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劉辯,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266章 一切都是天子的恩德,只不過是藉著我的手來施恩!

張範見狀,立刻按住張昭的肩膀,溫言道:“子仲非是此意,莫要怪罪他。”辛毗也看出糜竺是隻知道“八議”的表象,不知其內裡,並非存心侮辱,連忙解釋道:“八議只可酌情減罪,未必能免死。況且倚仗‘八議’免罪,對我等士人是莫大的羞辱。”

但是按照不成文的“八議”論處,張延其實也不是不能保住一條性命。

八議者,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也。

有資格被納入八議考量範圍的,也就是皇親、故舊、賢臣、能吏、功臣(包括功臣後人)、權貴(三公九卿)、勤臣、前朝後裔這八種人。

八議也並非是免罪,而是從輕發落,但若是所犯罪責過重,也難逃一死,有時甚至是不給予減免罪責,而是給予一份體面,即“刑不上大夫”。

刑不上大夫,並非是說不對士大夫用刑,而是免於讓他們在公開場合遭受刑罰,給士大夫一個體面。

比如被判斬首計程車大夫,若是符合八議,天子也許會准許其服毒、自刎等,以自盡的形式代替律法的處罰。

而其餘肉刑,則是不公開展示,並且屏退官吏、獄卒,只留下行刑之人。

按理說,以張延的身份,還真符合八議的考量範圍,可以進行減免罪責從輕發落。

張延是留侯張良之後,是“功臣之胄”,符合議功。

昔日世祖光武帝對犯貪腐罪的鄧禹族侄,也曾以“功臣之胄,議減一等”寬宥。

而張延的罪責若是減罪一等,至少也能免得一死。

但八議最大的問題是,在後漢始終沒有被正式納入司法體系,只是不成文的習慣法。

說到底“八議”最初不過是周天子用於施恩於臣子的手段是君王籠絡人心的途徑,最終使用權和解釋權在周天子手中,只不過後來被士人鑽了空子。

但這種空子在秦漢並不好鑽,秦法可不給你這個面子,兩漢士人寧可搬出“春秋決獄”這套新的習慣法體系,也不願意選擇“八議”,便是因為“八議”實在是名不正言不順。

“春秋決獄”好歹還能依託於《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這兩本今文經,以“本心為善不加罪”等不同論點來赦免士人罪行。

直到後世魏明帝曹叡為籠絡士人之心,才令命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人作《新律》十八篇,將“八議”正式編寫進入律法,才正式成為士人免罪的便捷途徑。

然而如今就連“春秋決獄”都被天子嚴令禁止,何況這既不成文又無經義支撐的“八議”?即便當真透過“八議”免死,河內張氏恐怕也要被釘死在士林的恥辱柱上不得脫身了。

說到底,張延這件事也多少有點時運不濟的成分,恰好撞在了天子的刀口上,成了天子殺一儆百、震懾群臣的典型。

他的結局,已然註定。

想通此節,素來沉靜的張範終究難掩悲慟,淚水無聲滑落。

看著三兄弟相擁而泣,趙儼等人也面露戚容。

郭嘉默默移開視線,回憶起初識張範的情景。

郭嘉得到天子的寵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終歸也免不了有心懷嫉妒之人,加之郭嘉不喜禮法,也有不少人排擠他,詆譭他,甚至說郭嘉是媚主佞幸之人,與孝武皇帝的韓嫣、李延年是一路貨色。

當然,有人排擠就有人阿諛巴結,試圖依靠親近郭嘉而進入天子眼中。

那時,張範曾在他備受攻訐時挺身而出,仗義執言,駁斥了那些詆譭他的人。

郭嘉分得清來阿諛巴結他的人和真心仗義執言之人,因此這份情誼,郭嘉心中始終記得。

良久,郭嘉輕嘆一聲,看向張範,道:“公儀,隨我去趟執金吾署衙和雒陽令署衙。”

“奉孝?”張範擦了擦眼角的淚水,驚訝地望向郭嘉。

“令尊之事,我無能為力,也認同國家的處置。但那些圍堵張冀州府邸、滋擾生事的太學生和士人……”郭嘉站起身來,撫平了衣袍上的褶皺,道,“我尚可借國家賜下的這份名刺,請執金吾和雒陽令出面解圍。”

張範聞言,俯下身子向郭嘉行了一禮,聲音帶著哽咽:“奉孝今日之恩,範永世不忘!”

所有人都知道郭嘉手裡有天子賜下的一塊名刺,雖說沒有任何實際權力,但是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賣郭嘉一份情面。

以張範如今罪臣之子的身份,顯然是見不到執金吾荀爽的,哪怕是要見到雒陽令華歆都未必能做到,但有了郭嘉幫忙,這些人都會願意出手幫襯一二。

“不!”

郭嘉本已走到學堂門口,聞言卻驟然腳下一頓,止住了步履,猛地轉過身,回首抬眸看向張範,那雙勾得雒陽城中無數待嫁閨中的少女沉淪的桃花眼中透著,此刻不見半分輕佻,只有前所未有的凝重與嚴肅,目光銳利地逼視著張範,一字一句沉聲道:“你要記住的,不是我的恩情!張公儀,還有你的兩位弟弟,都要給我牢牢記住這一點!”

郭嘉斬釘截鐵強調道:“一切都是天子的恩德,只不過是藉著我的手來施恩,萬不可本末倒置!”

張範怔怔地看著郭嘉,從未見過這位玩世不恭的好友如此正色凜然。

這一刻,他似乎有些明白天子為何如此看重郭嘉了。

張範深吸一口氣,鄭重應道:“範,記住了。”

隨即,他拉過張承和張昭,強按著兩位尚在抽泣的弟弟,三人一同跪伏在郭嘉手中的那塊天子名刺前,重重叩首,行三跪九叩之禮。

“太學生張範,攜弟叩謝天子聖恩!”

郭嘉側著身子避開了三兄弟的禮節,只是穩穩地高舉著那塊名刺,讓它代替遠在宮中的天子,承受了這三兄弟的叩拜之禮。

(4806字)——

ps:呱,今天週六了,還在屯稿準備24號上推薦再爆更!所以今天就只加個800字的小更!

咳,800字就800字,800字也是加更!跪求讀者老爺們多砸點月票吧!注1:張延的三個兒子感覺……天生和東吳犯衝。

張範以丞相參軍祭酒身份參與軍事決策,張承則是在魏國初建時出任丞相參軍祭酒兼領趙郡太守,都以清直和善謀聞名,因此張範與張承被人稱為“二張”(東吳的張昭、張紘在徐州也被稱為“二張”),然後他們的三弟叫張昭,和東吳的張昭不是同一個人,然後東吳的張昭長子又叫張承……絕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