了殃,地方官為完成任務,常抓捕無辜百姓充數,再加上逃亡軍戶被民間視為‘逃犯’,不敢收留,許多人淪為流民或土匪。
最終,僅僅是因為這一條,就導致大明朝的軍隊戰鬥力下降,逃亡導致衛所兵員不足,剩餘士兵士氣低落,無法有效作戰。
社會動盪更是加劇,大量逃亡軍戶成為流民,部分加入土匪或倭寇團伙。
到了明中期,產生了軍事危機,至永樂時期,衛所制已難以為繼,朱棣不得不組建‘三大營’作為精銳野戰軍。
其實,朱允熥知曉,歷史上皇爺爺朱元璋對此也是做了一定的準備工作和應對措施,但效果實在是太有限了。
無外乎是嚴刑峻法,比如新的《大明律》規定:逃兵本人處死,家屬發配邊疆,藏匿逃兵者同罪。
實際執行方面,由於逃亡規模太大,許多地方官敷衍了事,甚至受賄包庇。
最終朱元璋又準備補充兵源,制定‘垛集法’,這種法起其實就是強制三戶民戶抽一丁為軍,不但無用,更是有害,導致民間恐慌,百姓自殘避役。
此法不行,又制定了“謫充軍”:將罪犯、流民編入軍戶,進一步降低軍隊素質。
改的越來越亂套。
基本上已經崩潰了。
“呵呵,你倒是看的聽清楚的。”
聽了朱允熥的話,朱元璋感到意外的同時,又不禁點了點頭,說實話朱允熥確實看清楚了衛所制的這一弊端。
但,這並不代表著,朱允熥能看清楚其他。
“你就看出來了這些?”朱元璋語氣平淡道。
朱允熥這個時候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什麼叫做就看出來了這些?
他自然能看出來很多問題,但這一條其實已經很不錯了,不行把朱允炆喊過來,他估計連什麼是衛所制都不清楚吧?
但既然朱元璋這麼說了,朱允熥也沒有猶豫,繼續道:
“除了這一條,另外就是軍屯效率低下和後勤崩潰的問題了。”
此話一出,朱元璋隱約間雙眼亮了亮,但他依舊保持著平靜,想看接下來朱允熥能說出來什麼。
“目前,我大明朝軍屯設計的其實有著明顯缺陷,其中有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土地分配失衡,軍屯田土質差異太大,邊地衛所多分得‘砂磧之地’,譬如甘肅衛所,六成的屯田都是鹽鹼地,再加上授田面積不足,他們實際人均得田僅三十畝左右,不足法五十畝之數,最終又因為水利設施匱乏,幾乎九邊軍屯區僅兩成耕地配有灌溉系統。”
“而我大明朝,又不給相應的配套,比如耕牛,僅僅只有一半人能獲得耕牛配給,且多為老弱病畜;鐵製農具年損毀壞更是達到三成,每隔三年就需要重新打造,這種種原因下,最終導致正軍與餘丁比例失衡,平均每名作戰士兵需負擔八畝耕地,也因此使得訓練與耕作時間衝突,農忙季出操率不足兩成。”
在朱允熥看來。
這衛所制,所產生的問題實在是他太多太多了。
不說其他,就單說按照現在這種趨勢,勢必會造成大明朝的軍事體系,徹底瓦解。
本來訓練與勞役就產生了明顯衝突。
再加上軍戶士兵被軍官驅使從事修建私宅、耕種莊園等勞役,導致常規軍事訓練形同虛設,在農忙時節,士兵們被迫放下武器拿起農具,久而久之,弓馬技藝荒廢,當緊急徵調令下達時,許多士兵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兵器。
想想,軍戶士兵們,徹底淪為了軍官們用來給自己蓋房子、種地的勞戶。
這如何發展軍事?
軍官們還會很認真的訓練這些士兵嗎?
再加上,衛所軍官多靠世襲上位,缺乏實戰經驗,他們組織的訓練停留在形式化的佇列操演,對戰陣變化、兵器使用等實戰技能敷衍了事,士兵們年復一年重複著花架子般的套路,完全脫離戰場實際需求。
同時還有兵器質量的滑坡問題,軍器局製造的武器偷工減料,刀劍易折,弓弩無力,有些衛所的庫存兵器多年未更新,鐵甲鏽蝕、槍桿蟲蛀。當北元騎兵來襲時,守軍發現倉庫裡的箭矢竟然無法射穿敵人的皮甲。
軍馬飼養被剋扣糧草,戰馬瘦弱不堪騎乘。軍官們將好馬私用或倒賣,給士兵配發的多是老弱病畜,騎兵部隊名存實亡,有些衛所的戰馬數量還不及編制數的三分之一。
這可是歷史上真正發生的問題,也因此。
朱允炆對抗朱棣,才會顯得那麼吃力。
也因此。
朱棣奉天靖難成功後,立刻重新組建三大營。
思索間,朱允熥注視著朱元璋,給出自己的看法:
“其實,皇爺爺自己也知曉,這衛所制諸多問題的根源,比如兵將分離,這也是皇爺爺為防止將領專權,頻繁調換衛所軍官,而士兵們常年面對陌生的指揮官,既不瞭解其作戰風格,也缺乏信任基礎,戰時經常出現士兵聽不懂將領號令,或者將領誤判部隊能力的混亂局面;衛所軍官逐漸蛻變為只關心賬冊的官僚,對戰場態勢判斷能力退化。他們習慣用處理公文的方式指揮作戰,一份軍情急報要在五六個衙門間輾轉,等批覆下達時戰機早已貽誤。”
“軍戶本身地位就低,這些軍戶子弟從小被灌輸‘低人一等’的觀念,既無職業榮譽感,也缺乏保家衛國,鎮守我大明朝的使命感,他們視當兵為苦役,只求苟全性命,遇敵時往往未戰先怯。”
“現如今,我大明朝的衛所軍隊階層,太混亂了,孫兒就聽聞過,有軍功賞賜被層層截留,士兵流血換來的可能是幾句空頭褒獎,而臨陣退縮者只要賄賂上司就能逃避懲罰,這種勇者無賞,怯者無罰的局面,難道不是在徹底消磨軍隊的血性嗎?”
朱允熥的話,說的很直白。
卻震耳欲聾。
朱元璋確實聽進去了。
而讓朱元璋感到震撼的是。
有的問題,縱然是他都沒有看出來。
可朱允熥小小年紀,卻發現了。
這,當真了不得。
不論其他,若是朱允炆未來繼位的話,以他的能力是絕對能領導好大明朝的軍事方面的。
可是....
任何大一統王朝的第二代君主,都需要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啊,而朱允熥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積極進取,擴充疆域的君王,若是他繼位的話,難免會像漢武帝那樣,準備攻打周圍的國家。
這是他目前最擔心的點。
朱允熥在軍事領域上表現的越突出,朱元璋就越擔心朱允熥成為漢武帝這般窮兵黷武的君王。
若是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第二位君王,那西漢早就亡了。
他朱元璋雖然出身普通,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以及後來當了皇帝這些年來,可謂是很喜歡讀書,特別是史書,他需要從史書中汲取經驗,來好好的治理大明朝,治理這個國家,同時也是為了預防各種危機。
這也讓朱元璋更清楚,若是大明朝第二代君王是類似於漢武帝那般的君王,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漢武帝能夠實現‘北擊匈奴,南平百越,東並朝鮮,西通西域’的宏偉軍事戰略,固然離不開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建立在文景之治所奠定的雄厚基礎之上,若非如此的話,漢武帝這種種舉動,勢必會讓西漢王朝崩潰。
文景之治的積累為漢武帝提供很明顯的戰爭資本,特別是經濟基礎方面,使得西漢王朝國庫充盈,糧倉爆滿,文景時期推行‘輕徭薄賦’,鼓勵農耕,使得國家糧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文帝、景帝時期更是積累了大量財富,使得國庫錢幣堆積如山,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這些積累使漢武帝能夠支撐長期戰爭,如漠北之戰一次就動用十萬騎兵、數十萬步兵,後勤消耗巨大。
特別是文景時期,減少戰爭,推行無為而治,使得人口迅速恢復。漢初人口約一千五百萬,到武帝初年已增長至三千萬以上,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勞動力。
而大明朝,很顯然沒有文景這一類的皇帝啊,因為他的兒子朱標死了,若是朱標還活著的話,以朱標的仁德自然能讓大明朝出現一個類似於文景之治那般的盛世,可標兒卻不在了,因為他首選的就是朱允炆,因為朱允炆從小學習儒道,該有的仁德他都有,朱允炆太適合成為一個守成之君了。
也許,能締造出不菲的盛世宏圖。
而朱允熥確實能力很強,可他很顯然若是繼位就會發展攻打周圍國家的政策,這是因為朱允熥現在所表現出的軍事能力確實不俗。
一個有如此能力的人,能不想著試驗一下嗎?
唉。
大明,沒有西漢時期的積累。
他是真的不想讓朱允熥繼位。
可現在...
難道他要因為這種種,而忽視朱允熥所做出的各種努力麼?
其實,朱元璋心中清楚,此時朱允熥所說的每一條衛所制度的問題,都沒有任何錯誤。
他也承認。
現如今衛所制的諸多問題,使得大明朝問題頻發。
衛所駐地甚至逐漸演變為屯墾村落,士兵們更關心莊稼收成而非武藝精進。
軍營裡聽不到操練的喊殺聲,反而充斥著算賬納糧的市井氣息!
年輕一代軍戶寧可學記賬也不願練弓馬!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勢必會出現經歷過開國戰爭的老兵陸續凋零的現象,最終新生代軍官多是沒上過戰場的衙門將校。
他們談論兵法頭頭是道,卻連最基本的佈陣紮營估計都都漏洞百出。
“唉...”
良久後。
朱元璋嘆了一口氣。
“你說的確實沒錯,可咱卻思索不出來,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不提這個了,咱看出來你小子的能力不俗了。”
“說說你的來意吧,藍玉那邊是不是因為他那兩個兒子的事情?”
朱元璋不想再提這件事情了。
他需要好好思索,到底該如何解決衛所制的弊端。
而這邊。
朱允熥卻愣了愣。
自己這個皇爺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問問他,有什麼建議或者改變的方法呢?
他知道了。
這單純是皇爺爺朱元璋認為他年齡太小了,根本沒有這個能耐,所以連問都不帶問的,直接跨過了這件事情,選擇性的不提。
然後詢問他藍玉的事情。
這麼看不起他嗎?
藍玉的事情,看起來確實急,但朱允熥覺得若是自己能給皇爺爺朱元璋真的提出來一個不錯的解決衛所制諸多弊端的方法,那麼藍玉的事情或許就能成功一半了。
畢竟。
藍玉這個問題是死局,想要解決唯有朱元璋的全力支援才行。
思索間,朱允熥也不再猶豫,立刻躬身道:
“皇爺爺,為何不問我,是否有法解決衛所制度的弊端?”
聽到這話。
朱元璋愣了愣。
你?
他沒有聽錯吧?
他知曉,朱允熥確實很聰明,也有著不俗天賦,很是智慧,這可衛所制度的問題,目前太難解決了,不僅僅是兵部的官員們日思夜想也沒有辦法,就連他怎麼想,都尋找不出解決之策。
你朱允熥能行麼?
“你有辦法?”朱元璋想了想,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道。
聞言,朱允熥立刻道:
“皇爺爺,孫兒確實有辦法,能保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