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我大明地方稅務問題很大。
這次出現這樣大的問題,除了我大明立國時間太短,有著諸多大事要做,無暇他顧。
以及官場之上,元朝留下的壞習氣太重,諸多官員故意因循舊例,欺上瞞下,貪贓枉法之外,還有其餘方面的緣故。”
努力讓自己心緒平靜下來的劉伯溫,望著皇帝又一次開了口,談及正事。
朱元璋也同樣收斂了心思,點點頭,示意劉伯溫繼續。
態度顯得很鄭重,給予劉伯溫足夠的尊重。
劉伯溫留意到了上位的這些細微的變化,心裡很是受用。
“臣覺得,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稅收轉運制度不太合理。
各地稅徵收上來之後,先讓各個地方,把這些稅,分給地方的各個衙門,以及其餘各處需要用到錢糧的地方。
而後再把剩餘的運往京師。
這辦法好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顯得方便省事。
錢糧這些,不用運來運去的,也能省下很多民力。
但同樣,弊端也一樣不少。
比如,這種坐收坐支的辦法,容易導致各個地方賬目混亂。
再加上別有用心之人,在暗地裡故意搗亂,很容易讓他們鑽空子。
趁機侵蝕大量錢糧。
錢糧如何使用,各地官府也很有話語權。
如此一來,應對突發事情時,倒是比較好,但應迅速。
可也讓地方官府手中的權力過大。
除了容易滋生貪腐外,也容易不聽朝廷的話……”
劉伯溫斟酌著言辭,說著這件他早就有所考慮,想要給皇帝說,卻又一直沒有說的事。
之所以一直沒有說,是因為坐收坐支,這一套稅收轉運制度,是皇帝非常認可的的做法。
覺得這樣方便省事。
上位從最底層一步步的走上來,是絕對的強者。
一路行來,可謂是披荊斬棘。
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人,往往信念堅定,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但這樣的性格,也同樣會有一些,不太好的影響。
比如,一旦認準的事情,很難更改,容易剛愎自用。
劉伯溫知道,他把這些說與上位,上位也不會聽。
再加上上位本身,對待自己的態度,就顯得複雜,自己處境不好。
要是在這等情況下,把這些說與上位聽,不僅於事無補,還會讓自己處境更加艱難。
這等事情說與皇帝,等於是唱皇帝的反調。
不僅上位會對自己不滿,地方上的大量官員,也一樣會對自己懷恨在心。
因為一旦停止坐收坐支這套轉運制度,不知道會斷了多少人的財路。
斷人財路,等於殺人父母。
一旦這樣做了,自己那真的是兩頭不落好。
他原本是準備自己死後,留下遺書,讓自己兒子在新皇登基後,呈送給新皇的。
但劉伯溫又改變了主意。
這些話,劉伯溫最終還是在此時說了出來。
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如今上位藉助空印案,將各地管稅收的,給狠狠的犁了一遍。
清洗了大量元朝遺留的蟲豸。
將眾多獲取利益的人給清理掉了,極大的震懾了宵小之心。
這個時候,趁機動稅收轉運制度,是最好,也是最容易完成的。
不然等上個三五年再做這事,讓新補充的這些稅務官們,熟悉了這一套,和地方的那些人之間,利益牽扯越來越多。
再想要做這些,又不知道得橫生多少波折。
多費多少的力氣。
另外一方面,則是他明顯感覺到了上位的改變,尤其是對待自己態度上的改變。
君臣之間,那種越來越深的無形隔閡已經消失,上位和之前相比,也更加能聽下去人勸了。
而且,透過這次的空印案,上位想來也能比較深刻的認識到,坐收坐支這一套的巨大危害。
若不是這套稅收轉運制度,事實上讓地方上的官府,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財權。
李善長想要號令天下官府,和上位對抗,是沒有那樣容易的。
說完這些話,劉伯溫的身子坐的更加直了,屁股也不自覺的從坐椅子的一半,變成了三分之一。
心也隨之懸起。
雖然他知道,依照上位對待自己態度上的變化,以及在處理不少事情上的變化,自己在此時說起這些,應該不會被上位處罰。
上位同意改變這些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但憑藉上位的脾氣,以及上位以往對待坐收坐支的態度,會因此而觸上位黴頭,讓上位再次對自己心生不滿,也還是很有可能的。
真的說起來,用來謀身這些不說最好,不會給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但劉伯溫還是選擇在此時說了出來。
他是真的不想錯過這次的大好機會。
也是真的想要大明變得更好。
更沒有忘記,上位當日對自己說過的話,沒有忘記上位交給自己的,找出大明共同理想的重任。
那麼在這等時刻裡,又怎麼能一直計較個人得失,對這等讓大明變得更好的機會視而不見?要真的這樣做了,他心裡真過不去這個坎。
有些事,終究是需要有人去幹的。
與其想著讓別人上,讓別人拼命,不如去想一想,為什麼不能是自己呢?“劉先生,你說的很對,坐收坐支這一套確實不行。
咱的想法是好的,可它孃的貪官汙吏太多了。
很多人沒有機會,都要努力的找出機會,猛猛的往自己腰包裡塞錢。
坐收坐支這套,方便是方便,可它孃的也方便那些狗東西們撈錢。
這些,必須要改!”
劉伯溫的聲音剛剛落下,朱元璋的回答就來了,帶著斬釘截鐵般的堅定。
他能看出劉伯溫在說這話時,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要是上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算是認同劉伯溫的這些提議,也肯定會趁機多讓劉伯溫多提心吊膽一會兒。
但這輩子,他不會如此做了。
明知說出來這樣的話,可能惡了自己,為了家國利益,卻還是當面說與了自己。
這樣的人,是值得信任,且要想辦法安他的心,讓他趕緊放下心來。
劉伯溫說的這些,切中時弊,也正是自己所想要做的。
上輩子自己對於經濟這些認識不足,涉及到經濟時的,往往會犯迷糊。
坐收坐支這一套,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今重新來過,自然需要將之給解決了。
劉伯溫聞言,那提起的心,一下子放回到了肚子裡。
上位,是真的不同了!“臣覺得,改坐收坐支為稅糧統一徵收轉運至太倉。
而後再根據各個地方的需求,由朝廷進行調撥比較合適。”
劉伯溫說起了解決的辦法。
在這上面,宋朝是有例子在的。
說起宋朝,可以各種罵,說他太慫,說他斷了脊樑,罵他喪師辱國,丟人丟到了姥姥家。
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宋朝收稅的能力是真強。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稅的功力,到了後面,也不至於會窮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許就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朱元璋點了點頭道:“可以。”
劉伯溫道:“臣明日就上個奏章,詳細言說此事。”
朱元璋搖了搖頭:“不用上奏章了,咱這裡直接頒佈,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別看現在,自己已經狠狠的對地方稅收系統砍了一刀,但這等事一旦去做,依舊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劉伯溫上奏章言說此事,就是準備擔下這諸多的罵名。
讓這些都衝著他去。
不過朱元璋卻不打算這樣做。
身為皇帝,一個國家的主導者,很多事情該自己上的時候,就要親自操刀子上。
該承擔起的責任,就要去承擔。
該為臣子撐腰時就要撐腰。
不能為了名聲,為了所謂的不傷聖德,遇到事了就把腦袋縮回去,讓敢於做事的臣子,來到前面一邊做事,一邊承受巨大壓力。
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於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彙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為皇帝,身為帶頭人,該扛事的時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給他們營造一個,好的做事環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彙集裡起力量來辦大事。
這裡面,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禎。
這個子孫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錯的,也是真的。
其餘不說,單這個不粘鍋的屬性,就足夠讓人無法言說了。
崇禎朝一開始也還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員的。
但很可惜,在崇禎朝,越是這樣的官員,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很多本該皇帝來擔的責任,崇禎為了所謂的名聲,不敢,也不願去擔。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開刀。
如此,危害是極其嚴重的。
眼見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場這麼慘,一些原本還想為國做事的,也會順理成章的閉嘴,縮頭。
跟著那些蠅營狗苟之輩,一起隨波逐流。
崇禎但凡能抗點事,勇於擔當丟掉京師的罵名。
也不至於在李自成兵馬都要打過來了,京師裡的眾多官員,卻無一人提議放棄京師南遷。
不說放棄京師南遷了,連提議安排太子從京師離開,前去南面的都沒有。
以至於李自成的兵馬來到之後,連皇帝帶太子,一股腦全都沒了。
要是能提前讓朱慈烺這個太子到南面去,京師被破後,局面也不會混亂到那種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許不會有那樣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讓人火大。
“上位,這事是臣來見上位言說的,拿那理當的由臣來上奏章。”
劉伯溫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堅持。
“還是算了,劉先生只管安心做事就行,這些風風雨雨讓咱來就行。
咱別的能力或許不成,但抗風浪的能力還是有的。劉先生身子單薄,好好將養身子,多為咱大明出幾年力氣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