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pc機構中,關於如何驗證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超光速航行技術的會議結束了。
除了澳洲代表羅厄爾·尤萊亞外,其他人幾乎都是滿臉興奮地走出了會議室。
按照那位徐教授的說法和在會議上討論的結果,crhpc機構將在三天後正式啟動對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實驗。
這份‘驚人’的訊息,也隨後透過新聞釋出會正式對外公開,所有駐紮在crhpc機構總部的媒體記者都在第一時間將資訊傳遞迴了自己的總部。
很快,crhpc機構即將啟動對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實驗的訊息就如同坐上了火箭,不,如同插上了光纖一樣,飛速的傳播著。
《ctv媒體》:“5月27日,在我國徐川院士的主導下,crhpc機構理事會正式透過了對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實驗!”
“根據理事會商討的結果,crhpc機構將向太陽與木星軌道分別傳送在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與量子引力模擬接受裝置,以對超光速航行技術的可行性進行驗證。”
“如果這項驗證實驗成功,將意味著人類文明或許可以在不久的未來快速的前往太陽系任何一個角落!”
ctv媒體的報道,徐川也看到了。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報紙上的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只是稍微有那麼‘一點點’對未來的樂觀想象而已。
畢竟就算是接下來的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實驗成功,證明了可以藉助恆星這種大質量天體的自身時空曲率來完成超光速航行的可行性,距離真正的超光速航行技術也有無比遙遠的距離。
畢竟要利用矽聚變燃燒牽動恆星的時空曲率在區域性區域發生拓撲分裂,形成閉合類時曲線雖然不難。
但要想借助這項技術形成一個大範圍的曲率空間,並透過這個曲率泡傳輸一艘幾十噸、上百噸甚至是更重的太空梭或者是物資,以現在的技術幾乎是一件看不到希望的事情。
且不提在超光速航行的過程中被傳送的太空梭或物資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光是維持一個足夠傳送幾十上百噸質量的穩定曲率泡空間就是目前的人類技術根本就無法做到的事情。
即便是徐川已經將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的方案在crhpc機構理事會的會議上討論的很詳細了,即便是現在他們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能夠幾乎無限提供能源,即便是他們擁有強大的航天技術.
他們現在能做的,也只不過是嘗試性的藉助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來影響太陽的時空曲率,開啟一個能夠讓光粒子透過的曲率空間而已。
而這,就已經是目前人類文明的極限了。
不過話雖然是這麼說,但這對於才走出地球,眼光剛剛展望向外太空的文明來說,只要能驗證成功,其意義遠不低於一次科技革命!
這不僅僅是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更是對宇宙結構的一次全新瞭解!
crhpc機構總部,理事長辦公室中。
坐在辦公桌後面,徐川從助理的手中接過了一迭需要簽字的檔案,在理事長那一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些檔案都是和超光速航行技術相關的,因為這次的驗證實驗此前並沒有太多準備時間,所以一切都只能走最快的稽核通道。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裡是crhpc,是擁有著全產業鏈被譽為工業克蘇魯的華國!
涉及到超光速航行技術驗證實驗所需要的絕大部分裝置與技術,都能在這裡找到。
將手中的檔案簽好字後,徐川將其重新遞給了助理,開口問道:“米國那邊提供的超短脈衝鐳射裝置什麼時候能運到?”
在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的實驗中,最關鍵的裝置便是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了。
而按照他設計的方案,透過核聚變的方式模擬出參宿四內部的高溫高壓環境,製造出類似於‘殼層坍縮-激波反彈’效應,繼而透過大質量天體本身就擁有的時空曲率來彎曲時空將光粒子送到木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手段。
然而目前他們掌握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並不能達到足夠讓矽元素聚變燃燒的程度。
因為矽燃燒發生光致蛻變的溫度範圍在27至35億開氏度,約230-300千電子伏特。
光致蛻變是矽燃燒的核心過程,透過γ光子將原子核擊碎成a粒子(氦原子核),從而形成新的元素。
這一過程發生在晚年恆星核心的極端高溫環境中,比如參宿四,如今就正在不斷進行著矽聚變燃燒。
而目前華國掌握的可控核聚變技術採用的是真空磁約束方案,可控核聚變反應堆腔室中的溫度最高也不過是一億攝氏度而已。
距離矽燃燒發生光致蛻變的溫度範圍,還有足足三十倍的差距。
儘管理論上來說磁約束方案也能達到這個溫度,但那基本上已經是第三代氦三聚變才能達到的超級高溫了。
目前來說,人類能夠達到三十億攝氏度超高溫的手段並不多,只有寥寥數種。
比如利用大型強粒子對撞機進行粒子對撞,當兩顆粒子碰撞的那一瞬間,對撞機內部足夠達到數萬億攝氏度的超級高溫。
在crhpc機構之前的實驗中,利用兩顆重鉛離子進行對撞實驗,產生的溫度超過了89.8萬億攝氏度的超級高溫,重新整理了2012年歐洲核子中心lhc鉛離子對撞的5.5萬億攝氏度高溫的世界記錄。
不過大型強粒子對撞機雖然能夠產生遠超矽燃燒發生光致蛻變的溫度範圍,但它並不符合製造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的要求。
因為大型強粒子對撞機制造的超級高溫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只是溫度,而不是熱量。
溫度和熱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是物體內部粒子平均動能的宏觀統計量,需要大量粒子集體行為才能定義。
而單個粒子無論動能多高,都無法直接對應宏觀熱量輸出。
後者是能量轉移的過程,需要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換來實現。
例如燃燒反應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或物體間溫差導致的熱傳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