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諸葛亮因勢利導,再次將曹操和袁紹的矛盾變成主要矛盾,而曹操與劉備的矛盾變為次要矛盾;且讓曹操和劉備之間,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雖然曹操不能再挾持劉備家眷而讓關羽臨陣效命,但諸葛亮提前將袁紹欲奪白馬的情報密告曹操,亦讓曹操在應對上搶了先機。
白馬之戰不會因為關羽的缺失而變數大增。
同樣。
劉備入河北雖然久必為曹操的大患,但在袁紹未敗前,不願甘居人下的劉備依舊是曹操可以信任的天然盟友。
十餘日後。
諸葛亮和關羽在琅琊國的開陽境內,追上了攜民北上的劉備。
劉備帶著士民,沿著沂水北上,日行十餘里,走了三十餘日才堪堪抵達。
[注:前文(第三十七章)下邳到涿郡最少得兩個月計算有誤,更改為至少半年。]
“軍師一路辛苦了。“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
這月餘裡,劉備亦曾派遣斥候打探小沛方向的動靜。
諸葛亮在與曹操爭鋒後,亦提前派了斥候向劉備報平安。
得知劉岱、王忠被諸葛亮和關羽擊敗,劉備萬分欣喜;得知曹將復至,劉備又擔憂不已;得知曹操退去,劉備又感慨連連。
此刻,萬千思緒化為一言。
諸葛亮感受到劉備的真誠關切,笑道:“亮這點勞累,又豈敢與左將軍攜民北上的辛苦相提並論?”
劉備又引眾人相見,眾人皆是欣喜而笑。
“為何不見士元、公祐、漢升三人?”
諸葛亮掃了一眼眾人,沒見到龐統、孫乾和黃忠的身影,不由疑惑。
劉備笑道:“軍師勿憂。我已令三人先行出使青州見袁譚去了。”
諸葛亮這才得知原委。
原來劉備得知曹將復至,既擔心諸葛亮和關羽無法在小沛拖太久,又擔心曹將抵達琅琊國後督臧霸阻攔。
龐統見劉備湯飯不思,遂向劉備獻策,自薦出使青州,請袁譚發兵接應。
袁譚曾被劉備舉為茂才,兼之劉備攜民北上早已鬧得沸沸揚揚。
故而龐統認為:不論是假借舉薦之情拉攏劉備為助力,還是為壯聲勢爭取民心和士望,只要袁譚不傻,定會親率步騎迎接劉備。
“士元既已獻策,又何必親自前往,將軍怎不阻攔?”
諸葛亮隱有擔憂,每每想到記憶中龐統中流矢而亡,諸葛亮就深以為憾。
一旁的徐庶道:“孔明誤會將軍了。將軍並非不阻攔,而是士元以‘孔明尚且不顧自身安危,我又豈能貪生懼死’為由,執意要親往。將軍只能答應。”
劉備不由一嘆:“士元秉性,外溫內剛,若是強加阻攔,士元或會寒心。軍師勿憂,我已遣漢升和公祐跟隨協助,定無大礙。”
龐統都拿諸葛亮舉例了,劉備又如何攔得住?
都是軍師中郎將,總不能諸葛亮可以捨命斷後,龐統就是個貪生怕死的?
聞言。
諸葛亮頓知是自己誤會了劉備,忙致歉道:“亮一時心急,誤會了將軍,還請將軍見諒。”
劉備不以為意:“此皆小事。軍師莫要介懷。”
敘聊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