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這才滿意道:“這才對!走,你我兄弟秉燈夜談,今夜定要與妹婿聊個盡興。有一事,妹婿或許不知,兩年前,父皇曾想讓妹婿擔當我師,我那時不知妹婿之才,還想過刁難妹婿。”“父皇說你有大才,博學更勝淳于師,我不信,便想了些問題用來刁難妹婿:如這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如天上星辰幾何?”
李念聽了扶蘇的問題後,心中無語,如果換作是這時代的人,以扶蘇提出的這些個問題,還真會被扶蘇給刁難住,這根本不是這時代的人能回答上來的。
李念笑道:“通常而言,我等這方天有兩千裡之高,地有一萬兩千七百四十二里之厚(大氣層高度及地球半徑),至於天上的星辰,在晴朗夜空下,可看到的星辰有六千到七千來顆,然宇宙中真正的星辰數量遠勝於此,有萬億之數。”
聽了李念給出的回答,扶蘇好奇道:“妹婿如何得知這些?”
李念笑道:“此事,兄長應當很快便會知曉!”
扶蘇轉念之間便明白,這是在說他成為大秦儲君後,便會知道李念的來歷。
對於李念的來歷,許多人暗裡調查過,可惜都一無所獲,民間更是湧現出了多個版本的猜想:有說李念是上古聖賢轉世,專為輔佐大秦而來,要成為當世聖賢;有說李念是仙神下凡的;也有說李念是年幼之時誤入仙家勝地,被仙人收為了弟子……
但不管是哪個版本,李念都不是普通人,要是後世拍攝與李念相關的電視劇,保準會將這些民間傳聞加入進去。
扶蘇未回宜春宮,而是和李念去了六英宮,看著談興極高的扶蘇,李念想到一事:扶蘇好像今日才回來吧,這廝不去陪著其妻,反而跑來他這跟他夜談,就不怕讓嫂子多想?
扶蘇還真沒說假話,這傢伙是真積累了一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治國,及儒家、法家思想等方面。
不僅問,扶蘇有時也會講出了他的一些見解,當聽到扶蘇對儒家思想的一些想法後,李念才真覺得這位扶蘇公子是真有了變化。
以往的扶蘇雖不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卻是“學而固思己對”,他認為自己學得到的、思考理解到的就是正確,固執己見,所以他才敢頂著始皇的怒火上書諫言。
他倔強地認為自己做的便是正確,沒想站在其他的角度去思考,衡量其中的利弊,若他能站在其他角度想一想,會發現他認為那些惡政暴政其實有用處。
在和李念交流了諸多問題後,扶蘇更加清楚了他以往的不足,嘆道:“今與妹婿夜談,方知我當初何等淺薄無知!”
許多事不換角度,沒法看清全域性,也難以理解決策者為何會做出那些決定。
李念笑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便是聖賢,也不敢說自己便完滿無缺。有過錯缺點不算什麼,難在認識到錯,並將之改正!兄長能認知自己缺陷,並予以彌補修正,則不晚!”
“謝妹婿寬慰!”
扶蘇又問道:“妹婿可知父皇為何要在此時立儲?”
‘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我當然知道,只是暫時不能與你說!’
李念心道了一句,回道:“大秦如今開朝將近兩載,而儲君之位仍舊空懸,於國不利。且陛下將諸位公子分封於外,皆不在咸陽,一旦有變……”
李念未說什麼“變”,扶蘇心中卻明瞭,李念接著道:“大秦恐會陷入動盪,乃至傾覆。而立儲君之後,能平息人心浮動,使大秦更為安穩,縱有變故,也有保障。”
“我與妹婿一般想法!”
扶蘇又問起一事:“父皇在封諸位弟弟為王前,曾說過是要以此保證大秦對地方治理,同時也是為對諸位公子分封海外提前作備。妹婿對此事事有何看法?”
李念未答反問:“兄長對此事有何看法?”
扶蘇認真道:“我認為此事有相益之處,也有為禍之處。相益之處在於使諸公子鎮封海外,可使大秦海外疆土穩固,也可讓諸位兄弟一展所能,不至一事無成,在大秦本土危難時,還可以海外為援。”
“至於為禍之處,以妹婿之才,當能明白,分封本就是埋禍之道,周之前例便在不遠。初分封時,海外諸國興許不會對大秦有禍,可等時日漸久,其等國力日盛,而大秦本土衰落,定會再現分裂混戰之勢。”
“到的那時,又是一場列國之戰,天下蒼生又將遭屠戮,由於疆域更大,人口更多,戰禍必更勝過往!”
李念道:“兄長有寬仁之心,悲天憫人之志,弟佩服!兄長所言極是,分封確是埋禍之道,統一自當更好,然大秦暫無法做到。海外很大,疆土之袤勝於大秦,大秦若要取之,若不分封,要如何鎮守?”
“且在世界上,非僅大秦一國,也非我等一族,還有其他國邦部族,諸國邦部族尚處愚昧,遠不及大秦。此正是大秦發展之機,若在此時不去爭奪海外疆土,為大秦獲取更廣袤的生存之地,莫非要等諸國崛起之後,再與其等相爭?”
扶蘇當然不會說什麼“我們不必去和人爭,可以和其他國家民族友好相處”這種蠢話,這是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競爭,先發的優勢豈能不佔?
國與國的爭鬥,族與族的交鋒,少有友好和睦,你要是不想努力,那在明日就可能被其他國入侵,被其他民族奴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