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當老爺

第460章 外包

全球化這個概念越發的深入人心了,印度各行各業都在摸索這條新道路。

其中尤以it行業做的最徹底,也最大膽,它顛覆了很多人做生意的理念。

就比如陽光城寫字樓裡的那幾家外包公司,他們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羅恩本不在意外包業務,他只提供物業,收點租金,毫無風險。

直到有一個人找上門,拉曼.羅伊。

“你是說讓我投資外包公司?”羅恩十分驚訝。

“先生,我們通常稱它為後勤服務管理公司。”拉曼小小的糾正了一下。

“好吧,不管它叫什麼,你怎麼會想到做這門生意,或者說你為什麼有信心能賺到利潤?”

“因為我是外包業務的創始人。”

“什麼?”羅恩不禁坐直身體。

“重新介紹一下,蘇爾先生,本人拉曼.羅伊,前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印度區高階總監。”

“通用電氣?”

“96年搬進古爾岡區的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拉曼點頭。

“我好像有點印象,”羅恩手指輕巧桌面,“聊聊這件事吧,我是說外包業務創始人。”

拉曼自無不可,他戴著小圓眼鏡,穿著休閒格子襯衫,四十歲出頭,整個人有著非凡的自信,待人態度異常平等。

他說剛開始做這項業務,對外招聘的時候,沒人接受他們的邀請。

因為面試者認為他們一定是瘋了,居然幻想能為在外國的國際企業工作,所有人都覺得印度標準太低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不相信拉曼能達到那種質量。

那可是高人一等的洋大人,他們完全無法想象印度人能做白人的工作。

拉曼痛恨牧羊犬,他覺得他們從根本上就有問題,這些人對自己、對整個國家都有偏見。

事實證明,結果恰恰相反。

如果說有一種商業專案成了印度全球化的新標誌,那就是“業務流程外包”。

其背後的想法是:基於現代通訊,一個公司的不同職能不需要全都在一個地方執行。

這些職能可以被分配到全球各地,運作順利,絲毫不受影響。

這樣公司就能把非核心業務轉移到薪酬較低的地方,節省大量成本。

90年初的時候,拉曼在美國運通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在殖民時期就留在印度,拉曼說服高管逐步加大對這裡的投資。

他早在幾年前就有意讓總部把後勤業務轉到印度,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趨勢越發的明顯。

拉曼意識到,這裡面有一種迄今為止還沒有被挖掘的價值。

那幾年已經有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做這項嘗試,其中有點迅速崛起,比如infosys。

infosys最早的業務就是幫助矽谷的公司做軟體外包,他們抓住了好時機。

印度的外包優勢不僅僅在於他們能以美國同行一半的價格,向跨國企業交付軟體系統。

同樣重要的是,還能壓縮時間。

印度籍的顧問和美國客戶一起在美國的白天工作,然後把簡報發給印度。

印度的軟體團隊在自己的白天(美國的晚上)工作,這樣美國客戶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可以看到結果。

於是,一個工作日就變成了兩個。

無縫銜接,資本的最愛。

印度人很擅長這種事,他們也習慣了這種分散的做法。

這種靈感或許來自於他們的家鄉,那裡做貿易的家族數世紀以來都把家庭成員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打拼自己的商業天地。

當你和這個家庭的成員談話時,即使那個人在習慣方面非常狹隘,你也會發現他們常常對地點和距離出人意料的不在乎。

只有成本和收入才是他們關心的事,如果後者超出前者,那就是一筆好買賣,無論地理上看有多奇怪。

這種思維方式,恰好無比契合全球化的概念。

歐美資本有意,印度人又習以為常,一拍即合。

至於西方本土工人的抗議,誰在乎?

古爾岡區為外包業務在印度的興起,提供了另一個要素:巨大的高科技不動產園區。

早在80年代,dlf集團就開始在慢慢收購這裡的農田。

等到91年徹底放開後,這片地區釋放了驚人的價值。

古爾岡為在印度的主要全球企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這裡距離德里機場並不算遠。

前十年的時候,很多國家大使館都設在這裡,各種企業也陸陸續續進駐,有些是從商業之都孟買搬過來的。

通用電氣也在那時候宣佈將在古爾岡區設立一家新的公司,即通用金融服務公司。

這個新公司專門為通用集團下的後勤業務提供支援,拉曼在96年的時候接到了他們的電話。

對方問他有沒有興趣,在通用進一步發展他在美國運通的實驗。

他去了新德里的歐貝羅伊酒店和通用的ceo加里做了探討。

後者眼光卓絕,且十分有魄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