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國舅

第755章 一層身份足矣

……隨後李榮奉皇命,帶著皇帝的口諭,前去內閣找徐溥。

李榮跟蕭敬一起前往。

到了內閣值房門前,李榮抬起頭,看著門楣上“文淵閣”三個大字,顯得很感慨,畢竟上次剛把劉吉拿下,這次就來此通知劉吉致仕還鄉,同時公佈新的閣臣人選,讓他有種滄海桑田的錯覺。

“李公公?”

蕭敬低聲提醒了一句。

“嗯。”

李榮這才回過神來,跨步進到內閣院落。

徐溥早一步得知訊息,正在外廳等候。

雙方簡單見禮後,李榮將此行目的說明:“徐閣老,劉閣老不在這幾日,您辛苦了吧?”

“應該的。”

徐溥並沒有表達謙虛之意。

內閣就他一個人當值,所有事幾乎都是他一肩挑,能不累就怪了。

李榮道:“因為內閣缺人,我們司禮監也隨之繁忙了許多,一些不太緊要的政務,只能暫時擱置。陛下也很勤勉,每日都批閱奏疏到很晚。”

“是啊。”

徐溥道,“陛下勤政愛民,實乃少有的明君。”

嘴上應付著,徐溥心裡卻在琢磨,劉吉到底是因為什麼案子才被錦衣衛帶走的?現在結果如何?

李榮終於開誠佈公道:“劉閣老請辭的奏疏,陛下已經準允了,特地賜車馬和奴僕,送他榮歸故里。”

“……”

徐溥一時無語。

心說感情來慰問我一頓,問我辛苦不辛苦,就是為了告訴我,以後你再辛苦,也一個人把事給扛了吧?

李榮笑著拱手:“恭喜徐閣老,榮升首輔學士了。”

“呵呵。”

徐溥不由搖頭苦笑。

在一般人看來,尤其是在劉吉這樣爭名逐利的人眼中,成為首輔,那是夢寐以求的事情,是幾輩子求之不得的福澤。

但這些日子徐溥幾乎忙到快忘了自己來內閣幹嘛的了。

就他和劉吉兩人,劉吉又不做事,導致他一個人乾的是幾個人的活,仔細想想,或許有沒有劉吉,其實差不多。

但現在有人告訴他,你成為首輔,以後這裡就是你一個人的天下,他仍舊高興不起來。

忙到焦頭爛額,燃燒生命奉獻出一切,是不是首輔差別真有那麼大?

蕭敬聽李榮那慢吞吞的話,多少有些著急,提醒道:“李公公,該說陛下的安排了。”

“咱家知曉。”

李榮並沒有見怪,隨即道,“陛下準備,由戶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巒,即刻入閣,協同徐閣老辦事。”

徐溥馬上提出質疑:“就算劉閣老主動請辭,難道不該等朝會上公開議論過,最終才決定其去留嗎?”

“不用了。”

李榮搖頭道,“劉閣老歸家心切,正如當初的萬閣老一樣,根本就無法挽留……徐閣老又何必強留呢?”

這是在提醒徐溥。

萬安走的時候,也是很不情願的,最後還是乖乖就範,畢竟不走不行,留下來就得吃官司,甚至進詔獄,很可能會被問罪殺頭。

劉吉跟他的情況並沒什麼本質的區別。

至於讓朝堂上的人挽留……話說,你們東宮講官出身的官員,有誰會可憐劉吉,真的去挽留他?多此一舉作甚?徐溥再道:“有關新閣臣的人選,是否也應該經過廷推和廷議?”

李榮笑道:“可是先前翰林院上的閣臣候選名單中,並沒見到張學士的名字,如果非要這麼推的話,會不會……君臣面子都不好看?”

徐溥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不拿到朝會上去說,就是怕當眾撕破臉,君臣都下不來臺,還不如由皇帝自己決定得了。

畢竟閣臣就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其去留全看皇帝的心意,這充分體現在對萬安和劉吉的處置上。

你們都不打算推薦張巒,還要拿其入閣之事議論,不誠心讓皇帝心裡不痛快嗎?

徐溥道:“大明閣臣選拔規矩,一直都有,且已形成定製,是否不宜因張學士便有所更變呢?”

或許是徐溥也想維持跟皇帝的良好關係,就算心中極力反對張巒入閣,但也只是婉轉地表達一番,希望皇帝能聽進去他的意見。

李榮點頭:“徐閣老所言在理,張學士一非進士出身,又非庶吉士或是一般館閣出身,雖有在館閣供職的經歷,但只是歷官而不做事,在威望上,的確有所不足。”

“嗯。”

徐溥點頭,“如今內閣人手不足,缺少的是實幹型人才,一來就要頂上去做事的。反觀張國丈,為官以來基本都是虛職,哪怕是出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也沒去過幾天。若他病癒的話,反倒應該在翰林院多歷事才可。”

意思是,張巒在翰林院供職期間都沒做什麼事,更遑論閣臣了。真要提拔他的話,必須讓他去翰林院幹一段時間,好好感受一下編撰修書的痛苦。

每天查閱那麼多資料,還得仔細推敲,看看有沒有謬誤,更要維持一個文人的體統。只要讓他忙到焦頭爛額,就沒臉提什麼入閣之事了。

李榮道:“陛下吩咐,說是有關先皇實錄的修撰,張學士會幫忙。”

“什麼?”

徐溥聞言不由皺眉。

聽聽,這是人話嗎?

我們在那兒辛苦修書,皇帝說張學士能幫忙?感情書修成後,張來瞻到時只需要署個名,就能竊奪修書的功勞?這是臉都不要了啊!李榮繼續道:“具體如何幫忙,陛下並未提及,不過陛下有言在先,因為黃河河工專案尚未完成,張學士就算入閣,也得優先顧及戶部的差事。”

“怎麼個意思?”

徐溥再問。

“也就是說,張學士跟之前出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一樣,只是領內閣的職務,但並不直接入閣做事。”

李榮規勸道,“您擔心張學士入閣會影響到館閣選拔閣臣的規矩,情況並不是這樣,陛下其實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徐溥驚訝地問道:“入閣,卻不進來做事?”

“是的。”

李榮道,“甚至不用張學士掛大學士的名頭,只是進翰林學士,兼領閣務罷了。”

在大明,入閣的標準,其實就是以大學士的身份入閣。

不過在成化朝,以翰林學士身份入閣的人並不在少數,後來再晉升大學士,也沒有影響到所謂的規矩。一直要到弘治朝中期,才形成以大學士身份入閣規則的定製,沒有大學士名銜就不算入閣。

徐溥一聽就明白了。

讓張巒入閣,只是佔個坑,如此一來,張巒就是內閣中僅次於他徐溥的存在,就算不在內閣,這蘿蔔坑也佔定了。

如此一來,就算後續誰再入閣,也要排在張巒後面。

皇帝為老丈人謀劃到如此地步……

徐溥在想,還真是一對好翁婿啊!先不論君臣關係處得如何,至少這老丈人和女婿……關係沒誰比得了。

李榮繼續道:“為了讓您及早有人幫忙,陛下決定,明後兩天,會在朝會上直接議定下一位閣臣的人選,不出意外的話,應是以之前最受人推崇的劉學士入閣。”

劉健入閣,看起來眾望所歸。

畢竟如今有資格入閣的人選中,刨除那些跟萬安和劉吉關係不清不楚的翰林外,以東宮講官體系為主,劉健的名聲僅在徐溥之下。

且徐溥在六部供職的那幾年,翰林院的東宮講班,之前一直由劉健和李東陽負責,只是在李東陽守制後,另一班由謝遷負責。

徐溥道:“這一點,在下並無異議,只是張學士入閣之事,在下認為,還值得商榷。”

“既不進內閣來給您找麻煩,又沒有直接任大學士,徐閣老,咱家不明白您堅持的到底是什麼。”

李榮感慨道,“陛下眼下所做決定,要的是朝中人的鼎力支援,尤其需要你們這些東宮時的老師支援。或許那位張學士,一直都不入閣,到致休還鄉都不干涉朝事呢?”

徐溥一聽,心裡多少有些氣惱。

張巒不干涉朝事?那母豬都會上樹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