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可能告訴對方具體哪些軍用型號已經使用了相關技術,只好用個語焉不詳的說法代替。
胡長貴眨了眨眼睛,六十來歲的他此時像個好奇寶寶,下意識抬頭望向窗外的夜空:
“可是這……來得及嗎?”
“我的意思是,xs-1不是也在規劃中?”
他下意識覺得太空專案的週期應該更長。
這一次,四人臉上的笑意更深了。
常浩南微微搖頭:
“實際上,整個“信標”中繼基地都已經進入了地面建造階段,進入要比示範堆快得多,如果不出意外的話,xs-1空間電源,以及三個桁架連線艙段都會在2017年內發射入軌,並開始提供執行資料。”
2017年!
在軌執行!
胡長貴的大腦被這接踵而至的資訊量衝擊得幾乎停止了運轉。
他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卻發現一時詞窮。
只能愣愣地坐在原地。
此時此刻,他感覺自己好像是個外人。
但轉念一想,發現整個房間裡好像只有自己既不是院士,也沒在工建委掛個職位……
好嘛,原來真是外人!
見到胡長貴已經陷入了深深的emo,常浩南轉而把目光重新投向蘭新志:
“從這個大衛·特萊的表態來看,對方最後的信心恐怕不是什麼聚變電站,而是在他們自認為擁有的“半導體優勢”上面。”
蘭新志臉上也跟著點了點頭,表示同意:“沒錯,目前國外的主流輿論仍然認為,咱們是透過tsmc的非法渠道獲得了少量批次的7nm製程晶片……據說華盛頓那邊已經派了好幾個工作組,把tsmc上下給折騰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聽到這裡,常浩南長長地、無聲地撥出一口濁氣,彷彿要將胸中積壓的某種情緒徹底排出:
“既然這樣,那我想……是時候把我們的牌打出去了。”
……
三天後。
晚七點整,央視綜合頻道的新聞節目準時開播。
在例行播報了當日的重要時政新聞和國際動態後,畫面切換。
主持人用鏗鏘有力的聲音播報道:
“下面播送本臺記者採寫的專題報道:自主創新鑄‘芯’魂,國產晶片邁入新時代。”
緊接著,是一段長達5分30秒的專題片。
鏡頭首先掠過津門bhx區一片現代化、整潔宏大的廠區。
巨大的“華芯國際”logo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隨後,畫面切入高度潔淨的晶片生產車間。
穿著全套無塵服的工程師們,在自動化程度極高的裝置間穿梭。
接受採訪的基地主任黃煒面帶自豪:
“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攻堅克難,華芯國際已經全面攻克了等效7奈米工藝節點的全部關鍵技術難關和生產工藝流程,包括高精度光刻、多重曝光、原子層沉積、高深寬比刻蝕、先進金屬互連等核心環節,良品率穩步提升,已達到規模化量產的要求。”
鏡頭切換,展示著晶圓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流轉、被精密裝置加工的細節畫面,以及最終產出的、在顯微鏡下呈現複雜電路結構的7奈米晶片晶圓。
“目前,我們的津門基地正在開足馬力,全力生產,”黃煒繼續道,語氣中透露出強烈的使命感和產業擔當,“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用自主可控的先進製程晶片,填補因外部因素導致的市場空白,全力保障國內資訊產業,特別是通訊、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關鍵領域的晶片供應鏈安全與持續發展!”
最後的鏡頭,似乎是定格在黃煒自信的微笑上。
但攝影師卻刻意沒有使用鏡頭虛化。
因此,觀眾得以清晰地看到。
在黃煒身後不遠處,一臺光刻裝置的側面,噴塗著“arf-1800”的型號標識。
當然,還有長光集團、上滬微電子集團和火炬集團的三個品牌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