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並沒有預料錯,建康的確將入蜀討敵的詔書交給了他。可蕭繹沒有想到的是,當他集結好大軍,準備沿江而上,進入巴蜀的時候,卻得知了江州已然易手的訊息。
當知道這個訊息後,蕭繹徹底停下了討敵的步伐,將新的的情勢稟告給了建康。
建康那邊的意思,也是蕭繹原本的打算,乃是趁著李神軌立足未穩,進入巴蜀,召集巴蜀各州郡的梁軍進攻成都,拿下李神軌,奪回蜀郡。
可蕭繹慢了一步,江州易手,不但蜀郡丟了,巴郡也沒了,他的第一步就完不成了。
若是要繼續入蜀,光憑蕭繹手中的兵力是不夠的,更加需要調集更多的物資和人力為後勤準備。
果然,蕭繹將新的情勢稟告建康之後,那邊發來了暫停討敵,轉為讓他守好白帝城,等待命令的詔書。
顯然,建康那邊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巴蜀相當重要,不得不奪回。可要奪回巴蜀,必須投入大量的物資和人力。
這些從哪裡出?
正在建康那邊焦頭爛額之際,成都這邊卻很熱鬧。
大將軍王思政、車騎將軍王羆率領五千兵馬到達了成都,並帶來了冊封李神軌為柱國的文書。
以攻取巴蜀之功,李神軌成為了天策府下第一位柱國。
李神軌入蜀不過一個多月,巴蜀之地多已平定,他麾下的兵馬也從原來的數千,捲到了三萬有餘。
不過李神軌之所以能夠這麼容易就平定巴蜀,乃是因為此刻的巴蜀民生凋敝,許多縣城都空了。佔據蜀郡,南梁在成都的主力軍又投降了,其餘的州郡自然也沒有繼續抵抗的意願。
對於王思政的到來,李神軌相當的熱情,並且表示想要將他留在成都。
可王思政對此,卻是連連推卻,表示自己要往艱苦的地方去。
對此,李神軌很不理解。
“江州那地方哪有成都富足,我聽說梁軍已然增兵白帝城,說不得江州就會有一場大戰。咱們都是自己人,何必去吃那個苦呢?”
王思政卻是一笑,道:
“益州兵弱,陳留王麾下雖有三萬之軍,卻多是新近投降,若梁國大舉興兵,擁眾而來,這些益州兵見勢不妙,巴蜀恐得而復失。”
要想穩定人心,就必須守住戰略要地。
白帝城沒有搶到,那麼次一步便是要守好江州。
對此,韓陵卻是表示理解。
“大將軍若有所需,儘可言明!”
王思政看著李神軌身邊的老者,這位很早以前就跟隨李爽,如今卻沒有任何的官職、勳爵,但王思政從不懷疑老者的能量。
對於韓陵,王思政甚至比對李神軌都要恭敬。
“多謝先生!”
王思政離開後,李神軌看著他的背影,不解的問道:
“先生,江州那地方沒人願意去,他為何這麼急切?”
韓陵摸了摸鬍子,笑道:
“陳留王看到的是艱苦,他看到的卻是軍功啊!”
——
江州。
當年秦滅巴蜀,張儀建造了江州城。
這座江州城在渝中半島之北,乃是如今江州的北府城。
後來劉備入蜀,夷陵戰敗之後,於白帝城託孤,以諸葛亮、李嚴為輔政大臣。
李嚴鎮守江州,又在渝中半島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池,乃是如今江州的南府城。
李嚴當初修建南府城的時候,甚至想要穿城後山,引長江、嘉陵江之水,將渝中半島變成島。
不過這個工程最終被同為輔臣的諸葛亮給否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這個工程太過龐大。
王思政到達江州之後,與賀拔允進行了交接,讓王羆進駐了北府城,自己則率兵進入了南府城。
相較於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北府城,處在渝中半島上的南府城因為其軍事價值,在數百年亂世之中,漸漸成為了江州主城。
不過在王思政看來,這座主城的軍事價值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江州屬於南梁時,因為不是前線,因此梁軍並沒有大力挖掘江州的軍事價值。
若行增築,培練水軍,完全可以將江州打造成戰略重鎮。
到時候,無論是防禦梁軍,還是作為前進基地攻打下游的荊襄,江州都是必不可少的重鎮。
這可都是軍功啊!
平復了自己激動的心情,王思政開始考慮了該如何做了。
王思政來此之前,已然帶來了關中大半精通水軍的軍事人才。
賀拔允離開時,只帶走了他麾下的部曲,將原本的江州駐軍和從各州郡帶來的兵馬都留給了他。
同時留下的,還有數十艘戰船和大量的運輸船。
王思政很快將這些巴蜀之軍的將領召集了起來,進行一番考察後,選其中可用之才,留為己用。同時,他將自己帶來的水軍將領安插進了江州水軍中。
經過了一番整頓,王思政掌控了江州軍。
可他知道,光憑這些還是不夠的。
基建不是一時半會就行的,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
對於如今的巴蜀之地來說,物資和人力都處在短缺狀態。
好在成都那邊,對於王思政的請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的。
在得到了成都那邊的支援後,王思政並沒有大刀闊斧的進行基建工程,而是集合了現有的資源,修補了江州雙城在軍事上的漏洞,加固了現有的軍事設施。
王思政清楚,要將江州打造成為一座重鎮,不是那麼容易的。
他需要數十萬巴蜀百姓、大量的建材、可供耕作的數萬頃肥沃土地、數之不盡的錢糧,以及來自長安的全力支援。
總之,需要一個人心歸順卻又富庶的巴蜀之地和偉大的秦王府。
……
建康。
巴蜀失守,對於南梁而言,不只是失去了長江上游的戰略要地,面臨著“西晉滅吳”的風險,也將會失去與吐谷渾、西域等地溝通的通道。
如此一來,商路斷絕,梁軍為數不多的戰馬來源途徑也丟失了。
若是不盡快奪回巴蜀,南梁危矣!
對此,苦修多年的老僧終於難得的露出了火氣,下令徵召四方豪傑,充入軍伍,誓要奪回巴蜀。
一時間,各地豪傑紛紛應徵。
徵兵處前,徵兵官看著前來應召的男子,不覺得一驚。
“壯士何人?”
來者身高七尺五寸,額頭隆起,手長過膝,雖著布衣,卻難掩雄武之姿。
“在下姓陳,名霸先。國家多難,天子有詔,某雖為油庫小吏,亦不敢辭,特來應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