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高度緊張的監控和精準調控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主控室的大螢幕上,一個醒目的計時器數字不斷跳動:
500……
1000……
2000……
hl-2a裝置內的等離子體,在強大的磁場約束和持續的能量注入下,如同一個被馴服的微型太陽,持續散發著驚人的光和熱。
中心電子溫度穩穩維持在5000萬攝氏度以上,等離子體電流穩定在1.15兆安培。
這已經遠遠打破了之前由east保持的百秒級h模執行紀錄,並且還在不斷重新整理。
然而,挑戰也如影隨形。
“偏濾器靶板熱負荷持續升高!紅外成像顯示區域性區域溫度已超過1800攝氏度!接近一級警報閾值!”
長時間的高功率執行下,即使有硼化壁的保護,高溫等離子體對材料尤其是偏濾器區域的侵蝕依然嚴重,產生的雜質被帶入等離子體核心,輻射出大量能量,不僅損失能量,還會冷卻等離子體。
“注入少量氖氣,進行主動輻射冷卻,目標將峰值熱負荷降低15%。”
周新同盯著熱負荷分佈圖,迅速決策。
這是常規的應對策略之一。
“注入氖氣,流量設定。”
操作員執行。
光譜儀上立刻顯示出代表氖元素的譜線強度飆升。
氖氣在高溫下被電離,其離子在等離子體邊緣區域輻射出能量,如同在灼熱的靶板前撐起一把無形的“遮陽傘”。
紅外影象上,靶板最紅熱的區域顏色肉眼可見地變暗了一些,溫度讀數開始回落。
“熱負荷下降,效果明顯,但雜質輻射總功率仍在高位。”
“繼續監控,必要時重複氖氣注入或調整注入位置。”
說完這句話之後,周新同暗自嘆了口氣。
實際上,到了這一步,他基本上已經相信了那份資料的真實性。
如果不是對等離子體的控制策略趨近完美,那麼他們絕無可能得到如此誇張的成績。
而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是hl2a的效能,和西南物理研究所的水平,限制了整個試驗更進一步。
“那就看看,我們究竟能做到何種程度吧……”
周新同的好勝心逐漸燃起。
“電流剖面有輕微偏移,注意lhcd驅動效率。”他再次提醒道。
“收到,正在調整低雜波注入角度和頻譜。”工程師的手指在控制檯上飛快敲擊,試圖最佳化電流驅動效率,維持等離子體電流的穩定。
但在計時器的千位數跳到“3”之後,局面終究還是急轉直下。
代表磁流體穩定性的監控臺開始閃爍黃燈,數根磁探針的訊號曲線也同時瘋狂抖動!
“警報,邊界局域模再次爆發!能量釋放預估0.75兆焦!”鄺忠昕的聲音響徹主控室。
0.75兆焦的能量釋放,會瞬間將大量粒子和能量傾瀉到偏濾器靶板上。
輕則損傷準備階段形成的壁面沉積膜,重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等離子體“大破裂”,導致試驗直接結束。
所有人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中性束注入,功率瞬時提升至120%!壓制邊緣壓力梯度!”
周新同也隨之給出了處理辦法。
跟之前那次不同,這種利用高能粒子束主動“熨平”邊緣壓力尖峰、抑制大型elm的關鍵手段,是資料中強調的。
“nbi功率超馳,120%!注入!”操作員的聲音幾乎被眾人的心跳聲所蓋過。
監控螢幕上,那代表elm強度的訊號峰在即將衝頂的瞬間,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硬生生摁了下去!抖動迅速平息,警報解除。
“邊界局域模壓制,偏濾器承受能量衝擊在安全範圍內。”
這一刻,鄺忠昕覺得自己後背的工作服都要被冷汗浸溼了。
不過到了這一步,所有人心裡面都有數。
等離子體的穩定性已經相當糟糕,不太可能撐過下次爆發了。
周新同看了一眼計時器。
3750秒。
已經遠遠超越了之前世界紀錄的二十倍,也幾乎到了他之前估計出的極限。。
“保持警惕。氦灰抽氣系統效率如何?”他問道。
“效率穩定,氦灰濃度控制在閾值以下。”負責該系統的工程師報告。
最後的幾百秒,彷彿被無限拉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