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諸如君王賢明、有賢臣、有名將等,但這位妹婿有意問他,答案肯定不是這些。扶蘇道:“妹婿莫非想說是因工技?”
李念笑道:“確切說是生產力,而工藝技術卻能提升生產力。‘生產力’,兄長可簡單理解為生產製造之能,種植作物、養蠶織衣、養殖牲畜、製作器物等皆為生產製造。”
“在上古時,人衣難體蔽,所用器物也以木製、石制、陶製為主,在此時,上古之人生產製造之能低下。而生產力低下,意味著生產製造的物資不足,無法供養出眾多人口,讓部族更為壯大。”
“可等有人發現了礦石,從中冶煉出金屬,逐漸以金屬取代石器,生產製造能力便獲得了提升。”
扶蘇點了點頭,這很容易理解,金屬器比石器更結實、更耐用、更鋒銳,以其為器,在生產製造中比石器更好用。
“以石器難殺死的猛獸,用金屬鍛造出的刀箭卻能,以石斧難砍伐之木,用銅斧卻能;在有了金屬器物後,便能獲得比以往的資源,即能供養更多人口。而人口增多,也即意味著部族壯大!”
“再到後來,金屬冶煉再進一步發展,開始馴化蓄養牲畜,發現並種植各種作物,養蠶紡織也有長進,即生產力再度進步,此部族也隨之人口增加,再次壯大。”
扶蘇順著李念的話去想,越想越覺得好像真是這樣,從上古到現在得以發展都是因為那生產力進步了,而這位妹婿又說工藝技術能提升生產力……
上古時確實沒法和現在相比,那時的人所穿所用都不及現在,這些都是源於生產力進步,工藝技術發展。
李念講這些,為的是讓扶蘇能夠重視工藝技術,扶蘇大機率會成為大秦的第二位皇帝,他願意重視工藝技術,可以給之後的大秦皇帝開個好頭,使他們不敢輕視工藝技術的發展。
“生產力的變化才使得時代變化,從上古到夏商,再到如今,皆是如此。大秦想要變強盛,進入下一個階段,必須得提升生產力,而生產力提升又與工藝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打造好更好的農具,能讓一牛一人耕種更多土地,製作更精良的武器,能讓上戰場的軍士減少傷亡,製出能更防寒保暖的衣物,可使北方之民能更好度過冬日,造出能載更多人更快捷安全的馬車,能讓各地往來更為便利,兄長可還以為不重要?”
扶蘇聽後回道:“皆為於國有利之事,如何能不重要?工藝技術須為國所重,不可懈怠!”
李念又道:“如果大秦不重視,而他國重視,即便大秦目前強於諸國,也可能在某日被其等超過。要大秦始終保持領先,便不可原地踏步,須得更往前進,使他國難以追上。”
聽李念又一次提到他國,扶蘇心中好奇,這位妹婿未免太在意了些其他國邦對大秦的威脅,這背後有何原因?
扶蘇按下好奇,問道:“妹婿方才言‘大秦想要變強盛,進入下一個階段,必須得提升生產力’,這‘下一階段’為何?”
李念道:“大秦如今正走在這個階段上。兄長已知世間不僅有大秦,還有其他國家部族,大秦在日後必會遇到,或與其等成友盟,或為敵手。”
“但不管如何,只要大秦不想閉國自封,就需成為國際性強國,而國際性強國需強大實力作為支援,國家實力增強又需提升生產力,使工藝技術發展。大秦想長久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必要如此!”
李念並沒說下一階段是工業革命、工業化,以大秦目前的基礎,就算有他開掛,想要完成較為基礎的工業化,也至少要用幾十年。
畢竟李念再有掛,再有始皇帝支援,可無奈他只有一人,即便他直接給出資料和圖紙,也得有人將之轉化為能被現今大秦所用,否則帶來再先進的知識技術也沒用。
大秦要進行工業化,最重要的一步是得有足夠的人才,人才才是一切技術的母機。
扶蘇不知這些,聽李念提起國際化,十分有興趣,道:“我也曾聽聞過‘國際化’一詞,卻不知究竟為何,還請妹婿解惑!”
李念道:“大秦以往雖強,但只能稱地區性大國,在一個地區有較大的影響力,而對更遠處,影響力便不足,國際性大國便是走出地區,將影響力擴散至更廣袤的地方,乃至整個世界,即使遠在數萬裡外的國家也將受大秦影響。而為何要成為國際化強國?”
“自然是因其對大秦有利!大秦實力雖強於諸國,但以大秦如今之能,並不能將諸國全滅,一統整個世界,因而須採用另外的方法去治控世界。”
扶蘇道:“成為國際性大國便是這個方法?”
李念卻搖了搖頭:“不是,成為國際性大國是果,並非因。真正的方法是建立以大秦為核心的國際性秩序,兄長可簡要理解為,建立聯盟,此聯盟以大秦為主,大秦為其制定規矩,諸國遵守。”
“此聯盟設立,便如在世界上製造出了一個以大秦為頭腦,諸國為手腳的巨人,大秦單獨難以做成之事,卻可以此巨人之身做成,譬如影響治控世界。”
“而想此聯盟設立,且使入盟諸國甘心服從大秦,便需大秦實力夠強,還要許以盟國利益好處,簡言之,大秦以自身強大的實力為聯盟背書,組成一個於大秦有利的利益共同體。”
扶蘇不笨,一想便明白了李念話中意思,這真是個大膽的設計,以諸國為大秦手腳,大秦想做某些事時,便可差遣他國去做。
但扶蘇對聯盟的作用想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