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頓感不解,他看向張昭,希望張昭能透露一二訊息,天子這已經是第三次告訴他“好為之”了,這究竟是有什麼深意?但是張昭並不理會楊彪的挽留和請求,只是登上了自己的馬車離去。楊彪心中湧出了些許不好的預感,但還是咬著牙,拉著三公曹尚書黃琬等人一同登上了自己的馬車。
他不甘心於只讓弘農楊氏三世三公或是四世三公,他想要讓弘農楊氏永遠都站在大漢世家豪門的巔峰。
楊彪的心思,旁人並不知曉,只是覺得弘農楊氏一時風光無兩。
朝野上下,無人不感念天子對楊氏恩德之隆,心中不免充斥著豔羨之情。
三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在汝南袁氏覆滅後,已然屹立於大漢世家之巔。
而楊賜又如此幸運,成為了太上皇的帝師,又得劉辯這位繼任的天子信重,楊彪本人亦得官拜河南尹。
儘管楊彪需離職丁憂二十七個月,但誰都知曉,待楊彪守孝期滿,迎接他的將是更加光明和平坦的顯赫前途。
不過很可惜,劉辯並不是這麼打算的。
相反,他永不再錄用楊彪!樂成殿內,劉辯斜倚在玉憑几上,吃著一張以牛肉填充的胡餅,嘴角還殘餘著些許碎屑,也沒有遵守什麼“食不言”的規矩,向一旁同樣在進食胡餅的盧植道:“盧師,朕愈發覺得自己虛偽了,老太尉與朕,情同祖孫,朕卻要這麼算計他的兒子。”
盧植緩緩放下手中的胡餅,用一塊帕巾擦了擦手,微微搖了搖頭。
他與楊彪是至交好友,但念及剛故去的楊賜,不禁喟然長嘆道:“若伯獻公知曉楊文先所做之事,只怕……會親手將其撲殺。”
撲殺,也就是將人裝在麻袋中活生生摔到死為止。
繡衣直指的密報顯示,楊彪頭兩次顯然都沒有領悟到劉辯那具“好為之”背後的深意,仍與名士申屠蟠、五經博士韓融、三公曹尚書黃琬等人私下密會,謀劃著奏請朝廷重新審理竇武、陳蕃及前朝朋黨案。
黃琬是最純正的黨人!黃琬曾擔任五官中郎將,與時任光祿勳的陳蕃共同掌管官吏的選舉,是受到陳蕃舉薦的門生故吏,也是陳蕃被抓捕和殺死的見證者。
劉辯在黃巾之亂爆發後,赦免了黨人,重新啟用了黃琬。
如今在劉辯的治下,宦官和士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矛盾,朝中也都是為人交口稱讚的賢宦,但黃琬依舊想要糾集著群臣為竇武和陳蕃等人翻案。
說什麼重新審理,那不就是翻案的意思!若是朝廷不覺得這件事有冤屈,那為什麼要重新審理?
然而竇武和陳蕃是什麼人?
竇武是桓思皇后竇妙的父親,因為竇妙被冊立為皇后,竇武從小小郎中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裡侯,食邑五千戶。
明面上,竇武任職期間,徵召名士,廉潔奉公,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的衣食僅夠吃穿而已。
彼時朝廷因涼州羌亂匱乏糧食,恰好糧食又歉收,人民飢餓,竇武將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給了太學生,又用車載糧食和飯菜,在道路施給貧民。
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便互相標榜,為天下名士定出標號。竇武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
然後竇武就把持了朝政和北軍以及羽林軍,由於提出盡誅宦官的建議沒有得到彼時成為太后臨朝稱制的竇妙同意,因此準備私自率軍攻打皇宮誅殺宮中宦官。
且不說竇武把持朝政和北軍、羽林軍,安插黨羽心腹佔據朝中各大要職,光是為了誅殺宦官便準備派兵攻打皇宮的事情,順便打算將迎立天子劉宏一起廢了換個新的。
就這樣的人,也配稱漢臣?而且明面上清廉如水的竇武,在孝桓皇帝駕崩後,陵墓尚未徹底修繕完畢,就奏請竇太后給兄弟和兒子封侯,從宮中帶走了許多美貌的宮女,一月之內,從宮中搜颳走了上億價值的財物。
陳蕃呢,作為竇武在士人之中的合作者,同為“三君”,在聽聞劉宏和宦官們搶先一步發動宮變,誅殺了大將軍竇武,於是率領屬官和太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殺進皇宮的承明門。
持兵犯闕,何以為臣?更何況陳蕃的兒子陳逸,更是勾結時任泰山郡守的張舉以及泰山郡都尉張純謀反,若非繡衣使者提前探查到情報,彼時朱苗率領的軍隊定然會遭到襲擊遭受損失。、
父子皆為大漢逆臣!
竟然還有人要朝廷為這樣的逆臣、叛臣翻案?盧植早年也不是沒有仰慕過這兩位前輩,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距離才能產生美的道理。
一旦與仰慕的偶像距離太近,看到的真實面目也許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想到這裡,盧植不免覺得楊彪這位好友是不是得了癔症。
無論竇武、陳蕃二人是否有罪,他們都曾有意罷黜彼時剛即位的太上皇劉宏。若為這二人翻了案,豈不是否定了太上皇即位的合法性……進而也動搖了當今天子繼位的法統根基!
為竇武、陳蕃翻案,於太上皇和天子而言,幾同謀逆!天子三次告知楊彪“好為之”,已經是念在老太尉楊賜的情面上了。
然而這件事楊彪、黃琬等人早已密謀多時,他們原計劃在楊賜停棺三月、即將下葬之日,於百官和前來弔唁計程車人們面前提出此議,料想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難以拒絕。
一旦此事被擺上檯面,無數曾受牽連計程車人及黨人後裔必會群起響應。
倒並非真有那麼多人緬懷掛念著涼了多少年的竇武和陳蕃等人,不過是覬覦這滔天巨浪背後無盡的利益與名望!
只要參與進去,有一二言語,皆能進入世人眼中,皆可揚名!只是令天子和盧植都格外不解的是,你楊文先是什麼人,你還缺這點名望?
以楊彪的出身、名望和資歷,九卿只是他的下限,三公只要努努力就能擔任,他又從不染指軍權,顯然也沒有謀反的心思,那他圖什麼?然而無論楊彪圖什麼,終歸是事不過三。
楊彪在第三次領悟了天子話中深意後,依舊選擇與黃琬等人攪合在一起,僅僅準備在楊彪守孝結束後永不錄用,而非全族永不錄用乃至夷三族,已是天子莫大的仁慈了。
而若是楊彪當真不識相,那劉辯也不會再給予任何仁慈了。
(4215字)——
ps:後面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