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例子。
在他們的認知裡,非但沒有‘本民族和外族’‘本文明與外文明’的區分,甚至都沒有人和獸的區分。
在他們看來,豺狼虎豹是獸,牛羊牧畜是獸,而人,也同樣是獸。
豺狼虎豹,牛羊牧畜,都需要食物來保障生存,人也同樣需要;
動物需要相對適宜的氣溫氣候環境,寒冷時需要躲到洞穴中,人也同樣如此;
動物需要水源,且普遍群居,人,也同樣如此……
與其說,這些人不明白、不理解人和動物為什麼要區分,倒不如說,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那個精力和空閒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和草原上,一年到頭都忙著驅趕牛羊牧畜的遊牧之民,以及中原,沒日沒夜在田野間俯首勞作的老農一樣——朝鮮半島的民眾,也同樣為了生存二字疲於奔波。
而且,不同於草原遊牧之民以畜牧為業,以牛羊為生產資料、乳製品為食物和產出,以及中原華夏文明以農耕為業,以田畝為生產資料、農作物為食物和產出。
——朝鮮半島過往千百年,都是以漁業作為獲取食物、保障生存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這樣一來,就使得朝鮮民眾的生活水平,比草原遊牧之民,都還要更加惡劣了。
草原遊牧之民,哪怕是遇到了不豐的光景,牛羊也不會擠不出奶,頂多也就是記得奶不夠多、不夠吃;
至不濟,也總還有牛羊本身,可以作為應急儲備食物,來幫助遊牧之民熬過青黃不接的寒冬。
再者,乳製品、風乾肉類的保質期,都還是勉強夠看的。
所以遊牧之民理論上,是存在‘物資儲蓄’的客觀條件的。
——牛羊下奶多的時候,存點兒乳酪行不行?
——不得不宰殺牛羊的時候,存點兒肉乾行不行?
自然都是可以的。
華夏農耕文明,那就更別提了。
種地種出來的糧食,但凡儲存得當,那都不是多少天、幾個月的事——而是幾年,乃至十幾年的事兒。
也正是生存物資,即食物的保質期足夠長,華夏文明才能具備比遊牧文明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遊牧文明遇到事兒,存糧也就夠吃幾個月;
時間更久一些,無論存糧還夠不夠吃,都會變質,接著吃就是在拿命堵。
而農耕文明遇到洪澇災害,只要範圍不是特別廣,便往往能透過從周邊地區調糧,輕易消除災禍所造成的影響。
農作物足夠長的保質期,既使得漢室的官方機構,能夠長期、穩定的持有物資,也同樣是的‘千里轉運生存物資’成了可能。
——反正不會變質!
——哪怕走的慢些也沒事,大不了慢慢兒運唄!
而朝鮮半島的情況,非但無法和華夏農耕文明相媲美,甚至都無法和出了名的‘抗風險能力低下’的草原遊牧文明比擬。
因為這個時代的朝鮮半島,本質上,應該被稱之為‘漁獵文明’。
何謂漁獵?
顧名思義,就是打漁加狩獵。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在魚類資源足夠豐富的夏、秋二季,人均拿根長矛在河邊涉水扎魚,連漁網這種高科技都沒搞出來;
其他時候,河裡沒有魚,或是魚太少、太小,他們就背起質量堪憂的自制弓箭、長矛,到山裡去打獵。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下河扎魚,還是上山打獵,都是毋庸置疑的看天吃飯。
運氣好了,多紮了點魚,或多打了幾隻野物,那一家人都能吃幾天飽飯;
一旦哪天空軍,那一家老小就都得喝西北風。
連著好幾天空軍,那一家老小就要活活餓死了。
這種朝不保夕,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狀態,顯然和後世的網文寫手無異。
事實上,無論是華夏中原農耕文明,還是草原遊牧文明,本質上,都是以生產資料為根基,從而生產出供民眾生存的物資,從而保持文明的維序。
農耕文明以田畝作為生產資料,透過勞作生產出糧食;
遊牧文明以牛羊作為生產資料,透過畜牧生產出乳製品和肉食。
而這兩種生產資料,以及生產出來的物資,也直接影響了兩種文明可承載的人口上限。
——如今漢室人口三千多萬,漢室政權固若金湯,便說明如今漢室,可以憑藉華夏大地,養活這三千多張嘴。
未來千百年,這一數字還將不斷攀升,並最終達到將近兩千年後的四億五千萬。
再後來,新時代來臨,華夏大地仍舊憑藉這方沃土,養育了足足十四億炎黃子孫。
當然,新時代生產力爆棚,機械化浪潮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法則,不能和封建農耕文明相提並論。
但至少兩千年後,那個能養活四億五千萬人口的末代王朝,證明了華夏封建農耕文明的人口承載上限,決不低於四億五千萬這個數字。
反觀草原遊牧民族——如今,所謂的‘匈奴帝國’,掌控者草原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足足,號稱‘百蠻大國’;
這些部族,大的如匈奴本部,號稱控弦四十萬,實際上便是人口大致四五十萬。
還有呼延氏、丘林氏等四大部族,也都有十數萬人口,動不動就能拉出兩三萬人的軍隊。
但這些都是大部族,甚至是超出大部隊好幾個檔次的超級大部族。
其餘的尋常部族,大的有幾萬人口,能拉出一個萬騎,也就是六千兵馬;
中等部族萬兒八千人,頂多也就一兩萬人,頂天了去,也就能拉出三兩千騎兵。
至於小部族——哪怕是有資格被納入匈奴這個‘百蠻大國’之‘百蠻一說’的小部族,大都也不過是幾千號人,連五百兵馬都未必拉得出來的小村落。
這麼林林總總算下來,整個‘匈奴帝國’‘百蠻大國’,總人口加到一起,卻大機率不足五百萬。
哪怕把草原上,不被統計為‘人’的奴隸,以及被征服的奴隸部族、附屬部族算進去,也至多不過千萬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