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遊走在歐洲的物理學霸

第688章 小國也有大才!原子彈的秘密!婆羅

在後世,當我們討論20世紀以來的歐美科學家時,幾乎都預設指的是英法德美四國。

因為這四個國家的科學大佬是最多的,以至於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大名鼎鼎的名字。

它們在不同的時間段都是科學的中心,代表著先進的方向。

而其它國家就沒有這種殊榮了。

雖然荷蘭出了洛倫茲、丹麥出了玻爾、奧地利出了薛定諤、義大利出了費米

但他們往往都是孤單英雄,好像一個人就吸光了祖國的所有氣運,無法形成真正的底蘊。

至於那些小國,則往往都是被忽略的。

匈牙利就是這樣一個小國。

從奧匈帝國分離出來後,匈牙利在歐洲的地位可謂一落千丈,成為二流國家。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裡,卻誕生了好幾位科學大佬。

他們分別是:馮·諾依曼、維格納、西拉德、馮·卡門、泰勒。

這五位都是曼哈頓計劃的參與者,他們之間也都彼此相識,關係很好。

馮·諾依曼創造的計算機理論是後來資訊時代的根基。

所以,他以顧問的形式,負責曼哈頓計劃中的理論計算部分,包括計算機的使用等。

後世大部分人有個誤解,認為我國的原子彈是靠算盤打出來的。

這句話其實是不妥當的。

因為算盤負責的只是其中幾個部分,大部分的計算還是靠計算機。

當時我國也有了較為先進的電晶體計算機,可以滿足計算要求。

西拉德更牛逼,他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核鏈式反應,1934年又提出了以中子為基礎的核反應堆概念。

要知道,當時費米才剛剛提出超鈾元素不久,鈾核裂變都還沒影呢。

西拉德的眼光,簡直吊打任何物理學家。

那為什麼鈾核裂變的故事中沒有西拉德呢?

因為這位老兄提出的概念,不是以論文形式,而是以專利形式發表的。

專利和論文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

論文需要有充足的理論推導和實驗證據,但是專利只需要一個想法即可。

西拉德沒事就喜歡寫專利,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寫下來,估計是指望哪天就能暴富。

他當時寫完了核鏈式反應的專利後,覺得鈾元素很適合當實驗物件。

因為他認為鈾元素是可以被一分為二的。

至於符不符合玻爾的液滴模型,西拉德只想說:不可能?跟我的專利說去吧!

可惜,他太窮了,買不起鈾,導致實驗無法進行,中道崩殂。

不然的話,鈾核裂變估計能提前好幾年。

當時,德國是最先開始研究原子彈的。

所以西拉德和維格納一起,急匆匆找到愛因斯坦,說服對方聯名給美國總統寫信,希望他能下令製造原子彈。

要是被德國搶先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西拉德在曼哈頓計劃中,協助費米建造了大名鼎鼎的“芝加哥一號堆”。

然後,他把核反應堆寫成了專利,關鍵還獲得了美國專利局的授權.

馮·卡門雖然是空氣動力學大佬,研究飛行器的,但是他同樣也參與了曼哈頓計劃。

運載小男孩的飛機,就是他負責選定的。

核彈實在太重了,普通的飛機無法完成運送任務,必須要經過特殊的設計。

而馮·卡門的研究就派上用場了。

他透過計算,確定飛機在投擲完成後,能夠逃離核爆傷害範圍。

後來證明,他的計算是正確的,飛行員安然無恙返回。

至於最後的泰勒,那更是大名鼎鼎的“氫彈之父”。

他從始至終都不服奧本海默。

後來,泰勒被美國海軍部看中,秘密拉去研究氫彈了。(原子彈是陸軍部牽頭搞的)

如果說原子彈還能在網上找到很多公開資料,小國也能造出來。

那麼氫彈的一切資訊都是絕密,它才是真正的國之重器,不可褻瀆。

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世界上氫彈的構型一共只有兩種,一種是泰勒構型,另一種就是我國的于敏構型。

如此可知泰勒的實力,也難怪不服管。

但是現在這個時間點,馮·卡門老大哥已經功成名就,其餘匈牙利四兄弟還只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一輩。

馮·諾依曼今年25歲,目前是德國柏林大學的數學講師。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數學和量子場論。

最近婆羅洲阿爾法實驗室在計算機領域的突破,讓馮·諾依曼極其羨慕。

他認為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在計算機的研究中大放光彩。

並且他也有了一些想法。

所以,他很想去阿爾法實驗室工作。

柏林大學物理學主任薛定諤很喜歡這位小老弟,對方在量子場論的理解非常深刻。

最關鍵的是,按照奧匈帝國算論譜,二人以前算是老鄉了。

他在聊天時,看出了馮·諾依曼的想法,於是笑著說道:

“你要是想去的話,我可以幫你問問布魯斯教授。”

“教授一直都在招兵買馬,肯定非常歡迎你這種天才。”

“而且阿爾法實驗室可不是普通的那種急功近利的實驗室。”

“你進去後,依然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領域,沒有人干擾你。”

薛定諤要不是放不下自己的十幾個老相好,他都想去婆羅洲了。

反正他也沒有孩子,可以隨心所欲。

馮·諾依曼聞言,頓時神色興奮。

他知道薛大佬說到做到,而且以對方和布魯斯教授的關係,應該不是難事。

“教授,那就謝謝你了。”

薛定諤拍拍他的肩膀,笑道:

“年輕人就得到處跑多歷練。”

真實歷史上,馮·諾依曼在後年就去了美國普林斯頓當講師,接著一直就留在了美國。

另一邊,德國法蘭克福大學。

今年30歲的西拉德在博士畢業後,就跟隨導師勞厄來到了法蘭克福大學。

自己的導師是物理系主任,他也很容易拿到了教職,過得很愜意。

不過他還是更懷念在柏林大學的日子。

真實歷史上,當時的柏林大學裡有普朗克、愛因斯坦、勞厄等物理巨擘。

每月都會在學校裡舉辦各種物理學研討會。

西拉德從匈牙利來此求學時,膽大包天,他經常以學生的身份,跑到研討會的第一排坐著。

因為他有很多想法要跟愛因斯坦聊聊。

愛因斯坦對這個自信的小夥子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一來二去,兩人就成為了好朋友。

西拉德“原形畢露”,在討論學術問題之餘,經常拉著愛因斯坦一起寫專利。

愛因斯坦又想起了自己在瑞士專利局的美好時光,更喜歡西拉德了。

就在不久前,二人還一起申請了一個冰箱專利,用磁泵驅動金屬微粒浮液代替氟製冷劑,提高冰箱的安全性。

(這個專利後面有重要作用)

一家德國公司買下這個專利,生產出原型機之後,發現噪音實在太大了,根本沒法使用。

然而,西愛二人也不氣餒,又寫了幾十個冰箱的專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