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林燃是主任,副主任經常和林燃打交道,安排自己人,間接拉近關係。
可以說算盤打的非常精了。
只是萬萬沒想到,林燃早有安排,只能說機關算盡也沒算到,林燃會安排自己的爹來接這個位置。
在簡中網際網路上,對阿波羅科技的月球基地建設專案,關注度一開始達到一個峰值,此後慢慢下降,最近則又慢慢回升。
這和他們高調宣稱的月球超導計算中心有關,但同時還是因為這是一個基建專案,基建專案是有實物的。
它是一個大型的基建專案,肉眼可見地在擴張。
在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隕石坑邊緣,永恆的陽光灑在已擴張至數平方公里的光伏陣列上。
這些陣列不是平鋪的,而是垂直的,垂直陣列能夠減少塵土積累,月塵問題可要比地球嚴重得多。
nasa找來的供應商採取的月球光伏發電方案是月球光伏車,太陽能板在車上,然後需要收集太陽能的時候,太陽能板就平鋪,不需要的時候,就從平鋪切換成垂直,避免月塵的堆積。
而華國採取的就直接是垂直,因為得益於投放成本低,所以華國可以犧牲一定的光電轉化效率,用來獲得更高的穩定性,更長的使用壽命。
這些矽基光伏元件是專門針對月球環境設計的,每一塊麵積約2平方米,效率在23%左右,由阿波羅科技的多次發射任務運來,總輸出已達50 mw,足夠支撐整個基地的能源需求。
在沙克爾頓隕石坑的陰影區域裡,這些光伏元件的佔地面積擴張速度非常快。
阿波羅科技每次的發射任務,最多的就是這些光伏元件。
然後這些光伏元件,因為缺乏能源的緣故,所以一開始是需要宇航員自己去搭建。
也就是說在過去幾個月,都是韋旭航、錢飛和趙建國這些宇航員親手鋪設:穿著宇航服,拖著元件,一塊塊固定在月壤支架上。
過程枯燥而危險,月塵靜電吸附,元件容易滑落,而且要考慮到月球重力僅為地球1/6,讓每一步都像在水裡面行走。
從直播視角,就是宇航員把人類造物鋪設在月球表面,第一次看很新奇,之後就越來越沒意思。
但到達底部就會上升,因為你鋪設的面積越來越大,視覺效果越來越直觀。
華國人天然就喜歡這種種田的感覺。
加上這次和過去有所不同,因為光伏元件和配套供電設施的建設完成,這次是第一次機器人在月球作業。
此後,哪怕沒有人類宇航員在月球上,機器人也會自動作業,鋪設光伏元件。
這是一款名為吳剛的六輪履帶式機器人,重約300公斤,裝備機械臂和鐳射掃描器,能自主導航並鋪設光伏元件。
它使用最新的演算法,基於slam技術,在月球地形上規劃路徑,避免坑窪和岩石。
能源來自小型鋰硫電池,結合光伏自充,能連續工作72小時。
這次,是機器人第一次獨立作業——人類只需監控。
韋旭航站在控制艙的觀察窗前,雙手交叉胸前,顯示屏上實時傳輸著機器人的視角:“這該死的月球打灰生涯終於要結束了。”
趙建國糾正道:“這不是打灰,這是鋪光電板。”
韋旭航無語:“月球鋪光電板和地球又不一樣,月球鋪這玩意有月塵,這和打灰有啥區別?隨時宇航服上都沾有塵埃。
不過好在,第一步終於完成了,不再是人類宇航員在月球上當苦力打灰了。”
趙建國瞥了他一眼:“你以為後續就不用打灰了?你沒看規劃圖?”
韋旭航哭喪著臉說道:“你說的對,這裡剛乾完,下一個工程又來了,就不帶停息的。
這宇航員和工人沒啥區別,乾的都是體力活。”
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步是建造電磁發射軌道。
從沙克爾頓延伸到德格爾拉赫隕石坑的軌道。
這裡的軌道是平鋪形式的,既能用來當做是脫離月球軌道的飛船發射,也能作為往返於兩個隕石坑之間的運輸裝置使用。
有點類似於地球上的磁懸浮列車概念。
而為了避免月球上的複雜環境對這條電磁軌道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先鋪設以月壤為結構材料充當地基,然後安裝軌道,最後再將結構材料給覆蓋上。
更直觀一點說就是,要用月壤作為擋土、支撐和輻射架的骨架和基礎。
整個鋪設骨架的過程能由機器人來做,但最後的組裝,加速模組的拼接,這些靠機器人精度是不夠的,最終還是得宇航員們來。
先鋪光伏後建鐵路,純純苦力。
地球上阿波羅科技的官方直播間,主播倒是很興奮,“看!我們的吳剛先用鐳射掃描地表,計算坡度。
如果超過5度,就自動調整支架高度,確保元件傾角最佳化到23.5度,匹配月球自轉軸。”
能在阿波羅科技當官方主播,起步得是理工科雙九碩士,在經過培訓後專業知識那叫一個信手拈來:“光伏陣列的效率取決於入射角,在月球南極的準恆光區,能達年平均80%容量因子。
至於大家所擔心的如果月球沙塵暴來襲,機器人的可靠性,這點我們早有考慮!
吳剛有振動清潔系統,能抖落塵土。”
主播接著說道:“各位觀眾,你們正在見證歷史!這是月球上第一次由機器人自主鋪設光伏元件。
吳剛正從基地出發,履帶碾過月壤,速度約2米/秒。為什麼這麼慢?因為月球地形複雜,它必須實時計算重心,避免翻車。
而這些光伏元件是砷化鎵薄膜型,重量輕,抗輻射強,能在月球真空下工作20年。
現在,機器人伸出機械臂,抓取元件,完美對齊!它使用超聲波焊接固定支架,強度是地球鋼材的1.5倍。”
直播畫面切換到機器人第一人稱視角:機械臂精準拾起一塊光伏板,掃描地表,噴射少量膠凝劑固定底座,然後展開面板,連線電纜。
整個過程流暢如水,耗時僅5分鐘一塊。
主播繼續解說:“這不只是鋪設,這是我們月球基地的基石!
光伏陣列擴張後,將為3d列印工廠和核裂變站提供冗餘電力,支援氧氣生產和水迴圈。
這也是整個能源自給的開始。”
直播間的彈幕在刷屏:
“太酷了!機器人比人類穩多了,終於不用看宇航員手抖了!”
“我想問下機器人ai是基於什麼框架?tensorflo是pytorch?”
“月球版光伏鋪路機!”
“老中不愧是基建狂魔,在月球上也開始基建了。”
“不是,什麼時候種菜?我想看種菜了。”
“歷史時刻!人類征服月球的第一步,從能源獨立開始。”
在彈幕中,機器人完成了第一排鋪設,陣列邊緣再度擴張了1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