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686章 雙變迴圈發動機

“劉院士,秦總,請看這裡。”宋甫指向雲圖,“這是我們結合壓力感測器陣列反演重構的流場。”

“在模式切換指令發出後,一級風扇鎖緊、模式選擇閥開始動作的前半段,發動機所有核心引數,包括轉速、溫度、壓力、流量,均在正常包線內波動,說明基礎控制邏輯和機構動作本身沒有問題。”

游標隨著他他手上的動作向前推進,最終聚焦到模式選擇閥和其後的流道區域。

“關鍵轉折出現在模式選擇閥開度θ達到72%左右,也就是角度對應大約13°時。”

隨著宋甫的講解,雲圖上代表氣流速度的色塊發生了變化,在第二外涵道入口附近,出現了一片用深藍色表示的低速回流區,在一片暖色調的圖上頗為扎眼。

“此時,第一外涵道的氣流開始大規模進入第二外涵道,但在後者入口處,由於流道幾何的劇烈變化和氣流方向的急劇轉折,形成了一個顯著的回流區,這個回流區造成了顯著的摻混損失,對應我們一開始監測到的進氣效率驟降。”

畫面繼續演進,開度θ的數值在宋甫的操控下穩步提升。

“隨著開度繼續增大,情況進一步惡化,當θ達到83%時,更多的第一外涵道氣流被強制擠入第二外涵道。但此時由於閥門開度增大,導致流經閥門的有效流道從一個設計中的收斂型流道,變成了一個先擴張後收縮的複雜形狀。這種形態對高速氣流並不友好,氣流的加速能力被嚴重削弱,流速不增反降……”

宋甫切換出一個實時曲線圖:

“直到θ=94%時,喉道馬赫數已經降低到了1以下,第二外涵道幾乎處於完全堵塞狀態,而我們的渦噴工作模式設定在m=1.8以上才會啟動,顯然無法在這種情況下正常進行切換。”

“所以,當模式選擇閥進一步開啟到100%,也就是最大的18°時,原本已經被引入第二外涵道氣流反而被迫重新回到第一外涵道,導致渦噴模式的進氣量不足,出現喘振先兆。”

介紹完畢,他重新轉身面向辦公室裡的兩位大佬。

但卻沒來由地感覺到周圍的氣壓似乎有點低。

於是又補充了一句:

“萬幸秦總判斷相當準確,干預指令下達及時果斷,04號機才避免了核心機喘振的實質性損傷,保護了寶貴的原型機……”

這番話明顯是在幫著挽尊,但秦小明卻擺了擺手,示意宋甫無需強調這一段,然後直接向劉永全總結道:

“劉總,基於這個‘堵塞-倒灌’機理,我們目前的應對策略仍然是優先確保中涵道比渦扇和小涵道比渦扇之間的可靠切換,讓裝機物件能夠實現亞音速巡航和超音速巡航兩種最常用的飛航模式,在此基礎上再逐漸調整模式選擇閥和三條流道之間的匹配關係,儘可能收集切換到渦噴模式過程中的資料。”

他說著在自己面前的電腦上調出一個工程檔案,並轉動螢幕展示給劉永全。

“同時,我們也在持續收集向渦噴模式切換的邊界資料,嘗試透過最佳化控制邏輯和微調msv動作曲線來拓寬安全邊界,您看。”

他指著檔案裡的一組對比資料:

“透過迭代最佳化,觸發第二外涵道堵塞的臨界開度,已經從最初設計的68%提升到了本次測試的94%,發動機工作引數的波動幅度也顯著改善,這證明這個大體方向應該是對的。”

雖然看似是在報喜但說到此處,秦小明的眉頭又習慣性地鎖緊,聲音也壓低了幾分:

“不過,這最後的6%開度區間,想要徹底避免堵塞和倒灌,恐怕不是簡單的控制引數最佳化或者區域性流道修型就能解決的。”

他撓了撓頭,露出頗為苦惱的表情:

“我個人判斷,問題的根子,可能還是在於變幾何分流環本身的結構設計……其固有的幾何約束和流道匹配性,在面對這種極端流態轉換時存在瓶頸。可能需要……更根本性的最佳化,甚至重新設計。”

這番話說完,辦公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秦小明和宋甫等人臉上都難掩失落和壓力。

作為主要負責問題攻關的團隊,連續多次在同一個門檻前跌倒,眼看著節點迫近,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沙發上的劉永全非但沒有流露出絲毫的焦急或不滿,嚴肅的臉上反而慢慢浮現出一絲……輕鬆。

“嗯。”劉永全語氣平和,甚至帶著點讚許,“你們對問題現象的描述非常清晰,能把這麼複雜的瞬態流動問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定位到‘堵塞-倒灌’這個核心癥結,本身就證明了你們團隊的能力和工作的價值……”

這番肯定,讓其餘幾人都有些錯愕,心中的忐忑更甚——

這不像是對待一個關鍵瓶頸問題的態度。

秦小明甚至繼續解釋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