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106章 借錢唄,多大的事啊

眾所周知大清乾隆老太爺是放高利貸的行家,京師的當鋪、錢莊有三分之一都是老太爺自個開的,格格們要是遠嫁蒙古必給當鋪一座為嫁妝。

客戶群體除了身為臣子的官員,就是兜中有錢的富人。

一般人老太爺看不上。

擱揚州這邊,恆利錢莊的客戶就是兩種人,一是鹽商、二是官員。

如果說北京的恆利錢莊是總行,揚州的這家便是分行,除了揚州外,江寧、杭州等富裕地區也都設有分行。

法人代表統一叫愛新覺羅*弘曆。

揚州分行是乾隆三十八年開的,不過“註冊”本金並不是遠在京師的總行撥付,而是直接拿本應為國庫正稅的榷關收入作為分行啟動資金。

清朝在全國設榷關四十處,年正項關稅收入為七百多萬兩,這筆鉅款在明朝相當於一年的國庫總收入。

一開始榷關收入正項解部,贏餘解內庫,或“解赴戶部轉解內庫”,只如今一律解內庫專放高利。

那老太爺是怎麼想起放高利貸的呢?

具體時間不可考,可能就是一開始老太爺覺得直接解往內庫的銀子太多,堆在那放著有點浪費,加之手頭開銷比較大,便命內務府將盈餘改放高利貸看看能不能錢生錢。

這一放就放出甜頭來了,於是又下詔命兩淮和長蘆鹽政每年應交鹽課盈餘銀兩不解內庫,而以一分五厘息率直接貸給當地鹽商。

鹽商可是富可敵國的存在,需要借錢麼?不借?老太爺不高興直接點了幾個總商名字,曰“賞借”。

不借也得借!雖然規定是一分五厘起息,實際鹽商應付的利息高達七分,因為內務府中間過手的官員都要從中扒層皮下來。

再加上老太爺沒事就下江南旅遊,動不動就打仗,一打仗就要鹽商捐輸,什麼太后大壽、皇上大壽的,導致不少本富可敵國的鹽商最後都被內務府的高利貸搞的傾家蕩產。

揚州前任總商江春家產據說不下三千萬兩,躺平都能夠子孫後代敗個十幾代,結果愣是被一筆二百多萬兩的高利貸斷了資金流最後被活活逼垮,由此可見皇家高炮殺傷力有多大。

當然,老太爺對鹽商可能過份了些,但對借自己錢的臣子還是蠻照顧的。

能通融就通融,一次性還不上可以分期還,分期還還不上老太爺就會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臣子不會撈錢呢,還是撈錢的速度跟不上還錢的腳步,還是該臣子呆的位子沒什麼油水導致他還不上?最後估計是位子有問題,於是生怕臣子還不起錢的老太爺就會習慣性的給借錢的臣子升官,從而確保該臣子所借款項不會成為皇家的呆賬、死賬。

相當人性化。

跟他爺爺康熙晚年差不多,搞清欠搞到最後還是念在都是老臣份上不了了之。

夾在中間的雍正心就狠了,欠錢還錢,不還就抄你的家。

老太爺的這些爛事在前世趙安是當作笑話聽的,但眼下卻無疑成了他又一投機鑽營的好門道。

因為他知道這個笑話,別人不知道,或者說絕大多數人不知道。

主打一個資訊差。

既然老太爺十分照顧藉他錢的臣子,那就借好了。

大大的借,多多的借,借到老太爺逢年過節主動給他這個大客戶送個掛曆、檯燈什麼的。

最好再賞個內務府第一欠債人的黃背心穿穿。

就跟當年浙江巡撫王亶望在浙江借錢搞的債主人人誇他似的。

不過想法很美好,現實卻是趙安的品級還達不到讓老太爺發拜年簡訊的地步,連瞅你一眼都沒興趣。

起碼三品以上才行。

而且就他這七品官能借一萬兩都得感謝有實權正印的縣太爺擔保,十萬兩?是你這個教授瘋了,還是銀行瘋了?反正丁知縣瘋了,差點沒起來給趙安兩耳光:你這借的哪是銀子啊,分明是在借老子的命!

十萬兩?一任縣令幹下來都撈不到這麼多,小王八蛋你拿什麼還,真當本縣和老宋是兩條鹹魚任你拿捏麼。

“趙大人說笑了,十萬兩不是本莊不借給大人,實是以大人的俸祿根本沒有能力償還,既然如此,在下覺得大人還是借一萬兩的好,免得到時候,”

說到這,石掌櫃輕咳一聲,意思都懂。

上門要債挺難為情的,畢竟是府學教授。

能在內務府開的錢莊當行長,石掌櫃肯定有背景,怎麼也不可能怕一個小小七品官的。

須知錢莊借出去的每一筆錢,都會計算借貸人有沒有償還能力。

內部有個公式,拿出來一算就知。一個府學教授一年最多隻能撈幾千兩,撐死算他一萬兩,這點收入借一萬兩還行,借十萬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