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用這種方式,把欠爺爺的“孝”,一次性地,還清……但他心裡又清楚的知道,這輩子也還不清。只能下輩子再當他的孫兒……多多盡孝。
第二天,出殯。
沒有哀樂,只有戲班子吹奏的、高亢激昂的嗩吶。
陳曉峰和陳明遠分別抱著遺照和老盆,一左一右,走在前。
親自抬著棺木的是周黑子、張大牛、老沈、小沈、老李頭……所有在抗洪中和他並肩作戰過的人,都跟在後面,輪流抬棺。
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從村西頭,一直走到南山坡。
他們將那口薄皮的棺材,安放在了那座用水泥澆築的、堅固的基座上。
“我爺爺是沂河的人,他得看著這條河。”陳曉峰對著所有人說道。
然後,他拿起了那塊早就準備好的、無字的石碑。
在北碑林那邊有爺爺的墓碑了,這塊墓碑,他沒請人刻字,也是和陳明遠商量過後,父子一致決定,拿起一把鑿子,和一把錘子。
他們要親手,為爺爺(爸爸)刻下這塊碑。
陳明遠舉起錘子,陳曉峰拿著鑿子。
“當——!”
第一聲,清脆而響亮。
石屑飛濺。
石碑一點點成型。
沒有刻爺爺的名字,也沒有刻生卒年月。
只是在石碑的最上方,用一種最古樸、最剛勁的字型,刻下了兩個大字——
“戰洪。”
刻完,父子扔掉錘子和鑿子,看著那塊碑,那塊凝聚了他們所有理解、所有悔恨、所有希望的碑,父子緩緩地,露出了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
“爸,您安心了。”陳明遠說。
“爺爺,”陳曉峰說,“您的最後一堂課,我學完了。”
就在這時,遠處的天邊,傳來一陣熟悉的、巨大的轟鳴聲。
所有人抬頭望去。
只見一排排綠色的軍用卡車,正沿著剛剛修好的公路,浩浩蕩蕩地駛來。卡車上,滿載著鋼筋、水泥、和各種先進的工程裝置。
在車隊的最前方,一面鮮紅的旗幟,迎風招展。
旗幟上,寫著一行金色的大字:
“國家水利樞紐工程(城西-城北段)奠基儀式”。
這是李隊長授意早日到來的。
趕上陳爺爺下葬的時候,標誌著——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一種不可阻擋的戰洪時代,正式來臨了。
-
軍用卡車的引擎轟鳴聲,像一陣陣滾雷,由遠及近,震得南山坡上的土地都在微微發顫。
那面寫著“國家水利樞紐工程”的鮮紅旗幟,在清晨的陽光下,像一團燃燒的火焰,瞬間點燃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希望。
奠基儀式。
這五個字,對於剛剛經歷過生死離別的城西村和城北村的村民來說,分量太重了。它意味著,他們用血淚和犧牲換來的,不僅僅是暫時的安寧,更是一個被國家認可的、堅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
周達追站在人群裡,看著那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隊,看著那些嶄新的、泛著金屬光澤的工程裝置,他那顆一直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他知道,大壩修起來,他村裡的地,就成了真正的“臨水寶地”,再也不用擔心被淹,地價都得翻幾番。他為之前那些算計和糾纏,感到了一絲後怕和慶幸。
李老漢則撫摸著那塊剛剛立下的、刻著“戰洪”二字的無字碑,渾濁的老眼裡,淚光閃爍。他喃喃自語:“老陳啊老陳,你看見沒?你這輩子,值了!你這孫子,比你……比你有出息!”
陳曉峰和陳明遠站在碑前,看著那浩浩蕩蕩的車隊,心情複雜。悲傷尚未散盡,新的使命已經如山般壓來。
李隊長和一位肩上扛著將星的、面容威嚴的部隊首長,在張專家的陪同下,走到了他們面前。
“陳明遠同志,陳曉峰同志,”首長伸出手,緊緊地握住了他們父子倆的手,那手掌,寬厚而有力,充滿了軍人特有的溫度,“我代表軍區,也代表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向你們,向犧牲的陳德水老英雄,向所有城西村、城北村的鄉親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他的聲音洪亮,不帶一絲官腔,充滿了真誠。
“這座大壩,是國家給你們的承諾。但它的修建,離不開你們的支援。特別是……離不開你們剛剛成立的那個‘合作社’。”
首長的目光,轉向了人群中的老李頭。
“老同志,我聽說了,你們要自己搞合作社,自己搞重建。這個想法,非常好!有骨氣!”首長讚許地點了點頭,“部隊的工程連會全力支援大壩的修建。但是,大壩建成之後,周邊的生態修復、產業發展、還有移民安置……這些更長遠、更細緻的活兒,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本地組織來牽頭。你們的合作社,來得正是時候!”
這番話,讓在場所有村民的心,都熱了起來。他們原以為合作社只是村裡人自己“瞎胡鬧”,沒想到,竟然得到了國家和部隊的認可與支援!
奠基儀式,就在這南山坡上,簡單而莊重地舉行了。
沒有剪綵,沒有講話。
首長、李隊長、張專家、陳明遠、周達追、老李頭,以及作為合作社法人的陳曉峰,七個人,共同拿起鐵鍬,為大壩,剷起了第一捧土。
那捧土,帶著洪水的溼氣,帶著青草的芬芳,也帶著犧牲者的溫度,被鄭重地,灑在了那塊刻著“戰洪”的石碑基座旁。
這不僅僅是一座水壩的奠基。
更是一個新村莊,新希望,新未來的奠基。
儀式結束,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當天下午,合作社的第一次“股東大會”,就在陳家老宅的廢墟上召開了。
沒有會議室,沒有桌椅。兩個村的幾十戶“股東代表”,就那麼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圈。圈子中央,是那本記錄著全國捐款的賬本,和那本寫著各家損失和貢獻的“人情賬”。
會議的第一個議題,就差點讓剛剛團結起來的人心,再次散掉。
議題是:勞務派遣。
“……同志們,鄉親們,”張專家扶了扶眼鏡,指著一張巨大的工程規劃圖,解釋道,“大壩的修建,需要大量的輔助性勞動力。比如搬運材料、清理場地、後期綠化等等。部隊的意思是,這些崗位,將優先從我們兩個村的合作社裡,進行有償招聘!”
“譁——!”
人群瞬間沸騰了!
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在自家門口,給國家工程幹活,還能拿工錢!這意味著,那些田地被毀、暫時沒有收入的家庭,立刻就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