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講,在目前這個時代,對於作為漢天子的劉榮而言,幾乎沒有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當然,各類新時代才有的尖端技術,以及違揹物理規律的奇蹟除外。
北方匈奴,劉榮雖然不是想滅就滅,卻也是隻要想打,就隨時能擼起袖子揍上一頓。
南方百越,劉榮雖然不是說統一就能統一,說征服就能征服,但只要劉榮不心疼巨大的投入成本,也完全可以根據意願,來決定和嶺南玩兒‘文’的還是‘武’的。
朝鮮半島,也同樣如此。
——劉榮有意推動朝鮮半島,榮辱華夏文明的程序和速度,也同樣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劉榮。
只是具體怎麼做——具體如何開這個頭,並進行後續推動,則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後世人常說:封建時代的人們脫褲子放屁,做點什麼事都講究個‘師出有名’,簡直就是無病呻吟,沒罪找罪受。
造反要扯旗,要所謂的‘大義名分’;
平叛要釋出檄文,要所謂的‘正義之師’;
甚至就連奸佞擅權,都要給自己披上一層人畜無害的羊皮,以彰顯自己‘並非奸佞,而是大忠似奸’。
劉榮記得前世,在許許多多網文小說的評論區,看到類似的言談。
——搞點兵馬造反不就得了,搞什麼政鬥?
——拉起隊伍幹他不就行了,還扯什麼陰謀?
然而事實上,哪怕是到了後世新時代,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依舊在本能的遵守這一套‘師出有名’的政治潛規則。
因為無論華夏文明,還是其他的文明,其實都非常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而一個舉動是否正義、是否必要,便會直接影響到此舉能否‘得道’,能否得道大多數人的認可;
甚至再進一步來講,某人、某國的舉動是否正義,將直接影響此人、此國,在其他人、其他國家認知中的形象。
一個謊話連篇,動不動欺壓良善,無緣無故搶掠他人財物的人,必然是無法得到太多人信任、親近的。
同樣的道理——一個朝令夕改,一驚一乍,想一出是一出,動不動就讓鄰居上選單的國家,也同樣不會得到太多國家的認同和追隨。
雖然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友誼、交情可講。
好比一個與鄰里和善、和睦,待人如沐春風,發生摩擦時總是以‘避免衝突’為首要重點,國際形象相對正面的國家,在遭遇無法預料的困難時,總是更容易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
反之,一個與鄰里交惡,動不動就要起衝突、起摩擦,甚至三不五時要打一仗,待人待物傲慢、無禮,國際形象相對負面的國家,哪怕是被海嘯給淹了,也很難讓其他國家生出主動施以援手的念頭。
這麼說或許有些委婉。
那就換一種更直接、更直言不諱的說法。
——一個正義的國家,一個每有舉動,都總是能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站在正義一方的國家,會使得其他國家或主動、或被動的,不得不追隨這個國家,從而自然而然的稱為領導者、領路者。
而一個不正義,做事總是不考慮後果、不考慮對錯,動不動就讓自己陷進道德譴責的政權,哪怕武力再強大、財富再充裕,也無法得到其他國家由衷的追隨。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相處,幾乎不受‘法律’二字約束。
法律的本質,是由統治階級制定,為方便統治而推出,並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公約。
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法律的存在並非沒有意義。
統治階級,總是可以憑藉自己所掌握的權力,讓法律成為民眾必須遵守,否則便要受到懲罰的鐵律。
但在國與國之間,卻並不存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種關係。
兩個國家,或許一強一弱,或許旗鼓相當。
但只要不是實力差距太大,就不可能出現強大的國家單方面制定規則,弱小的國家單方面遵守規則的情況。
究其原因,便在於一個國家只要不弱小的過分,就總是能具備撕毀條約、掀桌子的能力。
好比這個時代的漢匈雙方。
——自有漢以來,一直到先孝景皇帝年間,前後五十多年的光景,漢匈雙方之間的和親友好條約,那幾乎是三兩年就要簽訂一次,而後被匈奴人單方面撕毀。
當匈奴人撕毀條約時,並沒有某條法律,能治匈奴人一個‘毀約’之罪,漢家也同樣沒有能力,因匈奴人毀約而進行報復。
這種情況,別說是後世新時代的人們了——就連如今漢室的熱血青年,也曾一度憤慨不已。
——憑什麼!
——憑什麼簽好的合約,匈奴人說撕毀就撕毀?!
——和親的公主,以及公主的陪嫁,難不成都便宜了匈奴人?!
——別再和親了!
——反正無論和親與否,匈奴人都會南下馳掠漢邊!
——省下那些本該給匈奴人送去的陪嫁物資,多養幾個兵!
——把本該嫁去草原的公主留在長安,給漢家再生幾個大好兒郎!
曾經,劉榮也是這些憤慨青年當中的一員。
曾經的劉榮也同樣不理解:為什麼還要和親?
匈奴人根本就沒有契約精神,根本就不遵守和親條約,那漢家屈辱嫁女和親匈奴,意義到底是什麼?
皇長子時期的劉榮,甚至太子時期的劉榮,都沒能就此事,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只是不斷地安慰自己:時候沒到。
漢家還不夠強大,還沒到和匈奴人撕破臉的時候。
和親管用也好,不管用也罷——總歸是漢家僅有的,聊勝於無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穩住匈奴人、麻痺匈奴人的方式。
至於匈奴人是否遵守和親條約——遵守最好,算漢家運氣好。
不遵守也沒辦法,畢竟人家拳頭夠硬,有撕毀條約的底氣。
曾幾何時,劉榮甚至還曾暢想:有朝一日,把匈奴人打的親媽都認不出是誰,把匈奴人的狗腦子都打出來時,一定要逼迫匈奴人,反過來求漢家和親!
到了那時,漢家也要學曾經的匈奴人,看心情來決定撕毀和親條約的時間!
但在做了皇帝之後——尤其是成為大權在握,君臨天下的實權天子後,劉榮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並不是這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