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他這一次回來的目的是要奪回自己應有的王位,這是上帝所承認的事實,而且他不僅是英格蘭的國王,還是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國王,理所應當拿回自己的王冠,從而統治這個國家。第三點,查理二世聲稱之前的一切既然過去那麼就讓它過去吧,英國和他的子民包括他自己作為國王都要向前看,他以國王的身份和上帝為證,一定會善待所有子民,赦免曾經在內亂中犯下錯誤的所有人,哪怕作為自己的敵人,已經離開人世的護國主克倫威爾也是如此,既然他已經迴歸了上帝的懷抱,那麼上帝已經給予了他懲罰,自己作為人間帝王已沒必要再糾結之前的問題,如果他的繼承者理查能夠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他以國王的身份同樣可以赦免對方。
這些年來,英國因為內亂的緣故損失太大了,英國的國力衰敗,民眾生活困難,他作為國王看在眼裡心中很不是滋味。錯誤發生過一次就足夠了,未來需要大家攜手振興國家而不是繼續那些無謂的爭鬥。
只要所有人放下仇恨,聯起手來共同治理好這個國家,那麼國家必然強盛,民眾也必然富庶,英國也能就此脫離這些年來的困境,重新崛起,從而成為歐羅巴乃至世界的強國。
最後,查理二世以一句英國萬歲結束了這場簡短的講話,這番話讓所有人聽得如醉如痴,更心潮澎湃。當查理二世喊出英國萬歲後,無數人同樣呼喊著國王萬歲!
當天,查理二世住進了市府,第一時間會見了多佛的各級官員和貴族們,透過他的個人魅力征服了這些人,同時也得到了這些人的效忠。隨後,查理二世以英國國王的身份正式宣告了他的迴歸,在多佛向整個英國發出了他已回到英國的訊息,而隨著訊息的傳出,還有查理二世之前所發表講話的內容,這些如同驚雷一般以極快的速度由多佛朝著英國各地瀰漫,短短几日後,離多佛不遠的一些大小貴族或親自前來,或派出家中的繼承人來到多佛覲見國王,表示了對國王效忠的態度,並且因為他們的支援組成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人數雖然眼下不多,僅僅只有幾百人,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這支軍隊的人不斷上升,短短一週左右,軍隊就有了近一千多人的規模。
此時,查理二世已不是空頭國王了,他不僅在多佛站住了腳,還得到了多佛周邊地區的支援。此外還擁有了一千多人規模的軍隊支援,再加上他作為最強戰力的一千八旗精銳為後盾,還有自己老丈人給他的火槍兵,查理二世已有了足夠的自保能力。
這還不算,查理二世返回英國的訊息傳開後,很快訊息就抵達了倫敦。這時候的倫敦已到了爭鬥最為激烈的時刻。作為護國主的理查眼下焦頭爛額,自從他的父親克倫威爾去世後,雖然他繼任為英國的護國主,可是無論是威望還是手段遠不如父親的理查在這個位置上坐著如同坐在火山口一般。
或許因為之前克倫威爾壓制太多,再加上對政敵下手太狠,等他一死後無數反對派接連就冒了出來,這些人都不願意理查繼續以護國主的身份獨攬大權,而強烈要求他下臺,並且迎回查理二世繼續成為英國的國王。
其實,他們的矛盾無非就是權力的爭奪罷了。歐羅巴國家和中國不一樣,在中國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合後,中國就成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皇帝掌控著最高的權力,是國家的象徵,而治理國家的除了貴族外還必須擁有官員的身份,這些權力也都來自於皇帝,這樣的政治結構已經延續千年了。
但歐羅巴諸國不同,歐羅巴諸國的政治結構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國王作為君主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象徵,實際上大部分權力都掌控在貴族手裡,此外就是宗教信仰的原因,教會或者教廷的力量同樣強大,國家政權分別由國王、教士和貴族三者掌控,從而形成一個平衡。
一旦這個平衡打破,必然會引發戰爭和矛盾。之前查理一世之所以上了斷頭臺就是如此,查理一世為國家權力對教會下手,同時也解散了國會意圖從貴族手中爭奪權力甚至不惜發動內戰。
可惜查理一世最終失敗了,這也是他上了斷頭臺的根本緣故。而在之後,克倫威爾透過軍權上臺,剷除了政治對手最終大權獨攬,自號為護國主,實際上已把其權力凌駕在了教會和貴族之上,成為了英國真正的統治者。
從這點來說,當初查理一世沒做到的反而被克倫威爾做到了。英國的政治結構從當初的三足鼎立變成了克倫威爾一個人說了算,而克倫威爾除了沒有國王的頭銜外,他的權力比國王還大,隱隱已有了中國中央集權的性質。
如此一來,教士和貴族們怎麼能夠忍受?可他們卻對克倫威爾無能為力,因為軍權在克倫威爾手中,再加上他的威望和手段不斷打壓之下,其他勢力在克倫威爾統治英國時期根本就無法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