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既受左將軍劍印,自當為左將軍謀基業。”諸葛亮目光灼灼。
在白馬之戰前,諸葛亮就有詳細的謀基業方案,且與劉備、龐統都有商討。
劉備離開高唐前將劍印交付給諸葛亮,明面上是讓文武諸人聽從諸葛亮的號令,實則是讓諸葛亮全權負責方案的執行。
諸葛亮示意關羽稍安勿躁,又召張飛、龐統、簡雍、孫乾四人一併入府議事。
待眾人皆至,諸葛亮又取出一卷地圖。
攤於榻上,示與眾人。
“據亮所知,袁紹雖然消滅了公孫瓚,但幽州尚有閻柔、鮮于輔等人不服袁紹,可設法拉攏閻柔、鮮于輔等人為助力。”
曹丕稱帝后,曾派鮮于輔入蜀漢勸諸葛亮投降。
故而,諸葛亮對鮮于輔的往事以及幽州諸勢力對袁曹劉三家的態度都有相應的瞭解。
諸葛亮既然要為劉備謀河北,自然不可能對河北的人和事兩眼一抹黑。
有深入的瞭解,才有發言權。
諸葛亮亦記得:公孫瓚死後,鮮于輔採納了長史田豫的計策,暗中歸附了許都朝廷;閻柔亦在曹操攻破南皮後,歸附了許都朝廷。
之所以會歸附許都朝廷,並非是閻柔、鮮于輔等人對曹操有多麼的崇敬和愛戴,而是基於天下大勢明哲保身之舉。
諸州縣中,不具備爭雄天下的小勢力,大抵都會依附一方大勢力,以求苟全性命於亂世。
陳登如此。
閻柔、鮮于輔等人亦如此。
“公孫瓚殺劉虞後,閻柔被推舉為烏桓司馬,招誘烏桓、鮮卑,得到胡、漢數萬人,敗漁陽太守鄒丹於潞河之北,又與袁紹諸軍破公孫瓚於鮑丘。”
“閻柔有能力有野望,且袁紹對閻柔又頗為恩寵,以左將軍目前的出身和威望,拉攏閻柔,恐怕會惹閻柔嘲笑。”
在諸葛亮提出拉攏閻柔、鮮于輔等人的方略後,簡雍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張飛聞言,不樂意了:“憲和,你怎能長他人志氣滅大哥威風?大哥乃中山靖王之後、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論出身、論威望,哪裡差了?”
“閻柔一介俘虜出身,自幼跪伏於鮮卑、烏桓腳下,更殺害護烏桓校尉邢舉,無義小人,怎敢嘲諷大哥?”
“若閻柔敢對大哥不敬,俺定取他首級!”
雖說有龐統的勸諫,但張飛敬君子而輕小人的秉性也不是一日兩日能改掉的。
閻柔少時被鮮卑、烏桓擄掠為俘虜,後為鮮卑、烏桓親善信任,為求上位又殺護烏桓校尉邢舉取而代之。
雖然閻柔在幽州有名望,但張飛就瞧不上閻柔。
見張飛犯渾,關羽趕緊拉了張飛一把,低聲斥道:“三弟,不可莽撞!”
跟著諸葛亮的時間越久,關羽對“拉攏之術”的理解就越深。
個人好惡不能影響大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即便不能成為朋友也不能成為敵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