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歸來的朱元璋

第91章 免死鐵券?不,這是閻王爺的點名冊

他一開口,錢忠,李芳兩位侍郎也都跟著開口,情緒激動,請皇帝一定要把李善長斬首。不過這一次,就他們三個人開口,其餘人沒有再跟著附和。

他們三個是註定要死的,自然沒太多的顧慮。

可剩下的人,卻都有著生路。

在皇帝已經表明了在這事情上的態度後,自不會再逼迫皇帝。

萬一把皇帝惹惱了,再加重處罰了,那可就虧大發了。

“免死鐵券是咱發的,咱說可以抵罪就可以抵罪!恁幾個少在這裡聒噪!胡攪蠻纏。

衛士何在?將這三個蟲豸拖出去行刑!”

隨著朱元璋一聲令下,立刻有如狼似虎的殿中侍衛上前,按住三人,堵住嘴巴拖了出去。

而這一舉動,看的武將序列之中不少有免死鐵券的人,為之心頭狂跳。

看起來皇帝這顯得強勢又蠻橫的做法,是在維護免死鐵券的作用。

對於擁有免死鐵券的他們而言,應該是一個極好的訊息。

可實際上稍微深思的話,就能讓人看到這裡面,包含的嚇人的含義。

皇帝可是當眾滿朝文武的面,說出來了他說可以抵罪就可以抵罪的話。

那言外之意,是不是就意味著,他說不可以抵罪,這鐵券就不可以抵罪了?看起來是對免死鐵券作用的維護,實際上卻是一個削弱。

更是對自己等擁有免死鐵券之人的,一個極其嚴肅的警告。

不少人心中不滿,但面對此時大殺四方的皇帝,還真就沒有一個人敢在這件事情上,和皇帝進行爭辯。

在這件事上,朱元璋有他的考量在。

免死鐵券的事,是個大漏洞。

當初大明剛建立的時候,自己分封功臣,李善長等人提議弄免死鐵券給功臣,用來對功臣進行表彰,以及安功臣的心。

又說唐宋都有這東西,是一個很好的制度。

自己當時沒有想到,這些跟自己打天下的人,變得居然會這樣快。

又因為這是唐宋都有過的事。

所以自己沒多想也就同意了。

但經歷上輩的種種,又在史書上看到了不少的事,此時再回頭去看,朱元璋就越發覺得這個舉措太過於草率了。

雖然後世很多人都在戲稱,自己洪武朝的免死鐵券免不了死,自己就可著擁有免死鐵券的人殺。

還把自己的免死鐵券,稱為閻王爺的點名冊,誰拿著誰死。

可關鍵是擁有免死鐵券的人相信啊。

很多人都覺得,他們手中的免死鐵券真的可以免死。

不少的勳貴武臣行事乖張,除了本身性格,權勢等方面之外.手裡拿著免死鐵券,覺得真可以的免死,自覺有著護身符在,所以就沒有了很多顧慮,也是一個不小的原因。

現在,朱元璋說這話,就是在告訴這些人,今後也都老實點。

不要覺得手裡面握著免死鐵券,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免死鐵券是自己這個皇帝發,到底能不能免死,不是免死鐵券說的算,也不是擁有免死鐵券的人說的算。

而是自己這個皇帝說的算!有著這麼多的人頭在,想來這話不少人能聽進去,也能起個三五年的效果。

免死鐵券這個事,自己今後需想辦法,將之給徹底解決了。

不能讓自己頒發的免死鐵券,流傳到標兒,以及雄英他們這些後人的朝代去。

不然,這免死鐵券在自己這裡免不了死,可到了後面的皇帝那裡,可就真的能免死了。

畢竟後面的那些人,慣會用自己的祖宗之法來做文章……

胡惟庸心中暗道可惜,有些失望。

他本身就覺得,皇帝不會將李善長給弄死。

至少現在不會。

李善長都把事情給做到這種程度了,皇帝若是還不管不顧,不講任何情面讓李善長死,那今後還有多少人敢給皇帝賣命?

但知道歸知道,此時真的確定了皇帝不殺李善長,還是難免有些失望。

要是李善長真的被皇帝就此斬首,那該有多好啊!“恁也都起來吧,接下來是個什麼命運,就看恁自己的了。

生路和死路,咱都明晃晃的給恁在這裡擺著。

恁誰非要往死路上去,咱也不會攔著!”

劉歆三人被拉走後,朱元璋望著那些,跟著胡惟庸跪地的眾多人開口說道。

眾人聞言如蒙大赦,紛紛謝恩起身。

唯獨胡惟庸還在這裡跪著。

“你也起來把,把帽子戴上,接著做事,今後別它孃的動不動就摘帽子,撂挑子。

咱它孃的任命你當丞相,是讓你給咱辦事的,不是讓你天天給咱撂挑子的!

咱的忍耐也是有限的,別把咱逼急了,真讓咱對你徹底失望了。”

朱元璋望著胡惟庸說道。

帶著一些勉勵,又帶著一些警告。

胡惟庸,朱元璋現在可不會殺,留著有大用。

若不是重活一世,朱元璋說什麼都不不敢相信,胡惟庸這傢伙在成為實權丞相之後,膽子居然那般的大。

竟然敢造自己的反!除了聯絡了陸仲亨,費聚等一些大明的侯爵之外,還暗中聯絡了倭國和北元,邀請他們一起動手!自己在覺察並粉碎了胡惟庸的陰謀後,開始著手廢除中書省,以及丞相制度……

中書省權力太大了,丞相的權力也一樣太大。

上輩子自己就將之廢除了,這輩子,朱元璋依舊還會做出相應的選擇。

丞相制度與中書省制度,他一樣還要廢除。

自己這等開國皇帝在的時候,這些透過中書省統領天下的丞相們,尚且如此張狂跋扈。

要是自己沒有了,這等情況豈不是更加嚴重?從現代歸來的他自然知道,在自己廢除了丞相後,後面出現了內閣這等制度,並且慢慢的凌駕於六部之上。

等於在很多程度上,取代了被自己廢除掉的丞相。

可在朱元璋看來,哪怕是內閣權力最鼎盛的時候,和如今中書省存在的情況下丞相的權力相比,那都是遠遠比不上!

三省六部制,隋朝正式完善,唐朝繼承並有多發展。

宋朝整體構架上依舊是三省六部制,不過依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了一些的改變。

但別管怎麼改,最基本的框架在這這裡,本質上還是三省六部制。

為什麼會發展出三省?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不讓丞相權力過於集中,進行分權制衡。

結果這一套來到元朝後,直接將給整廢掉了。

這些人學習華夏的制度,學了個一知半解。

竟然大聰明的廢掉尚書省和門下省,只留下了一箇中書省。

中書省統領六部就不說了,還在地方上劃分了諸多行省,也就是行中書省。

出任行中書省長官,成為封疆大吏的,都是中書省出來的高官,比如平章政事,參知政事。

如此一來也就是說,朝廷上,中書省直接彙集決策,稽核,執行於一身,統御六部。

地方上,則直接統領各處行省。

而這巨大的權力,又透過中書省這個機構,盡數彙集到了丞相的身上。

在這等制度下,丞相的權力大的嚇人!

李善長為什麼能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這套從元朝延續過來的制度,讓丞相的權力太大,可謂是大權一把抓。

胡惟庸成為實權宰相後,為什麼到後來敢造自己的反?同樣也是這套瞎逑整的制度,給了丞相太大的權力,讓他覺得他行了。

正所謂身懷利刃,殺心自起,就是這麼個道理。

若不不對這套不合理,有大毛病的制度繼續改變。

就算是沒有李善長,胡惟庸,今後還會有更多的胡善長,李惟庸出來。

所以,哪怕重來一次,中書省這些朱元璋還是會動。

但很多的制度都有延後性,比如漢承秦制,唐朝承隋制,宋承唐制。

自己大明趕走了元韃子,又因為手下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從元朝過來的,那在建立制度的時候,很多方面,自然而然都會承襲元制。

也就是說,中書省這套制度,在這個時候是深入人心的,且又涉及到了無數官員的切身利益。

想要動這個,簡直不要太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自己會一直等到胡惟庸造反之後,才會抓住機會,一舉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

所以,僅從為了對中書省動刀子上來看,胡惟庸這等膽大包天的奇男子,自己都要留下來。

讓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才行。

不過,中書省自己一時半會兒動不了,但趁著空印案動一動行省,先削弱掉一層中書省的權威還是可行的……

胡惟庸不知道,這短短的時間裡,皇帝心中都閃過了多少念頭。

更不可能知道,皇帝此番放過他又有多少的考量。

他只知道,自己又度過了一個難關,又一次賭對了!

就知道,皇帝不可能真的對自己下下死手,不敢真的奪了自己的丞相之位。

皇帝離不開自己,中書省離不開自己。

知道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不太容易被人取代的人,是胡惟庸此番如此行事的最大底氣之所在!他叩首謝恩,說自己今後再不會這樣了,一定會好好做好丞相該做的事,為皇帝,為國為民分憂。

說罷,把官帽戴回頭上,雙手撐地,顯得艱難的起了身。

這是長時間跪在地上,腿都麻了的緣故。

胡惟庸此時的形象並不好,官袍滿是褶皺,因為出汗,背上的一大片衣服都貼在了身上,頭髮也有一些散亂。

因為雙腿發麻的緣故,他的身軀也站的不怎麼直。

但這個時候,胡惟庸的形象在眾多的文武官員眼中,卻變得無比的高大。

很多人都對他高看一眼。

尤其是和李善長這個狗東西,在關鍵時刻,直接背叛眾人,給皇帝當狗的行徑比起來,敢為了眾官員,而選擇和皇帝硬著來的胡惟庸,無疑更加讓人信任。

更加讓人敬服。

可以說,胡惟庸今日乃是一戰成名。

胡惟庸感受著這些目光,以及氣氛的改變,面上沒有絲毫的變化。

但心裡面早就樂開了花!

像是吃到了喜鵲屎一樣。

今天的事情雖然有著諸多波折,但最終的結果,終究還是對自己有利的!從此刻開始,李善長再不能騎在自己頭上了!從此刻開始,屬於丞相的大權,將被自己盡數掌握!

自己成功取代了李善長!

自己才是大明真正的丞相!這一次,自己才是最大的贏家!

努力壓下心中極致的喜悅,胡惟庸等著皇帝宣佈退朝。

各種事情都有了定論,今日的朝會該結束了。

結果,皇帝的聲音卻響了起來:“咱準備裁撤了行省……”

胡惟庸:???!!!。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