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水稻時,運輸方式,是人用籮兜,扁擔挑。
有能夠航行小木舟的水田還好些,可以用木舟運送,能省些力氣。
但總體而言,很缺運輸力量。
要麼買更多的耕牛,用牛拉車,或者買更多馬,用空間泉水讓它們活下來。最終適應這裡的生存,增加運輸力量。
可是啊,這裡雨水多,泥巴路,牛車,馬車同樣難走。
還需要更多水泥,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人。
鄭明也在想其他方法,比如正在嘗試造那種煤礦用的軌道礦車。
坤甸的水田間地勢總體平緩,建造軌道礦車,用人力推,拉,都會省許多力氣,提高速度。
但以鄭家現在的製造能力,軌道,礦車的工藝,都需要不少時間來解決,進行嘗試。
困難很多,但現在開始了,就意味著每天都在進步。
鄭明除了在組織人嘗試製造軌道礦車,還有讓人在鑄造錢幣。
鄭家現在還沒有使用錢幣,但人口接近一萬了,遲早要放開,使用錢幣。
錢幣的穩定,十分重要,是鄭家的根基之一,必須重視。
要想錢幣穩定,就要它具備穩定的價值,還有難以偽造的特性。
鄭明思考過後,沒有打算用紙幣,現在沒有使用紙幣的基礎。
以銀,銅為本,才值得這個時候的人們信任。
所以,鄭明打算鑄造屬於鄭家的銀幣和銅幣。
參考“袁大頭”銀元,鑄造類似的銀幣。
透過看穿越古代小說獲得的方法,鄭明記得,袁大頭銀元的材質是使用銀和銅,比例大概是九比一。
這個時候的銀和銅,純度肯定沒有後世好,但知道比例,再進行微調應該問題不大。
為什麼選“袁大頭”銀元?
因為這種銀元能吹出柔和清亮的聲音,在這個時代,這種特色,很利於防偽。
鄭明要鑄造的銀元模板他已經大致想好了,正面需要有“明”字,有“1元”,有“壹圓”等字樣,以及一個特殊的圖案。
背面要有“鄭”字,以及一個稻穗圖案,還有日期。
除此之外,還需要邊橫,防止摩擦,邊橫上嘗試加邊齒,增強防偽能力。
“明”字,“鄭”字,是鄭寬要求有的,其他的基本是鄭明的主意,鄭寬同意讓他先折騰,等出了樣品再論。
銅幣,也是類似的設計和方法鑄造,不過無法做到聽聲音防偽,用其他方式來防偽。
相比而言,銅幣出現假幣沒銀幣嚴重。當然,也要儘量做好防偽。
目前正在嘗試,要得到合格的,需要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