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風雲1864

第74章 招攬重臣

6月江南的田野一片生機盎然,翠綠的稻浪翻滾,麥穗已經開始發黃。

騎兵隊沿著鄉間的土路行進,一望無際的平整原野上,修繕出來的溝渠縱橫,種植的全都是大片春季稻子。

崇明島海拔最高4.5米,最低2.2米,島上沒有一座山,是長江泥沙大片淤積形成的平整攤地,原本生長著無邊無際的蘆葦叢和野草。

秋冬季放上一把火,便可將大片的蘆葦叢焚燒殆盡,留下一層厚厚的灰黑色草木灰燼,用牛馬牽引著犁深翻土地,耙平後,就是肥沃的良田

土路足有25米寬,兩側種植整齊的杉樹,筆直的伸向遠方。

策馬緩緩而行,樹木的枝葉遮擋了耀眼的陽光,清風徐徐襲來,讓人感到由身到心的舒暢。

李鶴章這一路興致盎然,與鄭國輝說說笑笑的談論,顯得興趣高漲。

“靜海賢侄,我看這裡農田中紮了不少草人,看來飛鳥禍害不少啊,不知何解?”

“呵呵……三叔是明白人,知曉屯田之利。在崇明島上若想獲得豐收,人患已無,鳥獸之害卻需得加緊防範。”鄭國輝用手中的馬鞭指了一下。

在田地周圍,有很多手拿弓箭的獵手們四處遊蕩,還有一些則撒下稻穀誘餌張網以待,多的時候一網能抓住幾十只飛禽。

這些野生活禽品種甚多,有各種雀鳥,也有大雁,天鵝,野鴨野雞之類,捉住之後迅速送到屯上,派騾車運至碼頭,用船送往滬海和姑蘇府等地。

每天都能捉上二三船,高達數萬只野生禽鳥大雁,價值數百兩銀子。

積少成多,倒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那些弓箭射死的禽鳥,大多就是屯子裡面自己消化,增添一碗肉食罷了。

經過一年多反覆圍殺,禽鳥之害已經大大減輕了。

不得不說崇明島真是個好地方,在這裡不需到江上捕魚,就在島上的河流溝岔放網捕魚,往往都能收穫滿滿。

一天下來,漁船裡打上來的肥魚能填滿船倉,也是島上按時向滬海,姑蘇運送的特產之一,有魚,有蝦,有蓮藕河鮮。

漁船大多是一二十石的小木船,需得到鎮上碼頭,將魚貨裝入大船的活水倉裡,一併運往周邊城鎮售賣。

當天打的鮮魚,第二天早晨就能出現在滬海的市場上。

策馬前行了一個多小時,這裡就變得漸漸荒涼起來。

去年秋冬燒荒的遺蹟尚在,大片灰黑色的土地上又冒出了一蓬蓬青綠,野草頑強的又生長了出來。

走到這裡鄭國輝收束了馬韁繩,胯下的坐騎便緩緩的停了下來,馬鼻子呼哧呼哧的喘著氣,低頭開始啃食青草起來。

“靜海賢侄,從這裡往後面還沒有開發嗎?是否人力不足?”李鶴章也跟了上來,勒住了坐騎。

鄭國輝搖了搖頭,指著前面一道數十米寬的河流解釋說道;

“並非人力不足,而是以眼前這條河為界,河東為糧食產區,種植稻米,大豆,油菜和其他作物,積粟為糧,是主要產出。

過了河以後

河西則以牧區為主,經歷幾次燒荒後,遍地種植苜蓿,象葉草這些牛馬愛吃的飼料,多以放養為主。

三叔,你看……

前方的木橋建有柵欄,人馬通行時開啟,平時一律關閉,由專人值守,防止牲口串入農牧區糟蹋糧食。

放牧區的牛,馬,騾子,驢等大牲口全都放養,任其在野區內自由生長。

到了幼畜長大,這才抓回來馴服,可以省下不少人工。”

果然,遠遠的出現大片的牛群,壯碩的大牛身邊還帶著不少小牛犢,跟隨著牛群一起移動。

李鶴章看了眼中滿是讚賞之色,又問道;“放養的家畜野性難馴,這可如何是好?”

“也不是完全放養,河西有牛仔和大片建好的牛欄,一般晚間會驅趕入牛欄中,馬匹亦是如此。”鄭國輝看著眼前的大群牛羊,眼中滿是得色,繼續笑著解釋道;“牛犢子和馬駒子長大以後,就要和大牛大馬分開圈養,主要是消磨野性,變得更容易馴服。

大騾子和驢也是一樣,圈養後主要是拉磨,送到碾米坊和榨油坊,每天套上拉磨。

只需半年下來。什麼野性也都沒有了。

把野性子完全磨掉後,才可以拉車拉貨,那時就好用多了。”

“嗯,這法子是極好的。我觀島上整體調走了那麼多人,勞動力是否有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