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萬曆修起居注

第100章 群賢畢至!大明神劍海剛峰抵京

八月二十七日,午後。

京師東,朝陽門內外,集聚了諸多百姓。

經商的、種地的、占卜的、相面的、修腳的、唱戲的、趕車的,還有僧人、道士、書生等,皆在其中。

此非有人專門召集,而是百姓自發來此。

不多時。

一輛馬車緩緩駛入朝陽門。

“東崖先生來了!東崖先生來了!”有人興奮地喊道。

這位東崖先生。

便是泰州學派創始人、王陽明弟子王艮的次子,當下已六十六歲的泰州學派當家人王襞。

王襞講學於東淘精舍書院。

他倡導心學,主張人人君子,強調百姓日用即為道,崇尚治國應以堯舜為範本,平等愛人。

他之所以如此受歡迎。

乃是因他關心黎庶,常年以來不間斷地向平民講學傳道,學說反映著底層貧民意識。

自嘉靖二十七年起,王襞除在泰州講學傳道外,先後被各個地方主官邀請,在杭州、建寧、南京、蘇州等地講學。

他每次講學都有數百人參加,涉及各行各業,講學影響,已超過其父王艮。

他喜歡在講學途中,隨性去鄉村講學。

因親近平民,能將大道理通俗化,受到各行各業底層百姓的喜歡。

王襞曾多次被人舉薦為官。

但他遵從其父王艮“吾願其為學問中人也”的教誨,終身不仕。

人生抱負是:靠講學使得天下治,成為萬世之師。

可謂是名聲傳遍整個大明的民間大儒!

王襞不喜朝廷的法治,但與朝廷的關係尚可,因為他的講學主張,向善向美,能夠維持鄉里安定。

此次,也是朝廷邀請他來參加百家議政。

王襞此番來,非為功利。

而是為全天下的私人書院而來,為讓天下人言論自由而來。

張居正對他的許多治學理念是支援的,但厭惡王襞的盲目崇古。

作為一個變革者。

張居正追崇的是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韓非子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這與王襞的崇古理念正好相反。

王襞很儒雅,多次掀開窗簾向圍觀的百姓招手問好。

有百姓舉著他的文章,大聲喊叫著,就是希望王襞這種傾向親民的學說,能使得朝廷重用。

不多時。

王襞的馬車駛入朝陽門大街西側後,國子監祭酒王錫爵親自來迎,併為其安排了住處。

朝廷對這種影響力巨大的民間大儒,還是非常尊敬的。

……

當日黃昏。

大明的文壇領袖、疑似筆名蘭陵笑笑生、張居正的同年,自稱弇州山人的王世貞也來到了京師。

就在上個月,本是南京大理寺卿的王世貞遭御史彈劾。

吏部查證後,認為他整日遊山玩水,以詩文為樂,考績非常差,就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回籍聽用。

王世貞此番來京,非朝廷邀請,而是自發前來。

他是傳統計程車大夫思想。

文學上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政治上也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但反對權臣專權,反對宦官干政。

他來京的目的,就是要和張居正對著幹。

趁此機會,抨擊江陵柄政。

王世貞雖然沒有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但他在書生士子中,人氣頗高,當日歡迎他的晚宴足足擺了十餘桌。

……

與此同時。

雲南道巡察副使、性善論者、主張“孝弟(悌)慈”治國的羅汝芳也來到了京師。

在張居正封禁民間書院及講學後,羅汝芳公開不從,寧願不做官,也要講學。

與王世貞相比,他倒是一個做實務的好官。

去雲南後,整治昆明堤,疏浚滇池,興修水利,贏得了百姓的一片讚揚之聲。

但他為了自身的政見主張,也做過一些匪夷所思的嘗試。

比如:他在任地方主官時,曾令訴訟的百姓,斂目觀心以自省,算作贖罪,還將官印放在公堂上讓胥吏自取使用。

他是個好人,但也是個濫好人;他是個好官,但有時也是個糊塗官。

他抵京後,迎接的乃是他的學生湯顯祖,湯顯祖曾受教於羅汝芳,對其甚是尊敬。

……

八月三十日,就在沈念疑惑著海瑞為何還沒有抵京時。

又有兩位名士來了,且還是結伴而來。

他們便是何心隱和李贄,前者還算是後者的半個老師。

這兩個人在朝廷心中,那是有名的異端,反朝廷的主流。

何心隱原名為梁汝元。

之所以改名,是擔心官府抓他。

當下的他,四處為家,一邊跑,一邊宣揚他的政治學術主張。

很多地方官都想找個理由,將他下大獄。

何心隱目空一切,甚是狂悖。

他的人生理想是:行大道,立大功,趨大同。

人倫有五,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他反對四個,只認最後一個,朋友有信。

他建立了一個名為“萃和堂”的家族工會,讓梁氏族人在裡面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受大明律約束,儼然就是自建了一個小朝廷。

美其名曰是建立了類似范仲淹範氏義莊那種義學,為朝廷排難解憂。

其實他就是想脫離朝廷而自治,實現自己理想中的治世夢。

至於李贄,更是被稱為:異端之尤。

他除了贊同何心隱的主張外,還提出了聖凡無別的平等觀,抨擊當下的朝廷體制、文官秩序。

在他眼裡,朝廷所有的秩序都是虛偽的。

他反對禁慾,認為私心就是人心,與一眾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等,反道而行。

所持主張完全就是反朝廷。

他私德有瑕,公然在寺廟中招收女弟子,甚至與女弟子裸泳。

崇拜他者,認為他至真至純;厭惡他者,認為他離經叛道,是個斯文敗類。

當下的李贄,還是官身。

他聽到百家議政之後,直接遞交了一份辭呈,然後來到京師。

……

與此同時。

揉合道儒兩家,主張將孔夫子從聖人之位上拉下來的官員管志道,主張以佛法教化天下蒼生的佛家杭州雲棲寺高僧雲棲大師(雲棲袾宏),棄儒修道的名道士陸西星等等,也都來到了京師。

僧人道士本不喜言政。

但天下的民間書院乃是刻印經書道書的主要場所,關閉天下民間書院,也使得他們傳道講法受到了嚴重影響。

……

八月最後一日的午後。

翰林院正門左側的牆壁上,稀稀拉拉還掛著十餘份書生們的議政之策。

在沈念讓書生們用議政之策自薦為詣闕者後的第二日,牆壁的繩子上曾掛了一百多份議政之策。

沈念說到做到,不但一字一句閱讀,而且還寫了評論。

對一些如老鼠屎一般的議政之策,沈唸的評語也非常毒辣。

比如:空洞無物,不知所云,如嬰孩之夢中囈語;荒誕不經,無一字不是糟粕;顛三倒四,狗屁不通……

論罵人,沈念絕對是行家。

一些才力有限、只圖虛名的讀書人被罵後,只得灰溜溜地將自己的議政之策收了回去。

他們不敢與沈唸對辯,不然沈念可能又要寫出一篇《不如廢物論》了。

……

當下的京師,儼然如茶館裡頂著壺蓋冒煙的沸水。

書生士子們暢所欲言,無所禁忌。

從早上聊到晚上,所聊內容全是家國政事,百姓苦樂。

曾經那些在茶館中只會聊歌伎、聊小曲的偽書生,根本就不敢張口,有的甚至不敢出門。

民間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絞盡腦汁地思索著。

朝廷自然也不會懈怠。

雖說民間學派五花百門,政治主張也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官方正統。

幾乎所有心學流派,都反對程朱理學,反對以四書五經為範本教化天下人。

而這些,正是朝廷官學的核心。

翰林院、六部六科、國子監、都察院等衙門被選中的議政官,全都在認真準備著,瞭解著各家學說,討論著辯解之法。

雖然百家議政的目的是為了新政,為了讓天下的讀書人理解朝廷、支援朝廷。

而非輸贏。

但若在百家議政中,某位官員被某個狂生說得啞口無言,那仕途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百家議政的地方是午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