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浪子,怎麼被天仙改造了?

第516章 全城熱議,全城熱賣!

這種創作墮落,源於主動的自我矮化。

他標誌性灰綠影調、枯枝繁花等符號堆砌,淪為了粉飾真相的脂粉,羅老師打斷村長講述山楂樹真相的橋段,本可成為刺破謊言的匕首,卻被處理成輕飄飄的時代插曲。

當趙苯山飾演的村長煙杆敲鞋的沉默淪為背景板,當溪美娟的“正審式盤問”被溫情母女戲消解,影片徹底閹割了批判基因。

當張一謀用隔江擁抱的唯美鏡頭,將高壓氛圍對個體的碾壓,偷換成“愛情對抗時代”的廉價浪漫,這並不是藝術提煉,而是對苦難的褻瀆性消費。

而參與到這部電影中的這位柏林影后,也很難叫人對她的角色適配有更多認同。

縱使灰布衫與解放鞋努力抹去仙氣,但她駝峰鼻投射的冷冽稜角、人藝淬鍊的舞臺腔調,始終與角色怯懦卑微的底層邏輯割裂。

簡言之,就像炒茶的老先生遇到濃妝豔抹的女明星,免不得要講一句:

姑娘,離遠些,別串味了!

《山楂樹之戀》的票房大勝,但在我心裡藝術大敗。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就是張一謀的《英雄》2.0,同樣用美學暴力絞殺歷史真實,同樣以宏大敘事獻媚權威。

區別在於,《英雄》尚存權力崇拜的狂熱,而《山楂樹》只剩卑躬屈膝的疲憊。

這棵被資本澆灌和修剪過的山楂樹,開出的絕非純淨之花,而是庸俗時代裡一株精心培育的惡之花。

……

成青松是誰?

《心驚報》為何給他這麼重要版面的頭條刊登犀利影評?

這位此前一直不露聲色的影評人甫一“粉墨登場”,就吸引了大眾的注意。

網友們挖墳、總結,這才叫人大致明瞭了這位的由來——

2001年從《晚安山城》開始編劇的創作生涯,2004-2005年推出電影代表作《沉默的遠山》、《電影往事》,後者獲金雞獎提名。

但這些都不是他最重點的個人標籤。

重點是這位在2005年就公佈了自己的同志身份,釋出了和戀人的親吻照,是內地首例。

如果正常發展,2009年10月的第27屆金雞獎頒獎典禮他也會成為總導演,算是個很會自我炒作的從業者。

事實上,在除夕老趙被蛐蛐的風波中,這位就是搖旗吶喊者之一,立場毋庸置疑。

成青松之所以突然開炮,是因為其人將要在今年正式擔任《青年電影手冊》主編,推動獨立影評陣地的建設。

他提出的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仿照美國的金酸黴設立了中國的“金掃帚”獎。

在上一世,成青松是透過對老謀子的《三槍》的嚴厲抨擊造勢,後者的確口碑太差,很快成就了這位影評人的威名。

這是張一謀作為國師在奧運之後的第一部作品,關注度極高,自然也讓這位搭便車者積累了不少粉絲。

這一世的《山楂樹之戀》自然而然也成了靶子,並且還有路寬這位楠方系的“老對頭”在列,這個熱度就更要蹭了!

其實成青松的稿子在年前就寫好了,原先的矛頭指的是張一謀和男女主,準備一起開炮。

只是春節期間的“李教授屁精事件”影響太大,讓他即便是完全從電影本身出發評論也不敢太過火。

於是出現了這一版以老謀子為主,順帶批評劉伊妃的評論文章。

其實每次電影上映,從作品本身出發對路寬等人褒貶的都很多,也不見得就有什麼麻煩,這位是典型的不太維護網際網路口碑的主兒,不給自己搞完美無缺的輿論人設。

因此當初朱大珂才能罵得這麼歡、這麼久都安然無恙。

成青松避這個風頭完全是心裡有鬼,自己清楚根本不是從客觀角度評價,生怕觸了黴頭。

不得不說,還是有很多觀眾認可成青松的觀點,或者說,他的評論本身也是“二八開”結構——

八分私貨,兩分真相,看起來便更加唬人一些。

譬如對張一謀的批評,後者的確沒有像《活著》一樣堅決控訴,但這部電影的主題已經很明白了,就是純愛,幹什麼還要過多地牽扯對時代的反思?

有這樣一個背景,已經足以襯托男女主的悽美愛情了,沒有必要捨本逐末。

2009年的影評細分領域茁壯成長,不但有北師大、燕大提出的“電影智力指數”概念,從學院派角度入手呼籲電影深度;

也有成青松這樣企圖掌握一定話語權自成一派,擺脫影評束縛,因此才選擇蹭大導和明星的;

當然也有脫胎於部落格時代的顧小白、周黎明等來自西祠衚衕、夜航船等不同早期電影發燒友論壇的草根影評人。

這部分影評人相對而言視角客觀,算是和普通觀影群體的屁股坐在一處,至於在微博賬號商業化後期是否被收編,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對於成青松的管觀點,很快就有草根影評人站出來駁斥。

周黎明在自己的微博,和擔任評論員的《電影報》都發表了文章——

《山楂樹之戀》:沉默年代的驚雷,被誤讀的歷史詩篇。

成青松先生將《山楂樹之戀》定義為“媚俗的純愛標本”,卻忽略了張藝謀以影像為刃在歷史鐵幕上劃開的沉默切口。

若說《活著》是悲愴的史詩,本片則是以露珠折射暴風雨的微觀史詩。

它從未逃避苦難,而是將時代的絞刑架轉化為愛情的祭壇,用最剋制的鏡頭完成對集體記憶的考古式復原。

至於您對演員劉伊妃的評價,我更是不能苟同,她在這部電影的角色完成度,我覺得甚至比《歷史的天空》還要高!

《歷史的天空》中的張純如女士這個角色,作為傳記片人物是有固定範本的,評價體系側重於是否能還原真實人物,但靜秋呢?

她以靜秋這一角色為解剖臺,用近乎殘酷的肢體解構與微觀表情管理,將知識分子後裔在特殊年代的精神困局,具象為可觸控的生理圖譜。

車站初登場時,解放鞋內勾的足踝、揹包帶倉促的指尖勾拽,構建起一套怯懦的生物學語言。

佝僂的肩頸與短窄褲腳間嶙峋的腳踝,不僅是服化道的勝利,更是演員將時代重力轉化為骨骼記憶的證明。

整理滑落揹包帶時只敢用指尖迅速內收的動作,與後期隔江張臂的舒展形成殘酷對照,完成了從“被規訓的軀殼”到“覺醒的生命體”的史詩性蛻變。

總體而言,《山楂樹之戀》這部電影是給了我驚喜的。

當成青松老師痛斥山楂樹開不出“純淨之花”,我卻在三峽濁浪下看見更震撼的真相:

劉伊妃扮演的靜秋紅衣憑欄時,水中搖曳的幻影白花,那既是愛情的安魂曲,更是歷史真相的浮標,令人動容。

成青松、周黎明、顧小白和北電的黃世賢等人紛紛發表評論,總體而言褒貶皆有,但幾乎都是著墨於導演本身,畢竟演員咖位再大,也是為電影服務。

但燕大電影研究中心的戴靜華從演員自身角度出發,對路寬、劉伊妃的表演表示認可:

《山楂樹之戀》中男女主角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在影片開拍之初就飽受關注。

說實話,我在昨晚觀影之前也是抱著審視的姿態去看,畢竟無論是路寬導演還是劉伊妃女士,都已經算是各自事業上光環加身的人物了,兩位80後、85後能否演繹出那個時代的風格,令人生疑。

但觀影結束後我很感慨,路寬與劉伊妃的表演構成了一組精妙的互文結構:

既是銀幕角色的情感共振,亦是現實關係的映象投射,整體完成度非常高。

二人現實情侶身份並非表演捷徑,反成為創造間離效果的介質。

譬如在靜秋為老三包紮凍瘡手時,劉伊妃指尖迴避觸碰的顫抖,既是對角色初戀情怯的精準拿捏,亦是對現實肢體熟稔的刻意反叛。

還有私人情感的專業轉化,病房相望、隔岸擁抱的經典鏡頭,將私人情感昇華為歷史悲劇的公共表述,非常難得。

最震撼的是靜秋穿紅衫送別愛人的爆發戲。

劉伊妃嘶喊時撕裂的喉音,混著現實孕期激素驅動的生理性戰慄,將“演員”與“母親”雙重身份的痛苦焊接,迸發出了超越劇本的生命實感。

但侷限在於,路寬的某些特寫鏡頭仍殘留了威儀慣性,如斥責靜秋拒醫時的眉峰走勢,但這恰印證了表演的本質:

真正偉大的演出從非徹底消失,而是在“我是他”與“我演他”的裂隙中,鑿開供觀眾體驗人物的視窗。

根本不需要額外的手段去推流和引導,無論是對家還是蹭熱度選手,亦或是真正的影迷和粉絲們,根本無法拒絕討論這部電影。

2月15號,《海角七號》被大批影評人批駁,稱其情書中“時代宿命是時代的罪過”等表述實質是殖民者的自我合理化解脫,迴避了殖民暴力的歷史責任,頗具爭議。

剩餘的大片該下畫的下畫,同檔期根本沒有能打的對手,《山楂樹之戀》的排片繼續向好。

全城熱議,全城熱戀,全城熱賣。

2月21號,《山楂樹之戀》的首周票房出爐,7200萬的數字徹底讓同期影片偃旗息鼓,超越《梅蘭芳》似乎也只是咫尺之遙。

與此同時,同期上映的港臺地區票房報收2200萬,充滿時代感的愛情文藝題材並沒有讓港臺觀眾太感冒,影片在灣省的排片自然也敵不過有扶持政策的《海角七號》;

亞洲其他地區中,版權以200萬美元賣給了希傑娛樂,這個價格已經是虛高。

張一謀此前的電影中,《英雄》創下110萬人次的觀影記錄,但《千里走單騎》只有30多萬人次。

同型別的華語愛情片也表現慘淡,2007年《藍莓之夜》僅3.2萬人次,《海角七號》因本土情懷在臺爆火,但在韓僅1.8萬人次。

日苯則是形勢一片大好,東寶株式會社旗下的院線本就覆蓋全國,純愛題材在本土的受眾也頗多,1995年巖井俊二的《情書》在日苯票房就高達18億日元。

上映一週,以300萬美元賣出版權的《山楂樹》在日苯票房超過1000萬人民幣。

首映當天張一謀的好友高倉健、路寬好友北野武等人均蒞臨現場,為電影搖旗吶喊。

路寬的日苯家庭主婦粉絲團戰鬥力依舊強悍,把一眾因為《歷史的天空》提議抵制的右翼罵得狗血噴頭,成為了主要的觀影主力。

除了海外版權要透過五月戛納的非競賽單元洽談售賣外,電影上映首周,已基本回收成本。

又是一個問界成熟的電影工業化體系下的標準產品。

為了繼續給影片的營銷、推廣加碼,2月22週日,cctv-1綜合頻道《藝術人生》欄目開播,放出了《山楂樹之戀》劇組提前錄製的節目訪談。

張一謀、趙苯山、路寬、劉伊妃四位主創悉數到場,將和觀眾們一同分享影片拍攝過程中的趣事。

同時,作為《藝術人生》的主題,也會對主創們、特別是話題度更高的劉伊妃的藝術生涯進行回顧、挖掘。

因為這是小劉生產前的最後一次活動,引起了廣泛關注。

粉絲和影迷們都在期待著這位準媽媽,在少女時代的最後一次亮相。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