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個後富怎麼了

第460章 全域性

臨近五一假期,碳矽集團的不少員工都準備好好的休息休息,隨著電車專案的推進,公司今年自春節回來之後的工作任務就在不斷加碼,著實讓人的精神緊繃。

更讓人緊張的是,作為碳矽試水市場的第一款車型,誰都不清楚到時的反饋會如何。

一旦失敗,公司的未來就……難以想象了。

作為二季度才進入碳矽集團的高層骨幹,也作為臨港工廠的副廠長,宋鋼的壓力尤其大,既要面臨供應鏈上的挑戰,也要關注生產製造裡的各類問題。

好在,人如其名,他就是很鋼,就是喜歡接受這種挑戰,不然也不會跳來碳矽集團。

沒有挑戰,哪有進步,沒有進步,又如何成功。

宋鋼其實還有點遺憾,真正來到臨港這邊目睹了“九州”原型車,他便後悔第一次與碳矽接觸時拒絕了當時的邀請,就應該早點,早點參與到電車時代的發展。

相較於公司裡還沒底的大多數人,他其實已經有著不低的信心。

如今定下來的量產效能,“九州”前後雙電機的最大輸出功率是240kw,最大扭矩530n·m,動力效能上的表現已經相當於3.0t的6缸發動機。

3.0t的6缸……

這是寶馬x5、賓士gle、奧迪q7、路虎攬勝等豪車級別所能提供的動力表現,而它們落地的價格區間至少是80萬起步。

所謂燃油豪車,發動機能提供大半的核心價值,消費者一聽v6、v8、v12,立即就知道這車不便宜,而以如此動力再調校不同風格的行駛表現,便能穩固住一個價格段。

同時,對於豪車而言,靜謐性也是另一個極大的價值宣傳,上世紀的60年代,勞斯萊斯有一則經典的廣告文案,“60英里時速下,這輛最新勞斯萊斯車內最大的噪音來自電子鐘”。

可是,這對於電車而言……

宋鋼知道公司還能繼續推進電機的表現,也就是進一步推高原型車的動力效能,但為了追求穩定和量產,暫時沒有繼續這項工作。

碳矽集團認為媲美3.0t的6缸發動機的動力已經綽綽有餘了,現在一個優先順序更高的問題是對增程器啟動時的噪音最佳化。

這種來自電機的動力釋放……就是對燃油豪車動力體系的顛覆啊。

v6v8v12,這是高階油車引以為傲的東西,但在碳矽這邊只是出於沒必要的思考就沒繼續往前推……

宋鋼每每想到這個,總覺得油車未來會面臨一個腥風血雨的市場,消費者管這管那的,跑起來確實又快又靜,那就有不錯的對比慾望了。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還有被俞總稱之為冰箱、彩電、大沙發的配置……

當然,有人確實更喜歡發動機咆哮的聲音,那可能就不在碳矽集團定位的使用者群體裡。

宋鋼反正覺得這目前就能夠撬動一部分的潛在購車使用者了。

下午三點鐘,接到通知的副廠長抵達碳矽集團的會議室,出席一個假期前的高層會議,就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碰頭交流。

這是宋鋼加入公司以來需要常常參加的會議形式,往往也不完全規定主題,留給大家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

不過,會議過半,一個重要的話題被拋了出來。

“大家覺得,我們下個車型是應該繼續做增程還是試一試純電?”副總裁胡錚南提了個問題。

這種事關公司未來方向的話一出,參與者都不約而同的慎重起來。

胡錚南見沒人說話,笑著說道:“俞總昨天聊起這個,意思是讓大家討論討論,我也覺得咱們內部有必要展望展望未來。”

同樣是副總裁的崔之愚皺眉道:“眼下重點是現在‘九州’的成功,如果這一款能成功,電池的電氣化和整合化必然是要繼續推動的,後續技術必然還要以六座suv來體現,這個所謂‘下個車型’……不急啊。”

“大家不要緊張。”胡錚南注意到同事們明顯的嚴肅,笑道,“就是隨便聊聊,集思廣益,徵求意見,俞總他自己曾經規劃過這個事,認為還是做垂直細分的競爭,就類似於咱們這一款對家庭需求的著重,下一款可以嘗試更方便技術移植的增程式商務mpv。”

“我個人覺得,這個類別的垂直競爭是有希望的,車型其實沒那麼多,我們在動力等配置上必然能提供更進步的表現。”

他把這個話題的背景稍微介紹了下。

大家聞言,心情確實沒繃那麼緊了。

供應鏈的副總監嶽婧這時笑道:“是啊,有道理啊,如果這次能成功,未來需要開闢第二款車型,商務市場是能做的,那俞總怎麼又有其它想法了?”

胡錚南搖了搖頭,他昨天沒細聊,但今天再想這個事又覺得還真的挺關乎未來。

參會者陸續發表了意見,大部分還是贊成在增程車成功的基礎上繼續開闢針對不同需求的第二款增程車。

宋鋼一直在抽菸,等到把手裡的這支抽完,用一個最近聽到的作為開口的第一句話:“聽說俞總在臨港搞了一個科研的會議,有句話讓我覺得特別有道理,他說,要做正確的事,也要把事情做正確。”

他引用了老闆的表述。

崔之愚和胡錚南等人的目光都看過來。

“我一直在想,電車和油車的比較,就好像咱們這款車,消費者管什麼裡面裝了幾缸發動機又或者什麼電機,只要輪子跑起來的速度是那樣,那就是優質的動力啊。”宋鋼認真的說道,“我們這2.3噸的百公里已經能跑到6秒,寶馬x5的2.1噸,也就比我們快半秒,但它落地要100萬了。”

寶馬v6發動機的x5起步指導價90.1萬,再加上購置稅和保險,妥妥的100多萬。

“不過,電車的電機動力不像發動機動力那麼難,在當前階段,在電車起步的階段,我們可以直接和油車的動力進行對比,彰顯出相對的價效比。”

“但是,等到更多的廠商入局賽道,同是電機,這種動力方面的競爭力就會消弭了。”

“既然是談未來,那就不是這兩年、三年,俞總可能想看五年乃至十年,那我們又要怎麼來延續競爭力?”

宋鋼侃侃而談:“電樁沒那麼多,增程動力就必然存在很大的需求,只要我們把車做好,做出價效比,市場表現就不會太差,沒道理又快又靜又硬又高配置又相對便宜的東西賣不好。”

“只是,電車如果漸漸普及,基礎建設也上去了,純電的需求必然會越來越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