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們穿越到北宋

第324章 遷都

北方稍定,趙俁就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決定——遷都。

也就是,他要將大宋的國都從汴梁遷到燕京。

宋初,趙匡胤定都汴梁,本質上是對五代政治遺產的被動繼承,而非主動規劃的結果。

自後梁起,汴梁已成為五代四朝的都城(後唐除外)。經過數十年經營,這裡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行政體系、交通網路與物資儲備。對剛剛透過“陳橋兵變”篡周的趙匡胤而言,貿然遷都意味著打破既有的權力平衡——汴梁及周邊的禁軍將領、官僚集團早已適應此地的統治環境,遷都可能引發劇烈的政治動盪。

而且,隋唐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財賦中樞。汴梁依託汴河、黃河等水路,可透過漕運快速連線江南與華北,每年能輸送數百萬石糧食及物資,滿足都城的龐大需求。

相比之下,長安因關中平原凋敝、漕運艱難,已失去經濟支撐能力;洛陽雖地勢險要,但運河系統不及汴梁完善,難以支撐百萬人口的都城運轉。

趙匡胤雖意識到汴梁無險可守的缺陷,曾計劃遷都西京洛陽,甚至構想最終遷至長安,但遭到以其弟趙光義為代表的集團反對。

趙光義提出“在德不在險”的論調,實則是因汴梁的禁軍勢力與官僚網路已成為其權力基礎。

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後,急需穩定內部統治,最終不得不放棄遷都計劃。

這一妥協成為影響大宋國運的關鍵轉折。

汴梁的地理與軍事條件,使其從定都之初就暴露出國防隱患。

汴梁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四周一馬平川,沒有山川關隘作為天然屏障。

北方遊牧民族一旦突破黃河防線,可在數日內兵臨城下。

為彌補這一缺陷,大宋不得不常年在汴梁周邊駐紮數十萬禁軍,形成強幹弱枝的軍事佈局,這既消耗了大量財政資源(養兵費用佔國庫的70%以上),也導致邊軍力量薄弱。

還有,汴梁緊鄰黃河、汴河,歷史上水患不斷。黃河多次決堤淹沒城郭,不僅摧毀民生,更直接威脅都城安全。大宋朝廷每年需投入鉅額人力物力治理河道,卻始終無法根除隱患,這種“與水爭地”的困境,持續消耗著大宋的治理資源。

作為都城,汴梁缺乏外圍緩衝地帶。一旦邊疆告急,敵軍可長驅直入,直接威脅中樞。這種“都城即前線”的格局,使歷史上的北宋王朝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屢陷入被動。

靖康之恥中,金軍更是僅用一年時間就從燕雲地區南下攻破汴梁,正是這一缺陷的集中爆發。

所以汴梁實際上並不適合當國都。

而燕京作為歷史上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其與汴梁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戰略區位與國防功能上。

燕京北靠燕山山脈,西臨太行山脈,南有永定河作為天然防線,形成“背山面水”的軍事要地。

北方遊牧民族若想南下,必須突破居庸關、山海關等險隘,這為燕京提供了多層緩衝。

而汴梁面對北方威脅時,幾乎無險可依,只能依賴人工構築的城防與重兵駐守。

燕京地處農牧交界地帶,既是抵禦草原民族的前沿,也是控制東北、蒙古高原的樞紐。定都於此可直接統籌北疆防務,快速響應邊境戰事。

而汴梁遠離北疆,對燕雲十六州的控制能力薄弱,大宋常年需在河北、山西部署大量軍隊,卻因指揮中樞遙遠而效率低下。

燕京雖遠離江南經濟區,但其透過京杭大運河仍能實現物資轉運,同時兼具軍事防禦功能。

——燕京這裡還有薊州港,同樣可以發展海運。

汴梁雖經濟轉運便利,卻需以犧牲國防安全為代價,形成“重經濟、輕國防”的畸形結構。

這種差異在歷史上宋遼和宋金對峙中尤為明顯——遼國以燕京為南京,既能掌控燕雲,又能威懾北宋王朝;而北宋王朝以汴梁為中心,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態勢。

歷史上的朱棣為何決定將大明王朝的都城從繁華的南京遷移至遙遠的北京?

有人或許會認為,朱棣篡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南京住,心中難免忐忑,覺得還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封地北京更為穩妥,畢竟,北京才是他曾經的勢力範圍,心中自然多了幾分安定。

然而,若將朱棣的決策僅僅歸結於此,那未免太過小覷了這位歷史上極有作為的皇帝。

其實,朱棣心中很清楚,自己既已坐擁江山,又怎會畏懼些許頑固分子的搗亂?

事實上,朱棣身為一位久經沙場的皇帝,深知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長城以北的蒙元政權,那些遊牧於草原之上的民族,始終是大明王朝的心頭大患。

朱棣將大明王朝的首都選定在北京,正是出於對這一威脅的深刻認識。他明白,將都城設在此處,能夠更有效地抵禦那些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古代封建王朝都會將所有的資源——政治、經濟、軍事、人口等,全都集中在其首都地區,以便於皇帝的統治與管理。

從燕京到抵抗草原遊牧民族的最前線——八達嶺長城,全程又不過一百四十里。

在交通不便的這個時代,這樣的距離堪稱得天獨厚。它極大地便利了守軍的排程和後勤補給,無論是運兵還是運糧,都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

想象一下,若騎兵部隊從燕京出發,快馬加鞭,不過半日便可抵達八達嶺長城。

這樣的反應速度,無疑是戰爭中的一大優勢。

而且,這成本極低,使得朝廷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源。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草原遊牧民族入侵,八達嶺、居庸關等地的烽火臺便會燃起狼煙。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站在燕京城中便可遠眺前線的戰況。這樣的實時更新,使得朝廷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多的資源,組織軍隊和後勤進行反擊。

而皇帝坐鎮燕京城,離前線如此之近,無異於御駕親征。

這無疑能極大地鼓舞前線將士計程車氣,使得他們更加奮勇殺敵。

相比之下,若將開封、洛陽、長安或南京等地作為首都,則顯得遜色不少。

這些地方雖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離前線都有不短的距離。一旦得到訊息,再反應、調集軍隊、籌措糧草、動員出兵,再將兵馬糧草輜重運到前線去,這一套流程下來,沒準一個多月就過去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