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條人龍扭成麻花,點鈔機燙得冒煙。
嗯,這會兒已經有點鈔機了,而且已經有了熒光鑑偽技術,畢竟這會兒經濟活動變頻繁了,這些東西也就應運而生,投入社會各界的應用。
“三百不用找!”
“發票!快開發票!”
一張張鈔票雪片般砸向收銀員。
一個收銀姑娘突然哭出聲。
怎麼了?
點鈔機卡住了,超負荷的電機飄出焦糊味。
“換機器!快啊!”穿皮夾克的小青年急得踹櫃檯。
“排隊!憑號!”
售貨員小李的嗓子已經劈了。
手裡最後三臺百龍礦泉壺像燙手的山芋。
一隻胖手突然從人縫裡鑽進來,閃電般按住一臺壺:“這個我訂了!鈔票早付過了呀!”
“放屁!”
後面穿藍布衫的大娘急眼了,枯瘦的手一把扯住羊毛卷,“俺天沒亮就來排的!你插隊爛手!”
人群立刻炸了鍋。
推搡間不知誰的鋁飯盒咣噹掉地,酸菜味兒混著汗餿氣瀰漫開來。
櫃檯突然發出令人牙酸的呻吟,鋼化玻璃面上蛛網般的裂紋瘋狂蔓延。
“嘩啦!”
整面玻璃崩成千萬顆碎碴,暴雨般砸在展示臺上。
“瘋啦!都瘋啦!”
保安老陳都沒見過這景象,徒勞地揮舞橡膠棍。
人流根本剎不住,無數雙手穿過斷裂的櫃檯缺口瘋搶樣品壺,慌亂中,一個壺蓋都被扯飛了,濾芯骨碌碌滾到人群腳下。
王府井的瘋搶像野火燎原。
據說當天深夜,清潔工在櫃檯廢墟里掃出三十六隻鞋,半截扯斷的項鍊。
而這一天《京城晚報》以頭版特寫《王府井櫃檯擠爆只為一隻“壺”》:
上午9時15分,王府井百貨三樓家電區突發巨響!鋼化玻璃櫃臺被洶湧人潮硬生生擠碎,搶購焦點是熱播劇《編輯部的故事》中李冬寶偷竊的同款——百龍礦泉壺。保安老陳的橡膠棍被踩成三截:“瘋了!都瘋了!有人扛著貨梯翻窗購壺!”商場經理向本報透露,百龍礦泉壺單日售出1876臺.
上海那邊兒更誇張,《黃埔日報》報道:一名百龍銷售員當眾舀起黃浦江水,倒入礦泉壺後竟流出清泉!一位穿中山裝的老先生搶過杯子痛飲並稱:“甜!比靜安寺的深井水還甜!”
總之,這場由電視劇引爆的搶購狂潮,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次娛樂營銷地震”。
一條植入進電視的廣告,撬動全國千次報道。
百龍的爆火讓市場猝不及防。
因為除了百龍,沒有一家廠子是生產礦泉壺的。
這個市場需求是百龍的孫寅貴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整個礦泉壺的市場也就被他們百龍迅速霸佔。
百龍創下的銷售輝煌,引來無數其他廠家的豔羨,有人佩服,有人嫉妒,有人眼紅。
眼紅的最厲害的是誰呢?
話說“代勞力潔廁靈”這邊兒,戴軍那真是腸子都快悔青了。
因為工作繁忙,他並沒有第一時間收看《編輯部的故事》,而是因為回到家,看到家人衝著電視上的劇情一個勁兒的樂,他陪著看了一會兒,覺得確實很逗樂,一問才知道叫《編輯部的故事》。
戴軍當然記得。
那會兒還準備去投資來著。
可惜那個江弦獅子大開口,氣的他們“代勞力潔廁靈”的人破口大罵這就是個破電視劇,居然要這麼多錢!
但從結果上看,這電視似乎還不錯。
因為在接下來幾天,就算戴軍沒有刻意去關注,也發現很多人都在談論《編輯部的故事》這部劇,對其的討論度幾乎被炒至頂峰。
沒想到這部電視劇會這麼火熱,戴軍隱約覺得有些後悔,但也沒想太多,因為他不覺得就算這部劇給自己打了廣告,就能起到什麼效果。
他還在這樣安慰著自己,結結實實的一巴掌就火速扇了過來。
《編輯部的故事》宣傳的這個“百龍礦泉壺”,一下子就火了。
火到什麼程度呢?
戴軍這天回到家,發現自己媳婦也不知道從哪兒捧了個礦泉壺到家裡,說明書上還印著葛尤、劉蓓倆人在《編輯部》小劇場裡捧壺的劇照。
產品都賣到了自己家裡,戴軍再怎麼樣也是個做生意的,哪還能不明白這玩意撈到了多大好處。
他清楚的記得,礦泉壺這玩意在《編輯部的故事》播出之前,他連聽都沒聽說過。
可就因為上了一回《編輯部的故事》這電視,居然就賣成了這樣!
都是京城商業界的人物,經幾個朋友介紹,戴軍很快聽來“百龍”和《編輯部的故事》投資內幕,據說“百龍”的總經理孫寅貴相當痛快,和江弦坐在他的破面包車裡,江弦要了三十萬,孫寅貴眼都沒眨一下就掏出去了。
現在京城做生意的,人人都佩服戴軍這份魄力,三十萬的投資換誰不得猶豫半天?
可人家戴軍二話不說就交出去了,對《編輯部的故事》、對江弦那叫一個信任。
現在人家賺錢了,聽說剛買一輛賓士,誰能有話說呢?這選擇給他們,他們敢做麼?
其他人還好,戴軍是聽得代入感最強的那一個,因為他不光沒孫寅貴那個魄力,還嫌江弦獅子大開口,說這部劇是破劇。
現在一想,要是當初他也答應下來,現在他也坐在賓士車裡了。
越想,戴軍就越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