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朝廷數道詔令頒佈,以及《大漢邸報》對冀州戰事和朝廷處置的詳盡報道,朝野上下掀起了對前冀州刺史張延的聲討浪潮。
冀州雖非嚴格意義上的中原之地,但冀州籍的朝臣數量卻相當可觀。
這也得益於當年世祖光武帝在河北轉戰的緣故,因此冀州士人始終都是後漢朝堂上的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而張延的愚蠢,使得眾多冀州籍朝臣的家族或遭劫掠,或有子弟傷亡,這份切膚之痛,這如何不讓冀州派的官員們怒火中燒?
這股聲討的浪潮也迅速蔓延至太學,那些尚未被官場浸染、滿腔熱忱,以輔佐天子中興大漢為夢想的年輕太學生們群情激憤之下,竟直接圍堵了張延在雒陽的府邸!
張延的三個兒子張範、張承、張昭都懵了(注1),三兄弟彼時正在學堂內研讀經學,萬沒想到父親竟犯下如此大錯,更未料到朝廷處置如此迅疾嚴厲。
檻車入雒,秋後問斬!年僅十四、剛入太學不久的幼子張昭,頓時淚流滿面,聲音哽咽道:“大兄、二兄,這……這可如何是好?”
次子張承也惶然無措地望向長兄張範,雖未開口但卻是希望能從張範口中得到一個答案。
張氏三兄弟在太學素有聲名,學業精進,待人謙和。
今年恰好二十歲的張範,性情更是恬淡平靜,樂於守道,又不慕榮利,曾兩度婉拒河內太守劉繇的徵辟和舉他為孝廉的推薦。
學識不凡,性情謙良恬淡,舉止彬彬有禮,這樣的人在太學裡自然不缺朋友,人人都以與張範交友為榮,就連太學裡傳授經學的博士們都很欣賞張範。
張範環顧四周,此刻學堂內幾乎空蕩無人,同窗們或上街聲討辱罵張延,或已加入圍堵張府的行列,昔日交好的同窗,此時能對他們敬而遠之的,已算得上正人君子了。
張範的臉上不由掠過一絲悲涼,長嘆一聲,道:“唉……阿父喪師辱國,若邸報所載屬實,朝廷處置確是依據法度們,我……又能如何?”
有才氣不等於張範有辦法解決眼前的困境,面對府邸被圍,三兄弟也只能束手無策,在學堂內坐困愁城。
張範環顧四周,:他學識淵博,謙和知禮,在太學人緣極佳,博士們也頗為欣賞。然而才名與好人緣,此刻卻無法化解眼前的困境。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對他們三兄弟避之唯恐不及,依舊留在學堂的趙儼、孫乾、辛毗、糜竺等人,圍攏在張氏兄弟身邊,低聲寬慰,也在苦思對策。
辛毗略一猶豫,咬了咬牙,眼中閃過一絲決然,道:“我二兄辛仲治(辛評)年初舉孝廉後,得天子青睞,入侍中寺任書令史,不若……我去求我家二兄……”
話未說完,便被一聲略顯慵懶卻帶著嚴厲的呵斥打斷。
“辛佐治,你想找死是你的事,別拖累仲治兄!”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郭嘉毫無正形地半臥在鋪著軟墊的竹蓆上,一手支著頭,另一隻手隨意握著一卷《齊孫子》,神情散漫不羈。
孫武與孫臏的兵法,在後漢被分別稱為《吳孫子》與《齊孫子》。
但唯有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之中方才著錄有完整篇章,著錄《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民間流傳的版本或是有刪改,或是有遺失,也許有極少數吳地、齊地的世家豪門收錄有完整的版本,但名義上唯有皇宮之中的東觀藏有完本。
郭嘉深得天子寵愛,不僅能自由出入東觀,更能將典籍借出。
只不過相比起雜糅兵家四勢的《吳孫子》,他更偏愛側重兵權謀的《齊孫子》,不過前者他也通讀,只是更喜讀後者。
原本郭嘉本不欲摻和這件事,但眼見辛毗要將辛評拖下水,不得不出聲阻止。
潁川辛氏,祖籍涼州隴西郡,世祖光武帝建武年間,自隴西東遷入潁川郡陽翟縣,成為潁川士族之一。
郭嘉少孤,卻與辛氏兄弟交情甚篤,自然不能坐視辛毗犯蠢。
“奉孝何出此言?”辛毗被郭嘉喝得一愣,但想起兄長辛評曾言郭嘉才智非凡,遇事可請教於他,因此對這位發小的話頗為重視。
郭嘉見辛毗沒有一意孤行,看來這個小老弟終歸還是願意聽勸,暗自鬆了口氣,放下手中書卷,伸了個懶腰,慢悠悠問道:“我問你,下令拘捕張冀州,檻車入雒、秋後問斬的,是誰?”
“自然是……”辛毗話到嘴邊,猛地頓住,是天子親裁,還是尚書檯亦或是出自三公?“瞧,連是誰要處置張冀州都沒弄清,就敢貿然讓仲治兄去向國家求情?”郭嘉搖了搖頭,坐直了些身子,眼神透出幾分認真,道,“實話告訴你們,此事乃天子親自聖裁,由崔司空依據律法審定,明令秋後問斬。檻車入雒,更是國家特意為之,意在警示群臣,以儆效尤!”
郭嘉瞥了一眼辛毗,見他仍是一副茫然的模樣,繼續道:“若你去尋了仲治兄,且不論他是否會理會,即便他冒險去向天子求情,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會斷送他自己的仕途前程!”
辛毗聞言,額角滲出冷汗,頓時後怕不已。
郭嘉受天子寵愛人盡皆知,他的話辛毗深信不疑。
一旁的趙儼作為同出身潁川陽翟計程車子,也認同地點點頭。
辛毗此舉確實太過天真。
天子或許欣賞辛評的才幹,但絕不會因此改變對張延的處置。
“張冀州之事,恐難有轉圜餘地。”趙儼看向張範,他與張範交情不錯,但這件事並不是他能參與的,與其被張範誤以為他也是見河內張氏沒落而敬而遠之的無情無義之輩,不如直言點明其中利害,道,“無論是國家對此事的震怒,還是為了平息冀州籍朝臣的怨憤,都不可能輕饒張冀州。”
趙儼頓了頓,加重語氣,道:“況且,今日城池陷落,冀州百姓慘遭荼毒,若從輕發落張冀州,他日必然有人以此為例而懈怠王事!尤其並、幽二州,乃未來北伐鮮卑要衝,屆時誰還會盡心竭力?”
郭嘉略帶訝異地看了趙儼一眼,這位同鄉平日不顯山露水,見解卻如此透徹,句句切中要害。
張延罪責雖重,按舊例卻未必是死罪,若按照以往的流程,那就是罷官奪職,幾年後再起復。
但關鍵在於,他不該在朝廷休養生息、為北伐積蓄力量的當口,犯下如此大錯!
你一個身處太平腹地的冀州刺史,竟讓黑山賊坐大成患,遭此大劫,郡國兵死傷慘重。
這讓直面鮮卑威脅的並、幽二州官員如何自處?
哦,原來出了事頂多丟官幾年後復起?那還有什麼可懼!現在的鮮卑坐大,還不是太上皇時期北伐不利的那些臧旻等人釀出的禍患?
鮮卑之患的藉口,可比張延充分百倍!“那……‘八議’呢?”一旁的糜竺忽然想起前些日子書中看過的“八議”,依稀記得“八議”是可減免死罪。
然而糜竺話音方落,救父心切的張昭已然對他怒目而視,厲聲喝道:“賊子安敢辱吾父!”
糜竺頓時手足無措,他雖年長於這些士族出身的太學生,但出身商賈之家,在學識見識上遠有不及,一時窘迫難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