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小米後,我成了友商公敵

第868章 釋出會撞車,帶貨主播之爭

時間兜兜轉轉,終於來到象徵收穫的九月。

9月初,小米官方突然發了條微博:“愛國,請理性選擇;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緊接著,人們發現全國各地的小米之家門口都站著工作人員。

每當有人做出鞠躬、敬禮這類莫名舉動,他們便會主動上前,不是阻攔,而是態度誠懇地交談:

“感謝您對小米的支援,愛國可以換種形式。我們更希望用產品說話,若您真心支援,歡迎進店體驗技術。”

可這些“熱血人士”往往神情慌張,顯然沒料到會遭遇這種場面。

不是拔腿就跑,就是抬手遮遮掩掩,活像見不得光的老鼠。

這些影像被傳到網上,無數網友看出了不對勁。

就在這時。

全國各地,另外一家手機專賣店的門口也出現之前類似小米之家的熱血場景,而且規模更大,情緒更飽滿和充沛.

隨著這些資訊在網上傳播,輿論風向瞬間發生了變化。

大眾情緒被一分為二,看著兩邊的新聞,有人已經懵了:到底該“愛”哪邊?

路人粉則毫不客氣地開嘲:

“這上面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傻子。”

“還是科技和網際網路發展太快了,有些人的智商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都是一幫神經病,估計在家裡對各自長輩這麼尊敬過”

“感覺不夠虔誠啊,古代那都是三跪九叩,五體投地,做錯了,重來!”

“不行,下次遇到這事,我得好好拍照紀念下”

“這不是明顯的作秀,前面人負責做,後面人負責拍,再發網上噁心人”

一時間,原本打向小米的板子,變成兩家企業各挨一半。

這還沒算完。

媒體接連曝光:這家友商下個月的手機釋出會定在德國慕尼黑,再扒出其歷史的手機代言人和宣傳片——不是老外就是精英人士生活場景。

36氪再次發表尖銳評論《國貨之光: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業對愛國情懷的精準收割,評論區充斥著“你不愛國”的謾罵;線下門店甚至出現消費者對著手機敬禮的荒誕場景。

這種道德綁架讓理性討論成為禁忌,質疑產品就是“崇洋媚外”,指出缺陷就是“給外國品牌遞刀”。

而其中我們看到某家手機廠商正在完成一場精妙的商業閉環:用海外釋出會營造高階感,靠洋模特宣傳片拉昇格調,最後用“民族大義”、“家國情懷”堵住所有質疑的聲音。

這種“低質高價”的套路被包裝成“技術突破”,營銷資金大於研發投入,大量資金流向海外廣告——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幅海報、各種國內外明星代言、《華爾街日報》的整版報道,構建出“國際大牌”的幻象,再將溢價成本轉嫁給國內消費者。

那些為溢價買單的消費者,與其說是在支援技術創新,不如說是為一場精心設計的愛國營銷付費。

當一家企業把精力放在話術包裝而非技術攻堅,把預算投入公關而非研發,所謂的“國貨之光”,不過是收割情懷的鐮刀。

在這場生意裡,沒有贏家,只有被消費的愛國心和被矇蔽的消費者.」

隨後,彼岸系微博上兩個話題衝上熱榜:#真正的愛國是科技創新#、#拒絕道德綁架式營銷#。

雷軍個人發了條微博:“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小米七週年釋出會#見!”

德國,慕尼黑。

正在籌備釋出會的餘大嘴突然接到老闆電話,接通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你這點小伎倆能瞞得過誰?

還繫結上情懷了,不知道前面的事情是什麼性質?

小米現在勢頭正盛,你在下面瞎搞,知不知道我頂著多大壓力?””

“.是是是,董事長,我錯了!我反思!我總結!今晚我會把反思報告發給您”

“這就完了?”

“呃”

“釋出會改國內,小米放在同一天!新機的代言人先撤了、宣傳片重新拍,最近先找國內的。”

“同一天,這.”

“怎麼,你對咱們的產品沒有信心?”

“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可能來不及.”

“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記得寫覆盤總結,晚上我要看!”

“.是!”

掛了電話,大嘴擦了擦額頭的汗,立刻行動。

緊急會議開了兩小時,相關部門迅速啟動。

當會議室內就剩大嘴一個,他才開始寫‘檢討’。

他承認低估了之前事件上面的反應,沒想到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嚴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