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令工匠將一件件新制農具及未被用於正道的舊器抬入殿中,一一詳述其用途、特點及適用地形,滔滔不絕近一個時辰,卻毫無倦色,言語間滿是對天子奇思妙想的由衷欽佩,曹嵩也聽得極為專注,喜色溢於言表。
劉辯對此倒無甚濃厚興趣,只在一旁靜心批閱奏疏。終歸不是什麼專業人員,所能提出的新型農具,不過後世史冊所載的幾件出名些的農具而已。
待柴玉終於講述完,他與曹嵩這才恍然發覺被他們冷落了許久的天子,面上不由浮現出一絲尷尬。
“無妨。”劉辯對此不以為意,嘴角噙著一抹溫和笑意,道,“農者,國之本也,朕甚喜見汝等心繫農桑之態。”
“巨高公,朕欲在荊州、揚州、交州開墾荒地。此間農具多宜南方水網之地,這件事還是要勞煩巨高公費心統籌安排。”
後漢對於江南的開發尚可,但僅限於荊州以北地區。
荊州以南地區的開發度很低,揚州這一塊更是幾乎遍地是未開墾的荒地。
歷來說後漢時期的江東是刀耕火種,但實際上這種刀耕火種與科技不發達的刀耕火種是兩回事。
這刀耕火種,實際上是在開荒。
初期的江東,只能依靠火焰燒掉紛亂的草木,並以草木灰為肥。
不過江東的土地利用率的確很低,進步空間很大。
他準備委派些知兵卻不會濫用武力的朝臣,去荊州、揚州和交州擔任刺史,清剿山越充實人口田地,並大量開墾荒地增加國家的耕地面積。
劉備便是他準備培養的荊州刺史人選。
當然,這一切的緣由,歸根到底還是人口不夠充裕。
若是如歷史上那等漢末亂世,中原士人南渡江東、江南,為了填飽肚子誰還會不去大量開墾土地呢?
遷徙人口,這件事是他必須安排的,不過他也會給予配套的扶持政策,贈送耕牛,免費發放鐵製和先進農具,視開墾荒地面積給予錢糧賞賜乃至爵位賞賜,免賦稅數年。
只是這件事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籌備好的,具體細節還需要尚書檯、侍中寺以及三公九卿一同商討。
不過遷徙的人中,不能只有百姓,許多頗有家資的世家豪門也能趁勢遷走。
劉辯私下裡對遷徙世家豪門進入荊南、揚州以及交州的計劃,取名為“衣冠南渡”計劃。
都是被逼迫著前往南方,被大漢天子逼著南渡和被胡人手握刀兵逼著南渡,又有什麼區別?反正不南渡的世家豪門,都得死!
哦不對,好像胡人還是願意接納部分世家豪門的跪舔的。
不過無所謂,無論是物理上解決了不願意“衣冠南渡”的世家豪門,還是世家豪門紛紛主動“衣冠南渡”,都能暫時解決土地問題。
“此乃臣職分所在,何談勞煩。”
曹嵩雖被天子被天子加了擔子,卻也沒有怨言。
於他而言,能見大漢墾田日增,賦稅日豐,便是最大樂事。
誠如天子所言,農為國之本。
若在他治下,大漢農事興盛,那麼他必能青史留名。
屆時,敢有詬病他為閹宦之後者乎?
三公之位,旁人坐得,他曹巨高偏坐不得?
劉辯忽又想起召見曹嵩的另一件事沒談,微一搖頭,笑道:“尚有一事,關乎曹氏,朕需徵詢巨高公之意。”
侍立一旁的高望會意,輕輕拽了拽尚沉浸在農具之中站在原地的柴玉,示意其先行告退。
曹嵩聞言一怔,聽天子語氣,這似乎是一件大事,但天子的態度卻很寬和,料想並非什麼壞事,不然也不會給他臨時加擔子。
待劉辯表示了對曹操未來“封無可封”的擔憂後,曹嵩心中不免泛起一絲怪異之感。
他素來知天子器重曹操,卻未料到竟重視至此,簡直比他這個父親對曹操的期望還高,甚至憂及來日功高到封無可封的地步?
天子似乎是也太過看重曹操了!上一個被天子擔憂封無可封的,似乎便是如今的百官之首,太傅盧植!
這儼然是將曹操視作如太傅盧植般宰輔之才來栽培!
當然,天子能如此坦率直言此等顧慮,也著實是讓曹嵩這種歷經宦海沉浮的老臣,深切感受到天家對曹氏的信重。
至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曹嵩也覺著頗為棘手。
爵位不傳長子,難道傳於次子?於禮法不合!曹嵩凝神苦思,一時無解。
見曹嵩沉吟良久,劉辯略作提點:“朕聞巨高公膝下,除孟德之外,尚有四子?”
曹嵩一共有五子,嫡長子曹操,次子曹彬,三子曹禮,四子曹玉,五子曹德。
只不過除曹操外,其餘四子才具平庸,甚至難稱中人之資。
而聞聽天子言語,曹嵩先是一愣,隨即眉頭深鎖。
劉辯亦不催促,良久曹嵩眼中光芒一閃,似乎終於領會聖意,肅容拱手道:“臣斗膽,向國家討個恩典,將來臣若故去,請將臣之食邑一分為四,不由孟德承襲,分賜臣其餘四子。”
劉辯看向曹嵩的目光中,流露出幾分滿意與讚賞。
這等識大體、明進退的臣子,才是他所倚重和喜愛的賢臣。
老祖宗早就給瞭解題答案,就是孝武皇帝的推恩令。
只不過曹嵩的情況不同,是嫡長子本身必然會具備足以比肩其父乃至超過其父的食邑,嫡長子本人將不會分到哪怕一戶食邑。
若只是尋常推恩,倒也無妨。
但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推恩,天子不可強令,須得臣子自行領會,主動陳請。
否則,對於臣子的意義不同,外界對於這件事的看法也會不同。
前者近於懲罰,後者則為恩典。
若曹嵩不如此決斷,劉辯雖然也能想出其他法子封賞曹操,但留下的後患必會在將來令曹氏付出代價。
也許是天子的忌憚,也許是曹家被雪藏,那就不是劉辯信重曹操就能改變的結果了。
(5345字)——
ps:呱,今天回家不小心睡著了,夢見我釋出章節了,就安心地睡著,差點睡過去了,所以加個1300字的小更補償晚更。
求讀者老爺們看在作者加更1300字的份上,多砸點月票吧!注1:根據近現代使用古代的手法制作糖,漢的飴糖甜度大概是30%,上文的紅糖大概能有65%甜度,唐宋的透過結晶的砂糖甜度大概是90%,不是作者隨意杜撰。
注2:《鹽鐵論》中論述的大漢人均食鹽年耗費大約是一斗(官方度量食鹽的鹽鬥計量),約莫是3公斤,即0.1石,食鹽定價180錢一石。
180錢/石*0.1石*5000萬人=9億錢鐵業的收入就沒那麼顯著了,許多價格成本資訊資料都沒有留存,估計是作為機密資料的緣故吧,但按照漢武帝鹽鐵官營後的比例,鹽鐵大致利潤2比1,鐵業收歸官營約莫是4.5億錢,主要作用是在節約開支。
那麼鹽鐵官營的總收入也就是13.5億錢,扣除成本有個10億是必然的。
而鹽鐵的收入,還是按照漢武帝時期的消費水平計算,隨著鐵器在民間使用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食鹽消費水平提高,這10億收入實際上還是往低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