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查理二世正式加冕,當大主教把王冠戴到他的頭上,參加典禮的貴族們向國王屈膝行禮時,他才真正成為了英國國王。
加冕典禮完成後,查理二世頒佈了他作為國王后的幾條法令,其中包括赦免之前查理一世時期的反對派和之後英國國內內戰的主導者,當然這個赦免也是有限度的,查理二世並沒有放過罪魁禍首的圓顱黨人,他下令解散了圓顱黨這個組織,處死了九個圓顱黨的領袖,這樣的做法貴族和教士們沒有反對,在他們看來這些被處死的圓顱黨人是查理一世死亡的罪魁禍首,當初也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導致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臺,作為查理一世的長子,如今的國王,無論從國家統治還是為其父報仇來看,如此做法並沒什麼問題。
何況查理二世已大度赦免了除去圓顱黨外的所有貴族,既然是這樣大家何必要因為這件事反對呢?
此外,查理二世在任命職務上聽取了貴族們的建議,給予了支援自己的一些貴族不少好處,把一些政府重要的部門交由他們來擔任大臣。在這期間,查理二世提出了三個要求,這三個要求分別是在朝廷設定內閣制度,推行文官培養和考核制度和任命剛剛被國王授予男爵爵位的王子輝擔任教育大臣職務並進入上議院。
對於第一點,讓貴族們欣喜萬分,一開始他們對國王提出的內閣制度表示不解,可隨著查理二世把這個制度的構成和職權仔細講解告訴對方後,聽明白了查理二世的講述後,這些貴族心中瞬間就動心了。
他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國王居然會主動讓出權力,原本所有人都以為查理二世登基後會和他的父親查理一世一樣加強國王的權力,從而壓制貴族職權,同時透過掌控他從東方帶回來的那些精銳士兵為軍力基礎打壓貴族。
畢竟這些從查理二世回到倫敦後的一系列表現就能看出,查理二世沒有同意任何一個貴族建議重新組織王室衛隊的建議,甚至沒有意圖招募貴族子弟參與宮廷守衛的打算,而是讓他所帶回來的這一千精銳作為親衛,駐守王宮,從而確保自身安全。
這樣的舉動讓不少貴族略有失望,但仔細想倒也能理解。畢竟查理二世流亡海外多年,剛剛回來後缺乏安全感也是正常的,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等他國王之位坐得安穩了,自然就會慢慢放鬆警惕。
但所有人也從這點看出查理二世對他人的防備,認為查理二世很可能和查理一世當年那樣和貴族爭奪權力。但萬萬沒想到,就在加冕後沒多久,查理二世居然當著眾人的面提出了要在政府部門成立內閣制的建議,等搞明白了這個制度的核心後,貴族們之前的顧慮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欣喜若狂。
按照內閣制度的結構,王國的政府部門最高權力由原本的國王轉為國王和內閣共治的方式。內閣由政府部門的各大臣組成,作為凌駕於政府部門之上,但略低於國王的特殊機構。
內閣機構設定首相一人,副首相一人,其餘人都為內閣成員,如此一來內閣成立之後就能基本取代國王對政府進行直接管理,政府部門的一切運作全部由內閣來負責,再由內閣對國王負責,國王從之前直接號令政府的方式變成了由內閣直接號令,再由內閣向國王負責的結構,這樣一來等於把國王的部分權力分給了內閣,這對貴族們來說自然是件好事了。
就算查理二世在宣佈內閣制度的同時也對內閣做了限制,首先內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行國王職權管理政府部門,真正的王權依舊掌控在國王手中,這點貴族們沒有異議。
其次,政務未來由內閣處理,但軍事方面國王作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依舊掌握,內閣中擔任戰爭大臣的閣老作為輔助國王對軍事方面的管轄,再由首相來進行協調,這點貴族們也表示同意。
最後內閣包括首相和成員由國王任命,透過政府部門各大臣進行組建產生,職務擁有者具有任期,任期到後就要重建新的內閣。同時國王擁有內閣的任命權和解散內閣的職權,但沒有取消內閣的職權,一旦內閣不勝任,國王和英國國會都有發起彈劾內閣甚至解散當屆內閣進行重組的權力,對這點貴族們在仔細考慮後也表示了同意,畢竟內閣只是政府部門的一部分,在這點上自然也要參照政府部門的設定,而且這樣一個大蛋糕總不能讓幾個人無期限地把持吧?設定任期和在內閣無法履行義務或者做出錯誤決策的情況下提出對內閣的不信任提案甚至解散內閣進行重組這種手段也是有相當必要的。在對貴族們丟擲了這個巨大利好的同時,查理二世剩下的兩個條件就無足輕重了。
王子輝這個人大家都知道,是跟隨查理二世從大明來到英國的外國人。在查理二世還沒回國成為真正國王的時候,王子輝就是查理二世最信任的臣子,而在查理二世復辟的過程中,王子輝也幫查理二世做了許多事,既然是這樣,現在國王已正式加冕,為了論功行賞給王子輝一個封爵也是應當的。何況查理二世之前已同貴族們溝透過,在爵位的封賞上進行了讓步,由原來本打算給王子輝的伯爵降低到了男爵,一個區區男爵的爵位哪怕是貴族一員,對於大貴族們來說並不算什麼,既然國王想給就給吧。
而推行文官制度,在政府部門新設教育大臣,再讓王子輝進入內閣和上議院的要求,眾人琢磨後也覺得不是不能接受。
何況查理二世有些理由說的也沒錯,因為階級固化的緣故,貴族們世襲的子弟中不堪重用的人不少,這些人就算依靠祖輩的榮耀和身份獲取高位,但他們實際能力和所處的位置也不匹配,這的確是目前的事實。
而且英國是歐羅巴最早就建立大學的國家之一,英國本就有不少大學和相應的學府,但這些學府在文藝復興之前所教授的課程過多傾向於宗教和貴族文化,缺乏世俗方面的政治、自然學科等課程,這的確是有些問題。
再加上貴族子弟包括旁系子弟的上升通道問題,各貴族們也要考慮到自家子弟的前途和未來。一個家族總不能僅僅只照顧爵位繼承人吧?如果是這樣的話其他子女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大部分貴族家族中都存在,而國王提出的這個建議等於開啟了他們向上的通道,一旦實施對於貴族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仔細考慮後貴族們覺得也沒必要反對,甚至還有人表示強烈的支援呢。
最後查理二世笑眯眯地對貴族們說,自己能夠恢復王位已是意外之喜,未來國家的管理還需要各位的辛勞才對,自己治國能力不足,當一個國王已是勉強,而且他不善於處理政務,反而對藝術和娛樂更感興趣,未來政府的管理就交給內閣了,有了內閣他這個國王也能輕鬆不少,更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這也是他一直所向往的。
這話一出,眾人全都樂了,他們沒想到查理二世會如此好說話,更如此不注重王權的控制,主動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了即將新成立的內閣。如此一來,這不就是貴族們所期望的麼?至於其他根本不成問題,國王有點自己的愛好算什麼?貴族們那個沒愛好的?有的喜歡女人,有的喜歡騎馬,有的愛打獵,還有的對繪畫水平極高,甚至有些怪癖的人一有時間就跑到鄉下的莊園去擠羊奶呢,這在貴族圈子裡根本不稀奇,國王也是貴族,同樣也是人,個人愛好嘛,根本不是什麼事。
再說了,國王不管事,不就等於把權力全部下放給內閣和政府了?這對貴族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們怎麼可能拒絕呢?就這樣,查理二世沒花多少力氣就說服了這些貴族,隨後很快就在組建政府的同時確定了英國的首屆內閣制度。在經過一系列爭鬥,貴族們選出了這屆內閣的人選,並交由國王來稽核批准。
查理二世也就如他所說的那樣,對於上報上來的內閣名單他很爽快地就批准了,隨後就以國王的名義任命了內閣首相和其他成員,就此英國的內閣制度從查理二世手中誕生,相比內閣制度的建立,王子輝作為新晉的男爵大人教育大臣進入內閣和上議院反而沒引起什麼波瀾,大家根本不覺得王子輝這樣一個外國人擔任這個所謂的教育大臣並且入閣有什麼作用,在所有人眼裡,這無非就是國王對王子輝的一種變相的補償罷了。
內閣成立之後,查理二世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對政府部門的事務基本不怎麼插手,除了定期聽取來自內閣的彙報,和包括接見首相併和他商討之外,基本都把事務交給了內閣來處置。
而更多的時間中,查理二世忙於他的愛好,不是在宮廷中和藝術家討論關於藝術的問題,就是帶著他的護衛出去打獵和玩耍,甚至許多時候普通的大臣要見到國王一面也難,也因為這個緣故,這位對政務根本不“熱衷”,反而忙於玩耍的國王漸漸在臣民口中有了個不怎麼樣的綽號——快活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