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第611章 渡河北上議洛宮

郭孝允搖頭說道:“僕未經河陽,不過在河內郡府河內縣,聽李太守說過,單雄信連攻無果,河陽三城堅如磐石。”頓了下,笑道,“說到河內,卻有一樁大喜事,須告知大將軍!”

——“李太守”,是李育德,他在河內後方,負責前線的後勤輜重等務。

“哦?何事?”

郭孝允將身子略向前傾,說道:“僕離河內縣城時,捷報傳到,宇文化及殘部已被殲滅,趙大將軍、王將軍等生擒此賊及其黨羽,並搜得其僭越所得之傳國玉璽!”

“當真?”秦敬嗣霍然起身,臉上瞬間湧起巨大的驚喜和激動。

郭孝允笑道:“豈能有假?”

“好!好!真是太好了!宇文化及小丑,大王回師河北時,俺便知他必被殲滅!卻得傳國重寶,真是天大喜事!”他坐回席上,用力一拍大腿,“這是天意!大王承天受命,天命所在!”

他雖出身寒微,然位高權重日久,視野開闊了,接觸的人也多是人才,政治上的見識很有長進,因深知這方玉璽在天下人心中的分量,其政治意義遠超千軍萬馬。

兩人又感慨議論一番。

談談說說,夜色已至,紅燭搖影,見郭孝允難掩倦色,秦敬嗣便不再多談,令上酒菜,陪他飯罷,親自安排他前往館驛好生歇息。

送走郭孝允後,秦敬嗣返回大堂,一面立刻派人召城中的薛萬均、源大師等將,以及他大將軍府的長史、司馬等大吏連夜來見,一面召來記室,令寫給李善道的有關最新長安情況的奏報。

奏報寫罷送出。

薛萬均、源大師等陸續來到,秦敬嗣就轉達令旨,與諸將、諸吏討論應對王世充部可能來攻的防守戰備,不必多提。

……

郭孝允休息了一天,次日啟程,率從騎離了弘農縣城,北上河東,接著傳旨。

由弘農縣到河東,需先到陝縣,在陝縣渡口渡河。

陝縣離弘農縣百十里地。行了一日多,這天下午,剛到渡口,忽見一隊騎士自弘農方向馳來,向陝縣縣城而去,郭孝允心頭微動,令從騎趕去詢問,可是有何事體。

不多時,從騎回稟:“稟大夫,是澠池秦將軍急報秦大將軍,探得王世充前鋒數千人馬,打著楊寶的旗號,已出洛陽,沿洛水而行,進向陝虢。因秦大將軍令召陝縣的張將軍議事。”

——原本澠池的守將是黃君漢,河東戰後,黃君漢跟著李善道回了河北,換上了秦敬元鎮守。即這從騎口中的“澠池秦將軍”。秦敬元是秦敬嗣的弟弟。李善道打下黎陽倉後,很多衛南老鄉來投奔他,秦敬元就是這個時候投奔的。不僅澠池的守將換了,原守桃林的羅龍駒、盧氏的高季輔、陝縣的郭孝恪也都換了。守陝縣的換成了張桃符,亦即這從騎口中的“陝縣的張將軍”,他是張伏生的弟弟。這是因為一則弘農郡的這幾個縣,已經比較穩定,二則河東南部已得,與弘農郡可互相支援,不需要這麼多有能力的將領坐守了。且亦不必多說。

郭孝允聞得這從騎的稟報,心頭不禁一跳。

沒想到前腳才令旨傳下,後腳王世充的前鋒就出兵了!

然而,一絲疑惑旋即浮上。

從洛陽向陝虢,也就是弘農郡,有兩條路。一個是走谷水,到澠池,然後繼續西進,可到弘農縣,他此來弘農縣傳旨,走的就是這條路;一個是走洛水,到澠池南邊的宜陽,然後入弘農郡,到弘農南部的長淵、盧氏等諸山縣。澠池現有漢軍駐紮,宜陽沒有,名義上仍為隋屬地,王世充這支先鋒,為何不走谷水,走洛水?莫非是先到宜陽,與駐兵會合,再北攻澠池?

此念一閃而過,郭孝允隨之就不再多想。

秦敬嗣既已得報,以其老成持重,必會做出妥善應對。

他的職責是儘快再將令旨送達河東劉黑闥處,無需為此多慮。

船已備好,郭孝允等牽馬上船。

仲冬的黃河水面浩蕩,濁浪排空,挾帶著上游的冰凌,奔流不息。

南岸的崤山如黛,北岸的中條山積雪皚皚,在冬日灰濛濛的天幕下更顯蒼涼雄渾。

站在船頭,迎風破浪,顧盼這波濤洶湧的大河,眺看兩岸的山巒疊嶂,他胸中豪氣頓生。

凜冽的寒風撲面,卻吹不散他心中的熾熱。

想當初隨兄長郭孝恪歸降大王之時,不過是被迫求活,自以為權宜之計,何曾能料到今時?

年餘之間,李善道西取河東南部,威震山東河南,殲滅宇文化及,傳國玉璽也已得之。

讖緯中所言的當王的李氏,確實如軍中傳言,越看越非是李善道不可!

他正值熱血方剛之年,眼見這煌煌大業如旭日東昇,只覺渾身充滿幹勁,恨不能立刻飛渡黃河,不為見他兄長,只為將王命快點傳至河東,不負李善道對他的信任、重託!

……

陝縣向東二百里,即澠池,過了澠池,再向東百餘里,谷水匯入洛水之處,則便是東都洛陽。

洛陽宮城的深處,一間暖閣內,正有幾人對坐密議。

主位所坐之人,身材健碩,深目高鼻,髭鬚濃密,正是洛陽小朝廷的鄭國公、吏部尚書王世充。其餘諸人,或亦胡人相貌,或文臣袍服,或武將打扮,盡是他的兄弟子侄、親信黨羽。

「求月票!求推薦!」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